
標題

標題
內容
《臺靜農全集》訂補
更新時間:2016-09-20 作者:柳冬嫵
去年底,黃喬生先生主編出版了《臺靜農全集》,共11卷13冊,近200萬字,是國內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臺靜農作品,涵蓋臺靜農的文學創作、學術研究、文獻整理等諸方面,同時收入臺靜農往來書信,編輯了臺靜農年譜,為讀者呈現出一個完整、全面的臺靜農。《臺靜農全集》代表臺靜農文獻學研究的最高成就,將會成為臺靜農研究的最主要、最權威的引文來源。因此,即以現在的《臺靜農全集》為基準,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搜集、研判,對其中難免存在的若干訛誤和待考問題進行訂正與補充,解決一處是一處,從而使全集盡可能地更趨完善,也就成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一、臺靜農入讀明強小學的時間考略
1925年,韋素園、臺靜農、韋叢蕪、李霽野在張目寒的引薦下,先后認識了魯迅,與魯迅、曹靖華等組成民國文學史上的著名文學團體“未名社”。前四人與張目寒同為安徽霍邱縣葉家集人,是明強小學的同班同學。對于他們的入學時間,不同的文獻資料有不同的記載。《臺靜農全集 ? 臺靜農年譜簡編》記載臺靜農“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 ?十三歲 ? 春,入本鎮上明強小學甲班肄業。”①在對韋素園、臺靜農、韋叢蕪、李霽野的有關著述中,甚至在李霽野自己的著述中,明強小學的開辦時間一直模糊不清,比較混亂,大致出現了以下幾種表述:
?一是 1914年春,如《臺靜農全集 ? 臺靜農年譜簡編》記載的時間。韋順在《遠志宏才厄短年——韋素園傳略》中有同樣的時間記載,謂“以孟述思、臺介人、董琢堂、韋鳳章、陳伯咸、朱蘊如、管坦安為代表,在葉集辦一所小學,校址選在火神廟。……一九一四年初春,韋素園、韋叢蕪、臺靜農、李霽野、安少軒、安仲謀、李仲勛、張目寒、陳世鐸、陳東木等都進了學堂。”②李霽野在《我的童年》中寫道:“在辛亥革命前,葉家集只有兩家私塾,學生不過十來個人。……大概在1914年,明強小學才成立,讀私塾的人才轉入了第一班,其中有韋素園、張目寒、臺靜農、韋叢蕪和我。”③ 李霽野的回憶有點誤差,在這篇文章里對明強小學的開辦時間表述得不是太清晰,明強小學于1914年還處于籌備成立階段,正式開學是1915年2月。李霽野在《未名社幾個安徽成員》中的時間表述則較為準確:“未名社幾個安徽成員在我的故鄉安徽霍邱葉集,原來只有一二家私塾,直到1915年,才辦了明強小學。韋素園、張目寒、臺靜農、韋叢蕪和我,都是第一班的學生。”④李霽野在這篇文章里,將明強小學的開辦時間明確為“1915年”。
二是1914年秋,如《韋叢蕪選集》所附的《韋叢蕪生平》記載,“1914年秋,葉家集辦起起了明強小學,他轉入明強小學高級班讀書”。 ⑤吳騰鳳1982年撰寫的《韋素園年表》記載,“1914年(民國三年) ?13歲 ?秋,轉入葉家集明強小學高級班讀書,同班生中有臺靜農、李霽野、韋叢蕪等。”⑥
三是1914年,如《李霽野文集》所附的《生平簡表》指李霽野“1914年 ?入葉集明強小學讀書。同班同學有韋素園、臺靜農、韋叢蕪、張目寒等。”⑦《安徽省志 人物志 》 記載“韋素園自幼聰明,8歲人私塾,11歲與四弟韋叢蕪進霍邱縣立小學讀書,民國3年(1914年)轉入葉家集明強小學高級班讀書,同班有臺靜農、李霽野等。”⑧?
四是1915年,如李霽野《未名社幾個安徽成員》所敘述的時間,“直到1915年,才辦了明強小學”。《安徽文史資料 第36輯 往事漫錄 》所載韋順的《韋素園生平》,出現了與他在《遠志宏才厄短年》中不同的時間表述:“當時中國各地風起云涌興辦學堂。葉集也出現了革新派,以孟述思、臺介人、董琢堂、韋鳳章、陳伯咸、朱蘊如、管坦安為代表,在葉集創辦明強小學。1915年,韋素園、韋叢蕪、臺靜農、李霽野,張自寒等都進了這所學校……”⑨
就現存的文獻來看,關于明強小學的開辦時間,民國十七年(1928)《霍邱縣志》是最早做出記載,也是最準確的,只是一直沒有納入研究者的視野。該志附有民國十六年(1927)教育局關于全縣小學情況的調查表,民國十六年(1927),明強小學改為“葉家集區立高級小學校”,“開辦年月備注”一欄里,填寫的日期是“四年二月”。另外,民國十七年(1928)《霍邱縣志》還對明強小學做了專門介紹:“明強小學校在葉家集,民國四年邑人江鏡人、臺介人、葉蘭谷、臺壽民、管更愚等創立。”該志還記載,民國十五年(1926),明強小學的主要創立者江鏡人開始擔任霍邱縣教育局局長,另一位創立者管璜(管更愚)則任縣教育局督學,全縣小學情況調查表就是由他們負責組織調查冊報的。?
考證明強小學的創立及創立時間,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孟振先。孟振先(1861—1916),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副舉人,清宣統元年(1909年)舉孝廉方正。據民國《霍邱縣志》記載,民國二年(1913年),孟振先任霍邱縣地方財政局局長。之后,他辭官回鄉,創辦蠶桑學校。他親赴湖州購買桑苗數萬株,借葉家集火神廟為校舍,附近30畝農田為園地,招生70人,教習蠶桑養植技術。民國十七年《霍邱縣志》記載:“孟振先,宣統元年舉孝廉方正,朝考一等分發江蘇知縣。”“孟振先,字述思,甫勝衣就傅,即深自淬厲,于書無所不讀,弱冠食餼于庠,鍵戶古寺中,習舉業三年,足未嘗履城市,應鄉試房薦者八,甲午中式副舉人,教授養親,以定省故,不遠出鄉曲,而從游者日益眾,酒酣耳熱,舉古今可喜可愕事,時出一語,滿座絕倒。宣統元年,舉孝廉方正,朝考以知縣用,旋告歸。赴湖州購桑苗千萬株,延精飼蠶者歸,假里中三圣宮作為教舍。逾二年而蠶桑學校成立,振先首創功焉。年五十六卒。李灼華為之傳。”晚清進士李灼華為孟振先作傳。孟振先在葉集開辦蠶桑學校,李霽野的回憶文章中多有提及,他在《自傳》中寫道:“辛亥革命之后,私塾要改變了。最初有人創辦蠶桑學校,似乎也種了些桑樹,但是入學的人寥寥,失敗了。接著創辦了明強小學,我就從私塾轉去學習,塾師也去作國文教師,為我們講《孟子》,他把書逐句翻成白話,有聲有色,引人人勝……現在他的聲音容貌還歷歷如在眼前。”⑩ 李霽野在《我的童年》中回憶道:“革命后創辦了小學,起始是蠶桑學校性質,我記得仿佛還種了些桑樹,學生寥寥無幾,創辦人是個孟姓的地主。”○11 蠶桑學校開辦一段時間后,于1914年停辦,轉辦明強小學,經過一段時間籌備后,于1915年2月招生入學,正式創辦。1916年,在明強小學創辦的第二年,孟振先便去世了。○12對此,李霽野一直印象深刻,他在《我的童年》中回憶道:“關于明強小學,在我的記憶中還留下印象的有兩件婚喪大事。創辦蠶桑學校的那位孟姓地主在明強小學創建后不久去世了。他家里大擺喪宴,約明強的學生去。去前我們就聽說準備的是魚翅席,十分名貴。我們那時都很小,一聽這樣局面都有點怯場,但不得不隨著帶隊的老師前去。”○13李霽野在此處對于明強小學的創建時間與孟振先去世時間的回憶,比較準確。
綜上所述,明強小學的創辦時間、李霽野與臺靜農等人的入學時間,應該采納民國《霍邱縣志》的時間記載:“四年二月”(1915年2月)。
二、《答林逸來書問以戰后計者》一詩中的“林逸”考略
臺靜農曾作《答林逸來書問以戰后計者》:“風波如此欲安歸,窮鳥投林敢擇棲。久矣磨礱英氣盡,只將白眼看鯨鯢。”此詩收入《臺靜農全集 ? 白沙草 ?龍坡草》時,編者對“林逸”加了一個小注:“王觀泉見告:‘林逸為樓適夷之別名,亦叫林逸夫。’存此待考。”○14現代作家樓適夷(1905-2001)曾用筆名林逸夫,但一般不會稱呼名字的前兩個字,且目前無法查到兩位作家有生活交集的資料。筆者通過對歷史史料的梳理,認為臺靜農詩題中“林逸”應為“臺林逸”,也就是明強小學的創立者之一臺壽民。
霍邱臺氏族譜記載,臺林逸(1887— 1951)與臺靜農是同族本家,本名臺大枝,冊名壽名(民、銘),號林逸,雖然其年齡比臺靜農大十五歲,但從輩分上看,屬臺靜農的孫輩。臺林逸于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第1期畢業,辛亥革命時曾參加山西河東起義,與山西辛亥元老李歧山(李健吾之父)、溫壽泉等指揮攻取河津、運城等地。民國十七年《霍邱縣志》記載:“臺壽民,保定軍官學堂畢業,陸軍少將,山西督軍署參謀長。”1946年,授中將軍銜。抗日戰爭期間,臺林逸在重慶擔任山西省駐渝辦事處的主任,而臺靜農舉家遷四川,任職國立編譯館和白沙女子師范學院。對此,臺林逸在《五修族譜序》中也有所交待。霍邱臺氏曾七修族譜,1944年,臺林逸作《五修族譜序》,序中多次提及臺靜農,臺靜農、臺佛岑(臺靜農父親)、臺介人與臺林逸等人為主要修譜者,臺靜農還草擬了族譜綱目。1945年秋冬,臺靜農作《答林逸來書問以戰后計者》,從詩歌的內容看,比較符合雙方的身份特征和相互關系。
臺林逸還曾做過明強小學的校長。李霽野在《未名社始末記》中寫道:“林逸在一九一五年辭去官職之后,就在家鄉葉集作小學校長,因為無法維持人口逐漸增多的家庭生活,才于一九二五年又到山西去再就官職。”○15郭汾陽的《臺壽銘與“未名社”》顯然沿用了這種說法:“1915年,臺壽銘辭職返鄉,在葉集當小學校長。1925年,臺再赴山西就職……”○16 但李霽野在《流落安慶一年瑣記》中交待的時間略有不同:“當時家鄉小學校長是臺林逸先生,他辭去在山西擔任的相當高的官職,從1918年起就回鄉任這個職務。他在選聘小學教師時。細心征求我們的意見。態度謙虛誠懇,我對他有很好的印象。”○17 1918年臺靜農等人從明強小學畢業,臺林逸剛好在那一年任校長。李霽野晚年的回憶文章,對臺林逸出任明強小學的時間,記述得不是太準確,有點混亂,但臺林逸做過明強小學校長的史實是確鑿無疑的。李霽野在《我的童年》中回憶:“后來一位在山西做過高官的人臺林逸,厭惡政治黑暗,寧愿放棄高薪,回鄉任小學校長。他為人耿直,很愛打抱不平……”○18李霽野在致李德中的信中也提及臺林逸做過他們的小學校長:“我想葉集并不是沒有老虎的,明強校長臺介仁(人),其子一谷烈士,后任校長臺林逸,我的塾師以后到小學任教的董卓堂……”○19在臺介人之后,臺林逸曾擔任明強小學校長,臺靜農等人與他是師生關系。
對于未名社的成立,臺林逸也是非常關鍵的人物。在未名社成立初期,為了籌措印刷經費,臺靜農、李霽野、韋素園、韋叢蕪等人向臺林逸借了二百元。李霽野的《未名社成立始末》一文中敘述過這件事:“我們當晚也就決定先籌起能出四次半月刊和一本書籍的資本,估計約需六百元。我、素園、叢蕪、靜農從臺林逸先生的工資中借了二百元,臺先生聲明此款不再收回,如果將來葉集開辦女學,可將此款捐給他們,但是葉集未辦女學,此二百元也就沒有再提取出來。”○201925年,臺林逸任閻錫山的參謀主任。李霽野在他的好幾篇散文里都對臺林逸念念不忘,如在《未名社始末記》中寫道:“臺林逸先生從貧困中回到山西不久。也為我們籌了二百元,使未名社得以成立。”○21 1928年,李霽野曾去過太原,“為找同鄉前輩臺林逸設法營救一個在南宮被捕的小學同學。這位同鄉當時是閻錫山的參謀長”。 ○221925年,臺靜農曾去太原,極有可能是去找臺林逸借錢。霍邱詩人管笠1925年工作在北京,與臺靜農過從甚密。他在《送臺靜農赴太原》一詩中寫道:
與君相聚久,別我太原行。
暑雨怨咨意,山河表里情。
文如枚叔貴,氣自董生橫。
多少英雄感,驅車過井陘。
從“暑雨怨咨意”一句,可以判斷臺靜農去太原的時間應該是夏天,正好是“未名四杰”向臺林逸借錢的時間。李霽野在《魯迅與未名社二三事》中寫道:“1925年夏晚,靜農、素園同我去拜望先生,談話中他說現在的書局如北新,不肯印行青年的譯作,尤其不愿印詩和劇本,因為沒有銷路。他說想同青年們合辦一個小出版社,自己可以籌四百五十元印費,先印自己的一本書,收回成本,自己先不支版稅,用來印青年人的譯作。我們表示贊成,并說我們三人和叢蕪,可以向一位同鄉(臺林逸,當時在山西工作)借二百元,素園說可以約曹靖華,籌五十元不成問題。未名社就這樣誕生了。”○23李霽野在《未名社始末記》中也回憶是一個夏夜,魯迅在談天時建議成立未名社:“1925年夏末一天晚上,靜農同我訪魯迅先生談天。先生談到一般書店不肯印行青年人的譯作。特別不愿印劇本和詩歌,因為不容易銷售。先生對此很不滿,但也沒有什么辦法,因此建議我們試辦一個出版社,只印自己的譯作。他可以籌點印費,先印他的一本譯稿,以便能收回錢來印我們的書,稿子他可以審閱編輯。這是出乎我們意外的慷慨倡議,我們當然贊成,表示愿意承擔出版事務工作。我們自己是拿不出印費的,但不愿讓先生獨力負擔。便由靜農和我寫信給當時在山西任官職的臺林逸先生商量。他很快給我們寄來二百元,作為我們四個人籌的印費。”○24李霽野在《憶素園》的散文里寫道:“1925年夏季的一天晚上。素園、靜農和我在魯迅先生那里談天……第二天我們就給臺林逸先生寫信借錢,他是總愿隨時幫助我們的人。我在這里懷著感謝的敬意提到他的名字,沒有他,我們的計劃不能實現。錢一湊齊,我們就將《出了象牙之塔》付印,于9月間出版;1926年1月我們出版了《莽原》半月刊。”○25
臺靜農去太原的時間,應該在1925年7月20日至8月30之間。魯迅1925年8月23日致臺靜農的信中曾問:“兄不知何時回北京?”○26魯迅的書信,表明臺靜農這段時間確實離開了北京。7月13夜,臺靜農與李霽野同訪魯迅,醞釀組織出版社。7月19日晚,臺靜農再訪魯迅。8月30日,與魯迅、韋素園、曹靖華、李霽野、韋叢蕪等組成文學團體“未名社”,夜里與李霽野、韋素園、韋叢蕪、趙赤坪等同訪魯迅。綜合以上分析,臺靜農確實在這段時間去了太原,目的是找臺林逸借錢,開辦未名社。
臺靜農去太原借錢一事,在《臺靜農年譜簡編》以及其他回憶文章中均沒有記載,管笠的詩歌為我們留下了記錄。管笠在詩中用典,表達了他對臺靜農才華的欣賞之情。西漢辭賦家枚乘,字叔,故叫“枚叔”,劉勰稱“古詩佳麗,或稱枚叔”(《文心雕龍?明詩》)。董生是指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文如枚叔貴,氣自董生橫。”管笠在這里用枚乘與董仲舒來類比臺靜農。管笠的詩集《雪廬詩草》之《燕京集》還收入了另外一首寫給臺靜農的詩《贈臺靜農》:
長安一見心相許,往復情如萬頃波。
今日讀君詩竟好,淮南佳氣屬君多。
此詩也寫于1925年,“淮南佳氣屬君多”一句,形容臺靜農這一段時間的生活與創作非常貼切。1922年9月,臺靜農考取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旁聽生資格。民國十七年《霍邱縣志》對“未名四杰”的畢業院校均作了記載,韋崇文(韋素園)北京俄文學校畢業,韋崇武(韋叢蕪)、李繼業(李霽野)北京燕京大學畢業,臺靜農國立北京大學畢業。北京大學畢業生中還有四位霍邱同鄉,其中一位是管笠的族侄管傳楨。臺靜農于1924年暑假回家,1925年春節過后,由故鄉回到北京。在半年時間里,臺靜農在家鄉搜集了大量民間歌謠。1925年4月5日,臺靜農將所輯歌謠編為《淮南民歌第一輯》,在北大《歌謠》周刊第八十五期上開始連載,其后續登四期,共收113首。從管笠寫給臺靜農的贈詩內容看,他對臺靜農的創作與采集淮南民歌的情況都非常了解。管笠送臺靜農去太原找臺林逸借錢,可見臺靜農與管笠、臺林逸的關系都非同一般。?
注釋:
①《臺靜農全集 ? 臺靜農年譜簡編》,第1頁,海燕出版社2015年版。
②《韋素園選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頁。
③④《李霽野文集》 第2卷,448頁,256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⑤《韋叢蕪選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583頁。
⑥《韋素園年表》,第27頁,安徽省滁縣地區文聯吳騰凰編,1982年版。
⑦《李霽野文集》第九卷,第681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⑧《安徽省志 人物志 》,第781頁,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9年版。
⑨《安徽文史資料 第36輯 往事漫錄 》,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83頁。
⑩ 《李霽野文集補遺 上 》 ,第2頁,上海魯迅紀念館編, 2014版。
○11○13《李霽野文集》 第2卷,第447頁,452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12《清代硃卷集成(360) 》 (顧廷龍編,臺灣成文出版社出版)記載,孟振先出生日期為“咸豐辛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農歷為一八六一年。孟振先“年五十六卒”,其去世時間為一九一六年,也就是明強小學正式創立的第二年。這與李霽野的回憶比較吻合。
○14《臺靜農全集 ? 白沙草 ?龍坡草》,第24頁,海燕出版社2015年版。
○15 《文史資料選編 (第三輯)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1979版。
○16載《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2期。
○17○18《李霽野文集》 第2卷,第467頁,439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19《李霽野文集 第9卷 書信 生平簡表 主要著譯發表年表 》,第207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20載《文史資料選編 (第三輯)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1979)。
○21 ○22 ○23○24《李霽野文集》 第2卷,第485頁,第733頁, 第485頁,第484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25《李霽野文集》 第1卷,第37—38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26 《臺靜農全集 ?臺靜農往來書信》,第79頁,海燕出版社2015年版。
原載《魯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