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中國詩歌網啟動經典詩歌庫項目
更新時間:2017-08-16 來源:中國作家網 黃尚恩
8月13日,由中國詩歌網主辦的中國詩歌數字平臺“經典詩歌庫”項目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出席并講話。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位詩人、評論家、翻譯家與會,共同研討如何在信息化時代建設好“經典詩歌庫”。座談會由《詩刊》副主編李少君主持。
吉狄馬加在講話中說,中國詩歌數字平臺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由中國詩歌網、經典詩歌庫、詩歌移動客戶端、中國詩歌網優秀作品選,以及作為人才支撐的詩歌網編輯部5部分構成。現在中國詩歌網已經穩定運行,經典詩歌庫的建設提上日程。經典詩歌庫擬分為中國傳統詩歌庫、中國近現代詩歌庫、中國當代詩歌庫和國外經典詩歌庫,全面梳理國內外經典詩歌作品,借助新興科技的強大力量將詩歌進行數字化永久保存。建設經典詩歌庫,既便于大眾閱讀,也為學術研究提供可靠資料,有利于促進詩歌的繁榮發展。
梁平、張清華、汪劍釗、梁爾源、何言宏、周慶榮、楊四平、莫真寶、楊志學、金石開等與會者分別發言,對詩歌庫的建設提出各自的建議。大家談到,建設詩歌庫,首要的工作就是選出詩歌經典。古代和近現代的經典以時間為序進行梳理即可,當代部分需要按照地域梳理出詩人名單及其重要詩作。經過漫長時間的沉淀,古代詩歌中的經典是具有廣泛共識的,近現代詩歌中的經典爭議也較少。但詩歌庫規模的大小,決定了“經典”的標準和尺度不同。經典的標準是移動的,以杜甫為例,可以稱為經典的,可以找出一二十首,甚至四五十首。這就必須對“經典”的標準和尺度加以界定。比如先對詩人進行評級,按照等級分配相對應的詩歌數量。這樣按量找來的作品不一定都是經典,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再篩選。這個問題到了當代階段,更是如此。當代的詩人詩作離我們這么近,何為經典變成了很難把握的問題。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因為當代的經典不確定,反而可能成為最具活力的部分,詩人們也最是關注。
談及詩歌庫的呈現方式,與會者認為,在注重交互性的網絡時代,詩歌庫不應該是一個靜態的數據庫,可以加入相關的圖片、影像,讓經典詩作更加直觀地抵達讀者。利用大數據,建立作品與作品之間的深度關聯。同時,應該能夠激發廣大讀者參與進來,積極對經典作品進行點評、分享。(黃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