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德南 | 《“我”與“世界”的現象學》
更新時間:2017-10-16 來源:廣東作家網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8月10日)
平裝: 324頁
開本: 32
書號:978-7-5321-6358-8
定價:39.00元
內容簡介:本書融合文學與哲學,從個體與世界的關系、宗教信仰的類型與意義、寫作與人生的內在關聯等議題入手來理解史鐵生及其生命哲學,認為史鐵生所走的是一條通往現象學的路,史鐵生的作品整體可以視為史鐵生個人的一部精神自傳。全書為理解史鐵生的作品提供了現象學的視角,也為人文主義現象學如何應用于文學研究做出了新的嘗試。
作者簡介: 李德南,1983年生,上海大學哲學碩士、中山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青年學者、專業作家,兼任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專業導師等。中國作協會員。著有《“我”與“世界”的現象學——史鐵生及其生命哲學》《小說:問題與方法》《有風自南》《途中之鏡》《遍地傷花》等。獲《南方文壇》年度優秀論文獎等獎項。先后入選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創新人才、羊城青年文化英才、廣東省青年文化英才。
《 “我”與“世界”的現象學——史鐵生及其生命哲學》后記
這本書是以我的博士論文為基礎修改而成的。
記得報考博士時需要提交一份研究計劃,談談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我定的是從類型學等角度入手來研究中國當代小說敘事倫理的歷史演變。后來之所以沒有繼續做這個題目,主要是因為我還不想過多地做知識學方面的梳理,而是希望找到學問與人生相結合的路徑,讓學術研究可以成為“生命的學問”。當然,像洪子誠、陳思和、陳平原這樣的大學者在文學史研究中也可以融入個人的生命關懷,他們的思與言,總有許多“壓在紙背的心情”在。我向往這種境界,卻自知還無法抵達,只好以更直接的方式來面對生命的問題。
于是便開始考慮換題目,改為研究史鐵生。我者與他者,“我”與“世界”,生與死,病患與存在,有限與無限,寫作與生命,信仰與意義……在史鐵生的著作中,對這些重要問題的探討隨處可見,無日或忘。想要了解“生命的學問”,讀史鐵生的著作,也包括讀他這個人,不失為有效的路徑。然而,我要開展的畢竟是學術研究,要寫作的是博士論文而不是心靈雞湯式的感悟,因而必須嚴格地在學術傳統的基礎上來進行提問或重新提問,把無效的、無意義的問題剔除在外。我曾想過從思想史、文學史、敘事學等角度來切入,做文獻綜述時卻發現不少學者已寫下非常精彩的文章,無須重復。之所以堅持做這個題目,是因為我注意到,從哲學的角度入手,依然有很大的言說空間。也可以說,這同樣是研究史鐵生的非常重要的問題。幾乎所有人讀史鐵生的作品時都會注意到,他身上有非常鮮明的哲學氣質。孫郁在一篇文章中就曾經說過,史鐵生所走的是一條“通往哲學的路”。這是非常有洞見的。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就整體而言,史鐵生的哲學究竟是何種意義上的哲學?老莊哲學?存在主義哲學?這些關聯都有,但似乎不是最重要的。我隱隱覺得,史鐵生所走的,是一條“通往現象學的路”。借助現象學的視角,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并重構史鐵生的思想整體,讓其思想脈絡變得清晰可見。更令我感到興奮的是,史鐵生在作品中也明確地表示要“從哲學現象學上來看”問題,并且先后引用過海德格爾、圖姆斯、巴什拉、薩特等現象學哲學家的觀點,鄧曉芒、趙毅衡、周國平等學者也都不約而同地注意到史鐵生的思想與海德格爾、胡塞爾等現象學哲學家的思想有“家族相似”的特點。然而,他們從此一角度對史鐵生所進行的解讀,只涉及史鐵生的《務虛筆記》等個別文本,帶有鮮明的“直觀”成分,整體的闡釋與深入的論證仍是缺乏的。既然如此,就有了學術傳統,也有了開展研究的空間。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我發現從現象學的角度入手,史鐵生對很多問題的看法原來有這么清晰的脈絡,其內在邏輯又是這么的緊密。
在完成論文后再來做這樣那樣的歸納,似乎是非常輕松的事。形成結論的過程,卻是由一次又一次艱難的追問與言說構成的。在碩士階段,我所讀的專業是科技哲學,對現象學和解釋學就很感興趣,碩士論文主要是研究海德格爾的科學哲學思想。在動筆寫博士論文之前,我已經有了一些方法論上的準備。然而,為了能夠更好地打開這一課題的討論空間,我不得不再次閱讀胡塞爾、海德格爾、蒂里希、舍勒、梅洛-龐蒂、威廉?詹姆斯、舒茨、圖姆斯等人的現象學著作,也包括在不少議題上能夠與現象學哲學家形成對話關系的查爾斯?泰勒、麥金太爾等思想家的著作,以求有充足的思想資源。寫作論文的過程,實際上成了一個感性與理性不斷交織、沖突、平衡的過程,也是在否定與肯定這兩極之間不斷自我搏斗的過程。隨著論文工作的持續展開,我心中那因探詢生命之基本問題而燃起的火焰并未熄滅,卻也逐漸變得隱秘。我固然沒有完全把自我排斥在外,然而,論文所呈現出來的形態,也許已是理性多于感性。
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我的目標也有所擴展。我既希望通過梳理史鐵生及其生命哲學來了解“生命的學問”,試圖以現象學作為主要的思想資源來照亮史鐵生的思想整體,同時也嘗試通過這次寫作實踐來探索人文主義現象學究竟在何種程度上能夠與文學研究相結合。這些目標合在一起,也許是過于龐大了,并不是一部篇幅不算太長的著作所能實現的。這次以專著的形式出版,不過是讓一個階段的探索和思考暫時落定。此時此刻,我又想起了海德格爾的話:思想是在一條道路上的行進,是“在途中”。如今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本書,依然只是一面途中之鏡。
我必須借此機會表達我的謝意。
首先要特別感謝我的博導謝有順教授。說來也是機緣巧合,在讀碩士一年級時,我曾到復旦大學去旁聽一個中國現當代文學方面的學術會議,當時陳思和、王曉明、王堯、黃子平、許子東等許多著名學者都在場。更巧的是,會議即將開始時,謝老師走了進來,然后在我身旁坐下。這是我第一次與謝老師見面,那時的我自然無法預料,多年后會有機會成為他的學生。他在博士論文選題上給我充分的自由,又給予了切實可行的指導。感謝有順師多年來的言傳身教。
感謝陳曉明、程光煒、張新穎、林崗、陸鍵東、周麗昀、倪志娟、張均、陳少華、江冰、申霞艷、郭冰茹、胡傳吉等學者。在博士論文的開題、答辯等不同場合,他們先后對我的研究提出寶貴建議,讓我受益匪淺,在此一并致謝。
感謝張燕玲老師。本書的不少章節,先后發表于她主編的《南方文壇》雜志。記得張老師告訴我打算在“今日批評家”欄目推出我的作品專輯時,我還是一個尚未畢業的博士生并且與她素未謀面。這讓我深受鼓舞,也深感榮幸。本書中談史鐵生的宗教信仰問題的章節,發表于這一專輯并有幸獲得《南方文壇》2015年度優秀論文獎。寫作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獲獎,但這樣的肯定與獎掖,確實給從博士階段才開始在中文系讀書的我非常大的激勵,也促使我以更加鄭重的方式去對待文學批評與學術研究。因此,我還要感謝參與論文評審的各位評委。從晚清以來,構建一個獨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民族國家,一直是中國現代性的中心話語,也是無數中國人的夢想。在這樣一種語境中,主流的文學批評一直是社會歷史批評,重視的是從意識形態層面去解釋文學,肯定文學的意義。也許是與我的個人性情和知識結構有關,我雖然沒有完全脫離這一言路——完全脫離這一言路的文學批評和學術研究也是無效的,更看重的卻是如何融合文學與哲學,借助文學批評和學術研究來探詢一種生命哲學。這種運思方式是相對邊緣的,在往后的歲月里,它很可能依然會相對邊緣,卻又是我最為看重的。感謝各位評委注意到這種并不宏大也不洪亮的聲音。
感謝《民治·新城市文學》的執行主編裴亞紅老師。這些年,文學界和學術界的不少人事難免令人灰心喪氣,而裴亞紅老師對待文學的公心和熱誠,面對作品時的洞見,對晚輩的提攜,均讓我受益良多,一直感念于心。我還要感謝朱燕玲、王涘海、李寂蕩、陸梅、周明全、蔡家園、馬新亞、鄭瞳、李晁、杜小燁、傅小平、金瑩等師友。我有不少文章都是因為他們的邀約或敦促才得以完成,或是經他們之手發表。與他們各自體面、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讓我得以愉悅地思考與言說。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先后入選中山大學2014年博士研究生創新人才項目和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2017年度重大題材項目,感謝我母校的老師以及我所在單位的領導與同事對我的鼓勵與肯定。
感謝上海文藝出版社的胡遠行先生、林雅琳女士、胡艷秋女士的督促與寬容,還有他們為本書所做的專業細致的工作。
感謝金理、楊慶祥、黃平、徯晗、蔡東、文珍等朋友,感謝任瑜、劉秀麗、陳勁松、王威廉、蘇沙麗、唐詩人等同門。寫作,意味著為思想和現實尋找詞語,為精神賦型,這個過程總是充滿艱辛,甚至充滿捕風的虛妄。由此,同行與朋友之間的互相砥礪就變得格外重要——既是擴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必要條件,也是抵御虛妄、繼續前行的力量。
我的妻子梁海霞,多年來與我一同喜悅,一同悲傷。你懂我要多于我懂得自己。還有我兩歲多的兒子,給我帶來了無可替代的歡樂。你看取世界的方式,讓我重又體會到新鮮的第一眼的魅力,得以部分地重返時間的河流;我希望你也能從自己的視角出發,感受到存在與時間的豐富意義。事實上,對于你們,還有我的其他親人,說再多的感謝與感激都嫌不夠。
2017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