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1000張作家名片打開“走出去”更廣闊通道
更新時間:2018-01-19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曉聞
1月17日,“新世紀中國當代作家、作品海外傳播數據庫”項目啟動儀式暨“首屆文化自信與文學傳播”論壇舉行
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大幅提升,中國文學正前所未有地與世界發生著越來越深的關聯。加快“走出去”步伐成為中國文學的必然訴求。為了推動中國作家作品在海內外的廣泛傳播,推廣明確的中國作家群體概念以及層次分明的中國作品圖譜,1月17日,“新世紀中國當代作家、作品海外傳播數據庫”項目啟動儀式暨“首屆文化自信與文學傳播”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黃卓越、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運全、《小說選刊》副主編王干出席啟動儀式并致辭。活動由中國文化譯研網負責人徐寶鋒主持。
1000張作家名片集體亮相
“新世紀中國當代作家、作品海外傳播數據庫”項目由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暨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聯合《小說選刊》雜志社共同主辦,旨在向全球推介100位中國當代優秀作家,將作家簡介、代表作品以及展示作家風采的短視頻翻譯為阿拉伯、英、法、德、俄、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尼泊爾、羅馬尼亞語等10種語言。項目集結了專業譯介團隊和文學陣地,各取所長。如《小說選刊》提供當代作者、作品資源;北京語言大學提供語言資源、海外譯者資源;中國文化譯研網及中國外文局負責學術支持和統籌。
閻晶明在致辭中表示,長期以來,中國作協非常重視并致力于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舉辦了三次國際漢學家文學翻譯大會和多次多邊論壇,主辦中國當代文學海外譯介工程,支持《人民文學》雜志9個語種出版發行,為擴大中國文學海外影響力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工作。閻晶明說,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漢學家、翻譯家熱情參與,主動、迫切地選擇中國作家作品翻譯推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當代作家及其譯作數量、語種不斷增多,莫言、曹文軒、劉慈欣等先后獲得國際文學大獎;當代中國文學研究者國際學術交流日益增強。這是我國綜合國力在文化、文學方面發展進步的體現,也是軟實力顯著提升的有力證明。
閻晶明同時指出,與中國當代文學繁榮興盛的局面相比,與整個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地位相比,中國當代優秀作家作品的傳播力度仍然遠遠不夠,“我們希望國外先對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感興趣,再借此將更多作家的影響力提升。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作家們在不斷地創作新作,而翻譯與傳播肯定是受局限的,需要多方合作,從多角度、多方位共同努力。”他認為“新世紀中國當代作家、作品海外傳播數據庫”項目采取多家專業機構合作的方式,有利于打破瓶頸,開拓局面。
于運全分享了最新的一組中國國家形象海外調查數據。他談到,在全球最大的22個經濟體中,52%的受眾認為中餐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47%的受眾認為中醫藥代表中國文化,而僅有10%的受眾認為中國文學作品代表中國文化。“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的群體不夠鮮明,尚未在國際產生廣泛影響。作為翻譯的‘國家隊’,我們要在翻譯與傳播方面多下功夫,為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作出貢獻。”
“此次1000張中國作家名片集體‘亮相’,是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大創新,會讓世界更加全面、客觀、公正地了解中國優秀作家作品“,徐寶鋒介紹,這不僅是對十九大精神的響應,也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學界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
王干在啟動儀式上詳細介紹了項目整體設計,即整合主辦方優勢資源,以精準、鮮活、客觀的傳播標準,努力解決中國文學對外傳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把最好的作家作品呈現給全世界。首批遴選的100位作家中,將充分考慮當代文學豐富性和多樣性,包括“30后”作家5位、“40后”“50后”“60后”作家各15位、“70后”“80后”作家各10位以及20位詩人、10位散文家。
中國文學走出去需多處著力
啟動儀式后,陳曉明、張清華、梁鴻鷹、郭寶亮、王躍文、劉醒龍、趙本夫、邵麗、徐則臣、蔣泥、周李立、李玲、劉衛東、于小植、趙冬梅等20余位作家、評論家圍繞“文化自信與文學傳播”展開研討。
陳曉明認為,文學是一個國家最具有公眾接受廣度的文化形式。中國的作家隊伍非常堅實、龐大、有實力,只是養在深閨人未知,我們需要通過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讓我們的作家為世界所認識,這確實需要中國的有識之士、能人志士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沖鋒陷陣。
梁鴻鷹談到,世界了解中國的強烈愿望,是中國當代文學被需要的根本原因。但這也造成了翻譯的偶然性與局限性。作家與翻譯家可以從非虛構文學入手,帶動中國文學整體走出去。同時嘗試建立作家與翻譯家、中外翻譯家之間便捷的對話通道。
長期以來,中外文學作品翻譯“逆差”被廣泛關注。王躍文建議,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是需要在傳播時琢磨作家形象的刻畫,用作品說話,避免概念化、符號化;二是作家本身不要過分看重經濟收益,而是更注重權益保護。
趙本夫強調,中國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和世界文學同步的。要消弭西方對于中國文學乃至中國社會的偏見,最好的辦法就是溝通,達到相互理解。中國的價值觀一定會逐漸進入世界,雖然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但中國作家應該有自信,心平氣和地創作一些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優秀作品。
講好中國故事就是最好的傳播方式
張清華表示,在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過程當中,除了注重傳播之外,更要以高度清醒的文化自覺深入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推動文化接受,“中國作家應該進一步認識到自己是誰,自己的傳統是什么,自己應該怎樣面對文化、面對現實、面對世界,這是中國作家的使命。”
劉醒龍自2016年6月起沿長江行走,所見所聞令他對“文化自覺”深有感觸。他感嘆,中華民族對文化有著深深的、自覺的熱愛與憧憬,越是走進人民,越感受到應該在創作中突出本土的文化自覺。
“中國作家經歷了向西方文化學習又回守中國文化的階段。這是一種超越式的回撤,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自信與自覺”,郭寶亮說,“作家在雙向吸收和超越的過程中巧妙、和諧地結合了中國元素和世界元素,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東西。現在,作家只要忠實于良知,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寫出真正立得住的中國故事,就是中國文學最好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