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扎根現實,用好故事傳遞時代精神
——網絡文學腳踩黃土地,九位網絡作家深入四川傾聽基層志愿工作溫暖振奮的故事
更新時間:2018-05-16 來源:文匯報 李思文
網絡作家采風團來到四川昭覺縣小學,觀摩四川大學研支團志愿者上課。(閱文集團供圖)
網絡文學并不自外于文學,它同樣承擔著對現實的關懷和擔當。經過20年磨礪,擁有近4億讀者的網絡文學領域,正迎來一個更具現實關懷和社會意義的全新時期。
近期,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中國作家協會及閱文集團共同啟動“志愿文學”網絡作家基層行。閱文集團旗下的九位網絡作家深入四川,探訪汶川地震受災村、少數民族自治縣、扶貧攻堅重點村等地,傾聽志愿工作溫暖、振奮的故事,傳遞社會脈動與時代精神。
探觸時代脈動,青年作家在基層養成筋骨和溫度
此次基層行網絡作家隊伍由閱文集團選派,聚集了眾多創作中堅力量。能用好作品打動人的網絡作家并非不問蒼生只問鬼神,青春活力的幻想中,澆筑著現實情懷。
“中國網絡文學,一直都是映射作家心靈世界的一面鏡子。如今,它更應該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反映現實生活,展現時代精神。”起點中文網創始人、閱文集團聯席CEO吳文輝說,從《人民的名義》到《戰狼2》,多部現實主義題材小說成為“現象級”作品。可以說,現實主義創作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的需求。
綿陽城區到北川新縣城的途中,伴著暖陽,網絡文學作家姒錦想起了十年前。那時她是郫都區民政局一名公務員,在地震隔天趕往都江堰統計災民信息。她將地震中的生死故事寫成小說,驚心動魄而不乏溫情的故事瞬間引發追捧。
坐車奔赴涼山州昭覺縣,盤旋山路十余小時,大多數青年網絡作家從未走過這么遠的山路,但大涼山腹地里,彝族孩子和支教大學生的情誼,讓他們久久難忘。都市題材網絡作家別人家的小貓咪舉起手機,按下快門。“我曾在網上見過一張索科特拉島的照片,在戰亂廢墟中,孩子們的笑臉讓我印象深刻。昭覺并非廢墟,但兩道笑容更讓我心動:孩子們開朗的笑容,志愿者老師們責任感強烈的笑容。”曾做過心理醫生的他,明白真實的生活里有最觸動心靈的溫度。
團隊中每個作者的經歷、背景不盡相同,涉獵題材從玄幻異能到都市言情不一而足,但都憑著基層生活經歷,囊括了世俗煙火、人生百態。文學評論家馬季如此分析:“網絡作家大部分為草根,他們完全扎根在生活中,作品可能不具有太多文學技巧,但與生活很貼近,這是優勢所在。”自下而上的網絡作家,天然帶著現實主義的筋骨和溫度,網絡作家直面現實,扎根生活,將飽滿的時代信息融入作品,傳遞中國社會的溫暖與正能量。
“價值觀”關乎未來,網絡文學不離責任與擔當
依托改革開放后形成的環境,網絡文學“當春乃發生”。享受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紅利的同時,年輕的網絡作家們也在思考,他們使命和責任是什么。
儀隴縣位于川北低山與川中丘陵過渡地帶,脫貧攻堅進入沖刺期,扶貧工作量很大,扶貧志愿者們每每清早下鄉,天黑透了才回來。在基層工作者和來到自己家鄉的青年志愿者們身上,作家沖天翼看到強大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亦被時代的精神面貌打動,“我們活在當下,不能幻想用超能力逃避現實世界中的矛盾與麻煩。平凡渺小的人生煥發出魅力,還要靠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奮斗。”
走出網絡世界“夢工廠”,投身廣闊黃土地,網絡作家們有種強烈的感受:恰如傳遞中國溫暖的志愿行動,網絡文學不離責任與擔當。要關懷人的生命和心靈,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網文受眾主要是年輕人,很容易受主人公的價值觀影響,所以網文的三觀非常重要。”姒錦說。
來自四川宜賓的詩人麥笛認為一切文學都該有同樣的社會擔當,引導每一個普通的靈魂。此行過程中,他筆耕不輟抒寫志愿者詩篇———“月亮哺育星辰,大路套小路/烏嘶河連美姑河/每根藤下都結滿了土豆/每個土豆都樸實得讓人心疼/嫁接進山來九個月了/志愿者周黎說,自己也變成了土豆……”
閱文集團仙俠頻道主編安逸長期位于網絡文學領域的第一線,他認為網絡文學是中國特色,受眾廣泛、內容多元,其衍生出的網絡游戲、網絡動漫、網絡劇等,已經大量走出國門,為中國文藝發展開辟更廣的空間。“我們會扶持更多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引導網絡文學大潮中的作家們從社會生活中汲取養分,用正能量回饋社會,把中國的好文學傳播出去。”
20年來,中國培養了巨大的數字閱讀市場,目前國內數字閱讀的用戶已逾4億,中國網文的海外用戶數字也已高達數百萬。如今的網絡文學已跳出網絡寫手的自我娛樂,逐漸形成穩固龐大的讀者群以及完整閉環的商業模式。
“當你建立一個良好的商業規則、行業規則的時候,就會發現大部分的用戶真正喜歡的內容還是反映基本價值觀的東西。”吳文輝說。不言而喻,現實關懷與人文關懷是文學最可貴的特質,現實主義文藝創作在推動人們走向愛與善上意義深遠。“志愿文學”網絡作家基層行結束之時,作家們紛紛寫了自己心靈感悟。他們說,今后要把筆觸深深地探進人民群眾生活的沃土中去,用精品故事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