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江 冰∣《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
更新時間:2019-01-21 來源:廣東作家網
散文集:《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 ?定價:45元/冊
作者:江冰
出版:花城出版社
書號:ISBN 978-7-5360-8847-4
時間:2019年1月
內容簡介:
開埠始,廣州就注定了碼頭的命運與氣質。
航道貫通,八方來客,文化匯合,古城流轉千年為故鄉。
《老碼頭,千年流轉這座城》為《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的延續,記錄了廣州這座城的衣食住行、文藝娛樂、民俗風情,以及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本書分為四方本土、羊城美食、羊城凡人、四方行走四輯,作者之“本土熱愛”的殷殷見情于字里行間,并以其獨特的文化視角解讀本土文化。廣州的低調與包容,不僅體現在“食在廣州”,更體現在廣州對外地人的友善上。
江冰以自己的親身體會,發乎為文,將對廣州本土的熱愛融進字里行間,以獨特的視角向讀者展示廣州獨具的觀賞價值和文化深度。(花城出版社責任編輯:陳詩泳)
作者介紹:
江冰,大學教授、文藝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著有《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后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等。
江 冰∣廣州:宿命般熱愛(自序)
我對廣州這座城市,有一種宿命般的熱愛。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從內地公務員辭職,漂泊到深圳,希望在這樣一個移民的城市度過下半生。來自香港的一位看樓盤風水的先生給我留下了幾句話:你的最后落腳不在深圳,而在河南。聽到這幾句話時,我剛到深圳不久,雄心勃勃,收拾舊河山重新開始。 ? ?
我把風水師的話當做“生命絆腳石”,甚至認為他是覬覦媒體總監的位置,妄圖取而代之。但是,無論我如何努力,這座城市還是拒絕了我。2003年,我調進廣州,重返大學后不久,乘坐公共汽車,從天河區到海珠區。車過廣州大橋時,有人大聲喊道:河南到了!電閃雷鳴,瞬間想起風水師的話。詢問得知隔著珠江,天河區為河北,海珠區為河南。難道真是我的宿命?我信又不信。
真正讓我找到最初幸福感的是一碗廣州瀨粉。 ??
我在珠江邊的一家老店,吃了一碗地道傳統瀨粉,似曾相識。當晚夢中,浮現童年時代——福州市區街邊叫賣小吃“鍋邊糊”,無論在食材形態以及做法上,兩者都有極大相似性。兩樣小吃,將我懷念童年純真的福州記憶與中年落腳的廣州,奇妙地聯系在一起。從此,我漸漸愛上了廣州美食。 ??
廣州,這座千年古城,這座因八方來客的老碼頭,積淀著多少舊時光,又延續了多少人文傳統?中原的漢文化與嶺南的百越文化,黃河長江大浪波濤的氣息與海洋微咸的海風,在這里匯合。千年流轉的古城,在各種文化的撞擊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采,近代,她又有一個大大的飛躍,搖身一變為世界舞臺上光彩四射的大碼頭、大都市。 ? ?
也許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所以,五湖四海是我童年生活的一個氛圍。讀中學時,我父親到福州市區軍管會工作,全家搬到東街口與南門兜之間的海軍后勤部大院,大院子里住著軍隊的一批離休干部。他們中間有留蘇的專家、有從國外回來的工程人員,他們的存在給我的少年生活,又涂抹了一層五湖四海的色彩。我記得一位拉手風琴的老人,夏天夜晚準時出現在他家陽臺,他的曲子都是前蘇聯的,比如《伏爾加河》;從國外回來的一位老太太,經常談起巴黎的咖啡茶點。后來讀大學,班上的同學也是五湖四海。從大學出來,到深圳生活,依舊是移民城市中的五湖四海。重返大學,廣州高校的特點,仍然是五湖四海,本地人教師只占少數。 ? ?
這一串有趣的人生經歷,又給我提出另外一個問題:為什么同樣是五湖四海,卻能在廣州這座千年古城找到故鄉的感覺?我的弟弟,2000年從山西調到上海,至今也在上海生活了十幾年,生活方式和“腔調”品味有所改變,但是他一直羨慕我——能夠對恒大足球,對東莞宏遠籃球隊,有一份家鄉本土的熱情。上海足球隊,也有申花和上港,但是怎么都喚不起他對本土的一種感覺。我的這種“反認他鄉為故鄉”情感趨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我思索良久。慢慢找到答案—— ? ?
一是她喚起我童年,比如福州鍋邊糊的聯想。或許是一種遠離中原的城市感覺,廣州與福州幾分相似,都有“歲月靜好”、低調務實過日子的氛圍。但,又不僅僅是這些。廣州自古通商,從來就是一個八面來風,貿易物流極其發達的大碼頭城市。而且都市市井皆有,煙火遠方俱存;有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也有慢悠悠的街坊日常,人情味十足。 ?
二是她的移民特點。這是一個面向世界,通過海洋貿易交通,不斷人口遷徙的移民城市。而“移民氣質”又已經融匯進這座古城的傳統,所以,我童年“五湖四海”的經歷與一座移民城市的傳統,奇妙地達到一種契合。也許正是這種契合,讓我愛上這座城市,讓我反認他鄉為故鄉,讓我把這里視為自己的“精神原鄉”。 ?
老碼頭,千年流轉著一座城。流轉千年,也流轉我心間,對其賦予故鄉的熱愛。
黃愛東西∣外境猶吾境,他鄉即故鄉
——跋《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
認識江冰,是三兩年前。他的《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出版,厚重結實的一本,是文藝評論結集。算認識得晚,可是趕上社交網絡時代,不需要像古早年代那樣,一餐餐飯或者聊天累積了解程度。 ??
微信里多了個興致好的友人,滿世界采風,出手就是幾百字短文,看得出來是洋洋灑灑表述毫無障礙阻滯的才子;兼朋友們的公號文,大多時候他都明快迅疾點評,如此隨和友善的評論家,這年頭太難得,那應該是種與生俱來的熱情和天真。新著《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仍然厚,書里大部分稿件仍和廣州相關。 ? ?
江冰祖籍江蘇,出生成長在福州,讀大學和任教在南昌,2003年從深圳來到廣州,進入當時的廣東商學院(現廣東財經大學),重回高校學者行列。 ??
自此之后,粵地文學和文化多了一個熱情洋溢的觀察和評說者。由南粵的特殊韻味和文化傳統,而至要再現廣東人的日常生活狀態、為人處世方式、山川物象、文化符號、風俗制度、信仰崇拜和價值觀,廣州到底需要怎樣一種“本土言說”,等等等等。 ? ?
在《都市與生活方式:廣式幸福體系模式》的課題研討會上,和他聊起過廣州是個商埠港口的平臺城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放在商貿城市衍化兩千年呈現出來的生態,或許就是鐵打的營盤和全世界的過江龍。 ??
這個城市的居民生活,是保守低調實際的底子,飛揚的歌詠點評和背書,相當部分是托賴于外來人口。而實際上,這個古老的商埠平臺對外來人口一詞并不敏感,說白了全都只是來早來遲的區別,來了走了,或者來了留下。留下來的,日子一長,就都是這里人。 ??
具體緣由,江冰在《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里,有他的觀察和敘說。而在這本《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里,可以看到,他已經完全不把自己當外人,在這千年碼頭里如魚得水,怡然而居。
其實說怡然還是太安分了些,他的興致和觀察表述,和此地平均氣溫匹配,熱忱。熱忱的人,能量足。
江冰的網名叫做“西岸三劍客”,問過他緣由,1994年南昌大學中文系的江冰與歷史系的邵鴻、哲學系的鄭曉江號稱文史哲“三劍客”,發起“贛文化”研究,倡導建立“贛學”,編輯出版《贛文化研究》輯刊,掀起一波“贛文化”研究熱潮。這是他的少年事了。
現在問他這本新書里最喜歡的稿件,說是《羊城古玩店的阿文》: ? “臨近午時,收藏品被重新鎖到保險柜。咔噠一聲,仿佛把阿文話語也鎖進了暗柜。他又重新回到那個木訥寡言的人。阿文的古玩店,一片寧靜。我們慢慢地飲茶,濃濃普洱茶,歲月悠悠。分手時,他挑了兩件舊物送我,說是讓我回家把玩:一個是肇慶收來的民國初年竹香盒,小巧玲瓏又布滿滄桑,先人用過;一個鐵質發簪,兩寸來長。阿文認為這個發簪,可能是道士所用。我小心用手托著,細細打量,花紋精美,頗有分量。尖尖雙叉,讓我聯想古人的暗器。須臾之間,發間抽出,向敵方甩去。” ? “ 阿文平和地與我握手告別,一種與他年齡不相吻的老成,與廣東人特有的低調務實此刻融匯,化成別一樣感受落吾心頭,猶如店中古玩古董幽暗中透出隱約的光芒。”
他自己喜歡這篇的理由,是“期望寫作狀態能夠進入如此悠長歲月,靜靜體會,細細品味。這種感覺,古玩和老物件里有。”粵地古玩店里的蔭涼暗沉和窗外的炎熱比對,褪火氣的功效堪比涼茶。
“當然,我還喜歡寫吃,道理相近,卻是另一面:真實、鮮活、不裝不假,活著真好!”這驚嘆號給的,私下揣測,如此眾生忙碌謀生的元氣,是他從菜市場小吃店里沾染回來的吧。
記得有首詩,前兩句是:“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立綱常。” ??
開始的開始,是好男兒志在四方。后兩句是:“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后來的后來,我們未必猜得到,長久的落腳處也是故鄉。
2018年8月28日 ?廣州
[作者簡介]:黃愛東西,著名女作家。20 世紀90 年代中期,其風格獨特散文曾風靡大江南北,被譽為“廣州符號”。出版作品有《大都市-小女人》《花妖》《相忘于江湖》《誓言》《桃之夭夭》《月亮來坐吧》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