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東明:《錢崗古韻新風》
更新時間:2019-01-04 來源:世界華文散文詩年選
一
冬季寒冷的北風吹遍了嶺南大地,天有點陰,風如刀削。
錢崗的千年古驛道彎曲蜿蜒,道兩旁荔枝和龍眼樹林如海。
風中讓人遙想古驛道崢嶸歲月中塵沙飛揚,馬匹飛奔傳送公文,馬車載著貨物南來北往。
從古至今——
多少百姓行人、多少商賈、多少馬匹、多少軍隊在這條路上往返。多少往事、多少故事在這里流傳。
流逝的那些崢嶸歲月,太平鎮其實并不太平。
宋明清時期,為反抗封建統治發生多次農民起義,不少中原人避戰亂徒遷來到太平鎮錢崗古村定居。抗日戰爭期間,著名的粵北第一、二次會戰,從化是主戰場,這里的百姓配合國民黨軍隊重創日軍,遏制日軍北犯。解放戰爭期間,人民解放軍進軍廣州,也是經這里抵達羊城。
世事如煙,往事越千年。
如今的太平鎮真正太平了,錢崗村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好轉了,村前的古驛道路段舊道換新顏。
幸存的老樹訴說著過去的歷史,石板路上綿綿的青苔,一塊塊“問路石”的發現,讓從化古驛道的昔日光輝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如今,古老的舊村群保護得十分完善,一座座嶄新的小洋房有序均布,枝繁葉茂的古老大樹換發出青春。古驛道兩旁彩旗飄揚,指引性標識牌醒目,已經成為全省8個古驛道建設標準和示范效果路段之一。
這里成了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總決賽的地點,成了健康戶外旅行發展好地方,成了人們對古驛道文化和古村落“人居”文化探索的好地方。
二
錢崗村比從化早建二百多年。
中華民族文化燦爛,族群生生不息,錢崗村無疑也一樣。
錢氏祖先自南雄珠璣巷遷至此地,故名錢崗村。后來村落逐漸向周邊拓展,故有“未有從化,先有錢崗”之說。
古村內建筑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900多座房屋。從建村至今,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等800多年,絕大多數為清代所建,部分建筑物還保留著宋代遺風。保持了古而不拙、穩而不踞的古樸風貌。
有趣的是:以錢氏命名的村莊而居民大多姓陸,這是南宋丞相陸秀夫之后裔。
陸秀夫為南宋抗元名臣和忠臣,他和文天祥、張世杰一起被后人稱為“宋末三杰”。那年宋軍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為元軍所敗,陸寧死不降,毅然負帝投海而亡,悲壯獻身,千古傳誦。
三
走進錢崗古村,一磚一墻都帶著明清時代的印痕,腳下的路都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坑坑洼洼。
村內的巷子多又深,有路600多條,彎曲像迷宮一樣,很難找到正路,很容易就遭遇斷頭路,“進得去,也出不來”,所有走道沒有一條是直的,“有多少家房子,就有多少條路”,顯然是為了抵御外敵入侵而布建。
錢崗古村有四座門樓,九間書院,三座祠堂,四座更樓。村子外有—條“護村河”。房舍、祠堂、棚廳、水池等一應俱全,是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廣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古村內的廣裕祠是南宋陸氏族人的宗祠,它與北京故宮同年修建,至今已有近600年歷史,已被廣東省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并于2003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項目獎”第一名,在中國古村落群中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四
錢崗是個風水寶地。
這地方三面環山,沙溪古道從這里經過,流溪河經錢崗日夜流淌,北回歸線的地標塔也在這里建立。
一條村有九間書院,這在古村群落中十分罕見,而錢崗古村就有。
陸姓家族詩書開越,忠孝傳家。
西漢陸賈勸服南越王歸漢,宋未陸秀夫精忠報國投海而亡,后裔建村格局千古傳誦。村中三百多歲的大榕樹枝繁葉茂,見證了古村落滄桑的歷史。
舊村址的古井口、鵝卵石小道、書舍、青磚、圍墻,斷壁殘垣的屋檐展現了千年古群落的遺風。新村落幢幢樓房為現代氣息,與時俱進,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氣象,經過新民居,聽到不少孩子朗朗的讀書聲,展現了錢崗村新舊兩相宜。
祖上的優秀遺風,教育和激勵著這里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不斷奮發向上,邁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
陳東明,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散文詩學會會員,作品發表于《羊城晚報》《廣州文藝》《家庭生活》《芳草》《旅游視野》等,入選多個選本。出版小說集《大城市小故事》和散文集《藝海逐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