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說“鵝”(圖)
更新時間:2019-04-22 作者:丘克軍來源:南方日報
前段時間,網絡、微博、微信圈最紅的莫過于那兩只在一片紅土地道路上“吻別”的大鵝,大有張學友唱的《吻別》、電影《魂斷藍橋》里的《友誼地久天長》的境界,據說,真有一首為此事創作的歌曲已在全球同步上線了。網友們更是發揮其豐富的想象力,將各種鵝圖片接龍成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
第一個故事:一窩鵝蛋孵出了小鵝,其中一對青梅竹馬長大后,在猴年過年期間,在一條紅土路上深情吻別,最后變成了兩只烤鵝。
第二個故事:一窩鵝蛋孵出了小鵝,其中一對青梅竹馬長大后,在猴年過年期間,在一條紅土路上深情吻別,后來母鵝從搭載的摩托車逃脫了,公鵝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母鵝,兩只鵝攜手遠行,過上了幸福生活。
而據報載,兩只鵝的真實故事來自廣東梅州:梅州鄧小姐父母養了兩只青梅竹馬、一往情深的鵝,因欠了親戚家的人情,于大年初二將母鵝送給親戚,于是發生了感人的一幕:當鄧小姐爸爸在地上捆扎母鵝時,公鵝伸長了脖子試圖解開母鵝身上的繩子,并情深意重地一直在“嘎嘎”地叫喚,好像在祈求主人不要把它們分開。
無獨有偶,在大年初三的傍晚,我在小區電梯里也看到了令人驚喜的一幕:鄰居拿著一個蛇皮袋進來,大家正在納悶里面是什么東西的時候,突然從袋里伸出一個長脖子,“嘎嘎”叫了兩聲。這時大家樂了,小孩念起駱賓王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鄰居說:這鵝是鄉下親戚送的。親情難卻,不收又不好,收了又不知道怎樣處理。
養鵝過年是客家人的傳統習俗。每年10月,當田間的稻谷金燦燦一片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孵出一窩小鵝苗。莊稼人會用籠子將鵝苗帶到田間,邊收割邊放養。一個秋收下來,鵝苗也長成一斤左右的小鵝了。這個時候,小鵝就變成了孩子們的好伙伴。放學以后,小孩們成群結隊,用小竹鞭子趕著鵝群往田野里走。田間地頭的嫩草成了小鵝的美味佳肴,秋天干旱的田野也成了孩子們撒野的天地。
從秋天養到冬天,每天喂粥喂糠、喂嫩草青菜,小鵝也長成了大鵝。特別是到了臘月,從田間地頭到村里的家家戶戶,鵝們都“嘎嘎”地唱起了交響曲,此起彼伏,給客家鄉村平添了一股特別的年味。
到了過年,一般的鵝都會長到四五斤重,大的會有六七斤。大年三十中午,村子前的小河邊,家門口的曬谷坪上,廚房門口的天井里,家家戶戶都在宰鵝過年。大家的歡聲笑語中,除了一些家長里短的,就是關于鵝的,肥瘦大小都津津樂道。遇上誰家的鵝剛剛換毛(長出嫩毛),那可就慘了,那滿身密密麻麻的短毛,沒有兩三個小時你沒法拔干凈。但是畢竟是過年,鄉親們還是樂在其中。
記得小時候,母親從城里回到鄉下生活,她不習慣養鵝過年。她覺得雞肉好吃,養幾只大閹雞過年是她的心頭所好,這卻讓我悶悶不樂——因為雞腿畢竟比鵝腿小很多很多,吃起來沒有滿足感。那時候一年里能吃上雞腿、鵝腿也就是過大年的時候,這是一年中最奢侈的日子了!那些年,一年里能正兒八經吃上肉的,也就只有清明節、七月十四盂蘭節和重陽節,這些都是因為要拜祭祖先才買豬肉宰雞宰鵝,拜完祖先,這些雞肉豬肉鵝肉就可以吃了。雞是家家戶戶都養的家禽,成群結隊的,滿院子都是。但養雞是為了下蛋而不是為了吃肉,下蛋不是為了吃蛋而是要等到圩日賣掉交孩子的學費。而宰鵝只有過年的時候。端午節、中秋節客家的習俗只是吃粽子、吃月餅,不會宰雞宰鵝。所以只有過年才有鵝肉吃。年三十宰的鵝,一般會吃到年初四。其實一只大鵝,兩只腿和翅膀都讓小孩們在年夜飯享用了,鵝胸脯肉要留給牙齒不好的老人,還得留下好幾塊鵝肉走親戚,這樣下來,年夜飯能吃到鵝肉也就所剩無幾了。那時如果遇上過年天氣較暖,家里只能用鹽將鵝肉腌著,以防變質。所以年初二以后吃的鵝肉都是很咸的,但已經是美味佳肴了!初五早上開年,鄉親們才會宰第二只鵝請“灶神”下來。那時候,有的家庭會把初五這只鵝肉一直吃到清明節。
終于有一年,在我的懇求下,母親答應養鵝過年。但不是從小鵝苗養起,母親覺得那樣太麻煩。到了農歷十一月,母親帶我到圩上買鵝。那時候的圩日是以農歷來確定的,這條圩三、六、九日,那條圩二、四、六日。非圩日則空無一人,但一到圩日,街上熙熙攘攘,人頭涌動,市聲鼎沸,熱鬧非凡。街上擺的都是農副產品,從豬牛羊,雞鴨魚,到紅薯、雞蛋、青菜,應有盡有。特別是在豬市牛市里,那些“豬中”“牛中”們(即中介),憑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幫豬主、牛主介紹他的豬牛怎么好:拍拍牛身子,一副好骨架,肯定能干活!掰開豬大嘴,一口好牙,肯定吃得快,長得好!幫賣主賣個好價錢,自己也賺點小酒錢,在圩上找個大排檔,喝個爛醉而歸。
跟著母親到了鵝行一看,哈,那里一片長脖子蔚為大觀,嘎嘎聲、議價聲此起彼伏。這是鄉村里每年農歷十一月到春節前才有的鵝市,是一個應節的市集。母親看了幾個鵝檔,選定一個與檔主砍價,砍價的方法一般是心里所想的和嘴里說的剛好相反,你喜歡它反而找出它不少缺點毛病,嫌這嫌那的,甚至表現出要放棄的樣子,掏出檔主的底價,最后以低價成交。
家里養了鵝,便多了個伙伴。據載,鵝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第一種家禽,三四千年前就已被人類馴養。家鄉農歷十一月份的鵝一般可養到三四斤重,養到過年就有五六斤了。鵝的身子不算高,脖子卻很長,難怪廣東汕頭澄海著名的獅頭鵝鹵水老鵝頭可重達兩三斤。鵝是鳥綱雁形目鴨科動物的一種,中國的家鵝原自鴻雁,屬素食家禽。鵝的草類纖維消化吸收率可達百分之四五十,而且鵝對嫩草營養吸收能力特別強,因此民間素有“嫩草換肥鵝”的說法。養鵝最大的樂趣,就是放學以后將鵝趕到田間的烤煙地或麥田里,吃那甜嫩的野菜和青草,在家里則給它喂大葉芥菜。看著鵝一天天長大,感情日漸加深,我有時抱著它貼著臉親昵不已,有時摸摸日益變粗變大的鵝腿,想象著年夜飯那美味的時刻。
一轉眼年三十到了,也到了宰鵝過年的時候。中午,母親準備了一只大碗,盛了半碗水,放進小半匙鹽調勻,那是盛鵝血用的。據載,鵝血能解金屬及藥毒,在鵝血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物質,能通過宿主中介作用,達到強化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因此鵝血也是鵝中之寶。客家人俗稱鵝血為“鵝紅”,是煮白切鵝大鍋里的湯料,餐前和著湯水吃下去,嫩滑可口。
這時母親叫我把鵝從圈里趕出來,這也是我們最揪心的時刻,畢竟這可愛的鵝成了我們的好伙伴。我真的舍不得將鵝趕出來。我拿來好多好多大葉芥菜,讓鵝吃著,能拖延一分鐘就拖延一分鐘,直到母親催了多次,才把鵝趕到廚房。我一直撫摸著鵝的頭,這時鵝好像也意識到了什么,竟然留下了一滴眼淚……
鵝作為人類馴養的第一種家禽,它與人類的關系如此久遠,肯定有其的因緣。如果不是的話,就看不到古代王羲之蘭亭“鵝池”的傳說、聽不到駱賓王《詠鵝》的童聲,更不會有當代的兩鵝因路邊“吻別”而成為“網紅”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