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張奧列 | 海外華文文學的在地化書寫
更新時間:2020-05-06 作者:張奧列 來源:文學報
所謂在地化書寫,并非指故事、題材的地域性。講什么故事,選擇什么題材,對于任何作家來說,都不應該有什么限制。海外作家可以寫身邊的故事,也可以寫遠方的故事,可以寫所在國的故事,也可以寫中國故事,或世界其他地方的故事。反之,中國作家也可以講中國故事,講他國故事,講未來故事。不論講什么故事,都是作家心中的情感故事。所以在地化書寫不是指題材的地域限制。
我所說的在地化寫作,即本土化、當地性書寫,指的是作家的視角,作家的思維,作家的寫作心態,作家的期望受眾。作家立足于當地與當下,而放眼于全球與未來。
以我個人寫作為例,我初到澳洲時,從中國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一下投入異域的陌生環境,有很多思想文化碰撞的火花,有很多無以名狀的生活感觸,但人生地不熟,我就很想把這種感觸向我熟悉的中國讀者傾訴,把作品拿到中國去發表。這個時期的作品,你可以因我身在海外的身份而貼上海外華文文學的標簽,但實際上,它還是用中國人的眼光、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思維去觀察生活,去表現中國人所想象所理解的現實世界,如同今天許多中國人、中國作家出國旅游、訪問、考察所看到的世界,所表達的觀感一樣,本質上,還是中國文學的特性。
后來,因生活重心在當地,每天關切的都是與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社會現實,就很想把這種在地生活的文化定位、身份轉換、現實感悟、未來歸宿,與身邊及其周遭的人訴說,與海外面臨相同處境的移民群體交流,尋求共鳴,反而不大在意與中國讀者分享,也不在乎在中國發表與否,慢慢地與中國文學圈疏離了,與中國市場脫節了。
近年來,隨著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迅猛,與中國文學界交流密切,我又覺得,在地化書寫不應受地域限制。強調在地化,就是強調作家要立足于生活土壤,作品要接地氣,不脫離現實,而不是著意困身于本土。這種地氣,既來自于當地的生活,來自于作家的切身體驗,來自于作家以往的人生經歷,也來自于作家的精神感受,既包含當下所在國的本土經驗,也包括人生過往的母國經驗,通過異域視角去淘洗文化記憶,將其上升到異質性經驗。
所以,這種地氣,既源自于生活土壤,同時也應該散發在更廣闊的天空中。在地化書寫,也要拓展空間,在與中國文學的交流中尋求更多的藝術支撐點,不斷強化海外華文文學的特質和品格,哪怕你講的是中國故事,也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世界性故事。
海外華文文學有什么特質、品格?海外華文文學其實就是個混血兒,是中華文化與海外各種文化的混合體。我們都知道,混血兒很漂亮,有一種不同于純種的獨特形態的美。如果你趨同于純凈的血統,不斷稀釋混血,慢慢地,你就失去混血的那種獨特的美的特質。所以,在地化寫作,就是要保持那種獨特的泥土味,保持那種混血的美,保持海外華文文學有別于中國文學的美學特質和品格。
海外華文文學的混血,體現在跨族裔、跨地域、跨文化、跨時空的在地化書寫,展現美學意義上的差異性。在地化書寫,就是關注在地的風貌世態,強調在地的所思所想,以“此時此地”為支撐點,借助地方性的語義、語境導入普遍性,也是在尋求文學的世界性。你可以站在異鄉,回望故土,可以在不同的時空中穿梭掃描,但都是一個“他者”的視角,“他者”的觀照。
無論在母國或在居住國,移民作家都是“他者”,在“過來人”的距離感和“當下”的貼近感之間尋找一種平衡,把“過往”和“當下”的生活經驗性轉化為美學的超驗性。在地化書寫,就是一種體驗性書寫,讓中華文化在華語文學世界中產生變異,容納更多的新質。
在地化寫作,對于海外作家來說也是有所區別的。來自于中國大陸、港臺地區的新移民作家,顯然不同于土生土長的華裔作家。新移民作家,對生活的觀察、理解,往往有移居國的本土體驗,又有母國的經驗記憶,這種特殊經歷,使他們具有雙重視角、雙向思維、兩種心態、多元觀念。在他們心里,他鄉是故鄉、故鄉亦他鄉,他們既有中國心,也有海外情。
新移民作家的思想或許進入了更加自由的領域,但不等于進入了創作自由的領域,他們的寫作,往往受市場、讀者、為誰而寫的左右,既要在海外市場產生共鳴,也要在中國市場獲讀者認可。因而新移民作家的書寫,也有個側重上的選擇。
如果你回流中國,或長居中國,專注講好中國故事,結合自己的海外經驗,為拓展中國文學作些藝術探索,這也很好,“精神還鄉”合情合理。但如果你長居海外,生活重心在異域,不妨多些傾情于移居國的在地化書寫,融入海外本土元素,借助國際視野與文化包容,發揮其混血優勢,讓具有混血美的海外華文文學,為中國文學提供一種另類經驗,另類參照,提供一種新的寫作可能性。
中國就在世界中,中國文學也是世界文學大家庭的一成員,但中國的特殊場域,中國的特殊語境,使其與海外華文文學更有一種血緣上的親近感。所以,具有混血美的海外華文文學,與具有民族美的中國文學,可以作某種精神對話,在互動互補、共存共振中,為華語文學世界呈現多樣化、豐富性,讓華語文學獲得更大提升,進而在世界文學格局中更加游刃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