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步緣 |《重塑詩意創(chuàng)造的維度》
更新時間:2020-05-19 來源:廣東作家網
書名:重塑詩意創(chuàng)造的維度
作者:步緣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出版地:北京
類別:詩歌研究
CIP號:2019294757
書號:ISBN 978-7-5126-7677-0?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作者簡介
步緣,本名郭道榮,廣東湛江人。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詩集《夜橋》《咖啡染紅天空》、散文集《華海路的夜色》等。主編及參編文學選本、高校教材多部,文學作品及評論文章入選多種年度選本。曾在《詩刊》《人民文學》《星星》《詩探索》《芒種》《澳門筆匯》《散文詩》《詩歌月刊》等文學刊物發(fā)表詩歌及詩歌評論。獲多項詩歌獎及評論獎。《綠蔭詩報》主編。現居珠海。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漢語新詩評論集。作者極具剖析中西詩學的眼光,縱覽一個世紀以來新詩的流派,探賾索隱詩歌現象和詩學問題,彰顯濃縮和簡潔闡述的力量。基于哲學和美學的視角,自覺闡釋詩人的智慧,探究詩意創(chuàng)造及詩境呈現。
序言
創(chuàng)造另一個詩意空間
吳思敬
中國新詩誕生恰好一百零二年。新詩的出現及其迅猛發(fā)展,并不是自發(fā)的,而是在一定的詩學觀念與理論思維的影響下才得以實現的。中國新詩理論是伴隨著新詩的誕生與發(fā)展,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種全新的詩學形態(tài),它既植根于中國悠久的詩學傳統(tǒng),又匯入到現代世界詩學理論的總體格局中。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外古今詩學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是中國詩學發(fā)展新的景觀。
改革開放于1978年吹響號角,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也對文學藝術事業(yè)產生深遠影響。伴隨思想解放運動的春潮,中國新詩以頑強的生命力穿透板結的土壤。四十年來,詩歌藝術的巨大變革和創(chuàng)新,刷新詩壇面貌,迎來金色的季節(jié)。任何詩學理論的發(fā)生,都有著深刻的思想、政治、文化根源,有其歷史必然性。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消費主義與大眾文化盛行,社會上產生某種“價值中空”。一些詩人“下海”,另一些詩人把詩歌視為個人的語言狂歡,遠離現實、遠離讀者,同時也有一些詩人“癡情”不改,他們恪守詩歌理想,力圖重建詩的信念。一些來自社會基層的詩人,帶著揮灑在鄉(xiāng)間、工地和流水線上的汗水,帶著樸素的發(fā)自生命本真的呼喚,借助互聯(lián)網傳播,形成詩人隊伍集群式崛起的文學現象,受到詩壇的關注,更受到理論界的追捧。
步緣便是一位默默地為詩歌事業(yè)做貢獻的詩人,又是文藝理論家、詩評家。他出身于媒體,經過多年文學創(chuàng)作,同時兼顧文藝評論,特別是詩歌評論,扶持文學新人,自身又收獲了豐碩的果實。其可貴之處在于能把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其文藝理論體系聯(lián)系起來并互相印證。步緣的詩歌理論十分豐富,特別是他所提出的“詩化空間敘事”“詩歌精神境界”“漢語詩歌地域性”“漢語詩歌時代精神”“意境美學”“美學坐標”等概念,最能體現其詩論的原創(chuàng)性和基本觀念。?
詩論集《重塑詩意創(chuàng)造的維度》為步緣的詩歌評論集。多年做一件事,既偉大,又不易。對于一個房地產商來說,早已刷新城市風貌,建成一大片高樓大廈;對于小說家、劇作家來說,也可寫出一堆作品,或許已經從一個普通作者成長為一級作家或教授。但對于充滿活力的青年評論家步緣來說,只做一件事:詩歌評論。這種“工匠精神”難能可貴,值得廣大青年評論家借鑒。
《重塑詩意創(chuàng)造的維度》一書,有相當多的篇幅從“詩歌語言與藝術”視角切入。步緣集創(chuàng)作和評論于一體,對詩歌的語言進行解讀,他認為,詩歌的語言并不是社會生活的日常語言,而是文學藝術的另一種思想表達。我很認同他的觀點。是的,詩的語言,不是日常語言工具,而是與“存在”同在、與生命同在的語言。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步緣對當今活躍在詩壇的詩人作品進行語言運用的解讀。詩的語言由于詩歌象征含義的個人性、不確定性與隨意性,讓位于詩歌自身的音響功能和結構功能發(fā)生偏離。步緣在評論中也認識到這一點,于是他建議詩人創(chuàng)作時采用傳統(tǒng)的抒情、敘事、比喻、白描等手法之外,還要大量運用象征、通感、互文、跳躍、粘接、閃回、疊印等手法以增強語言的張力,使詩歌的語言世界呈現全新風貌。湯養(yǎng)宗的《劈木》、盧衛(wèi)平的《在水果街遇到一群蘋果》、陳芳的《泥土》等詩作,在詩意上有嶄新發(fā)現的同時,在語言運用上也給人以新鮮、靈動之感。
中國新詩理論是在中國詩學傳統(tǒng)與外來影響的沖撞與融合中艱難行進的。外來的沖擊是那樣強勢而猛烈,中國古代詩學的傳統(tǒng)又是那樣深厚而深入骨髓。沖破這些影響,靠的是新時代提供的廣闊的思維空間與科學的思維方法,也靠的是革新者的巨大勇氣。
《重塑詩意創(chuàng)造的維度》從多維度去剖析現今詩壇新詩,客觀地描述創(chuàng)作技法,更多地從文學藝術審美的視角切入,將詩歌文本的存在方式,指向詩境的空間及思想的彼岸。從一個評論家特有的審美角度,去發(fā)現詩意,架設詩歌文本與詩歌理論的橋梁,讓詩論成為詩人實現精神超越的一種途徑。
創(chuàng)造的成功是自由的實現。步緣更稔熟地通過評論,去解讀而是高度肯定和善待現實生活中的個體生命與詩人的自由精神。海德格爾說:“做詩并不飛越和超出大地,以便離棄大地,懸浮于大地之上。毋寧說,做詩首先把人帶向大地,使人歸屬于大地,從而使人進入棲居之中”。可以想象,在任何一個時代,詩人都不能把自己等同于蕓蕓眾生,不僅要忠實地抒寫自己真實的心靈,還要透過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立足于大地而又向天空敞開的詩的世界。步緣更注重詩人的精神自由、創(chuàng)作自由,并不以個人的喜好去評判詩人的文本。評論須建立在尊重作者的基礎上進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公布他的日心說的文章(1540年的《初論》)的扉頁上曾引用過阿爾齊諾斯的一句名言:“一個人要做一個哲學家,必須有自由的精神。”其實,不只是當一個哲學家,當好詩人或詩評家,同樣需要自由的精神。于文學藝術而言,在藝術空間里,思緒可以盡情地飛翔,而不必受權威、傳統(tǒng)、習俗或社會偏見束縛。
詩意空間需要重塑,更需要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新詩百年,對于新詩來說,不僅僅意味著時序流轉,同時也給人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間。我們盡管看到新詩有許多不盡如意之處,但是仍然相信詩歌美好的將來,因為我們堅定地前行,有許許多多像步緣這樣的默默地前進的青年詩人、青年評論家走在通向新時代新詩發(fā)展道路上,召喚著詩意空間的構建,更是需要挖掘中華文化精髓,作為背景和依據,對傳統(tǒng)進行新的思考,創(chuàng)造出詩意的文化空間,呈現漢語詩歌文本及理論的全新風貌。
(吳思敬,著名詩歌理論家,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詩探索》主編,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