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賈澤陽 | 溪頭竹韻
更新時間:2020-06-11 作者:賈澤陽來源:廣東作家網
我喜歡溪頭的山巒疊翠,喜歡溪頭綠水纏綿,喜歡溪頭花枝妖嬈,喜歡溪頭的底蘊厚重,我更喜歡溪頭的翠竹雅韻。
位于從化良口鎮的溪頭村盛產毛竹,四周山上都有竹林,尤其后山,連綿數萬畝的竹海,遠遠望去,宛如綠色的波濤,起伏律動,引人無限遐思。
我曾經在溪頭村做過扶貧駐村干部,工作之余,時常沿山間的竹林小道漫步,刻意走近翠竹,有機會和毛竹有了近距離接觸,深深地被毛竹吸引。微風拂過,竹子索索私語,像是同伴之間在說悄悄話,又仿佛向我娓娓訴說。身在竹海之中,與竹相對,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毛竹桿桿挺拔屹立,給人一種振奮向上的感覺。
溪頭村與竹子有著很深的淵源。相傳明朝嘉靖年間,開村始祖蔡福壯和蔡福山兄弟來到這里,見四面群山環抱,山上樹木蘢蔥。非常高興,就在里安營扎寨了。他們還派人前去老家福建取來毛竹種引種,這就是當地人稱作“閩竹”由來。
竹子有君子之風,自古人們就喜愛。有人愛它的氣節,“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云去也無心”(徐庭筠的《詠竹》);有人愛它的風骨,“清寒直入人肌骨,一點塵埃住得無”( 陸游《云溪觀竹戲書二絕句》);有人的愛它的正直,“盈谷萬萬竿,何曾一竿曲”(蘇轍《員當谷》);有人愛它的堅韌,“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嚴霜”(董必武《病中見窗外竹感賦》);有人愛它的清雅,“勁節有高致,清聲無俗喧”(沈遼《竹軒》)。而溪頭的老百姓更愛它的實用。
溪頭蔡家到了二十五世,有個叫蔡有福的村民,他勤耕苦種,愛好工藝。想到蔡家先祖蔡倫,在東漢時期就發明了造紙工藝,因而心中萌發了造紙想法,并且付諸了行動。他在村西土名叫鴨背的坑溪畔,建起一間“石角”,用來造紙,利用漫山遍野毛竹做造紙原料。慢慢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其兒子蔡文喜、蔡文典子承父業,改良造紙工藝,提高土紙檔次,所造紙張質量好,名聲漸大。后來創出”福“字品牌,在廣州陳村開設了“福記”貨棧。產品暢銷珠三角,遠銷東南亞,成為當時頗有名氣的民族企業家。
現在的溪頭經過村民和扶貧的扶持,建成了廣東省最美鄉村,來此游玩的各地游客絡繹不絕。村里的能工巧匠,就利用竹子制作出花樣繁多的竹制工藝品出售。游客到此,都喜歡帶回去,饋贈親朋好友。
這里的竹子資源豐富,竹類的食材也多。春到有春筍,夏至有甜筍,冬至有冬筍,平時還有村民制作的酸筍、筍干等。到溪頭不品嘗這里鮮筍炒肉,那可真是一大遺憾。新鮮的竹筍爽脆可口,清香縈齒,實是一大口福?!翱椭谐S邪苏鋰L,那及山家野筍香。寄罷筼筜當獨惆悵,何時歸去看新篁?!保ㄇ濉遣T《詠竹》)
此前,我對竹子的喜愛,大多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尚屬人云亦云的跟風派。通過扶貧期間的駐村,與竹子朝夕相處久了,心里由然而生出敬意。
我固然愛竹子的挺拔堅韌,愛竹子的清雅脫俗,愛竹子的錚錚氣節,愛竹子的虛懷若谷,但是我更愛竹子的淡然和樸實,就像溪頭的百姓一樣。
它們不論身在何處,環境多么惡劣,始終堅守本分,奮發圖強,從一株到兩株,到一叢、一片,以至漫山遍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保ㄇ濉む嵃鍢颉吨袷罚┫^的村民,身處深山,生活環境艱苦,但他們有竹子一樣的堅強,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奮力脫貧,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努力開拓自己的美好生活。
溪頭的竹子是平凡的,它沒有觀音竹的娟秀文雅、佛肚竹的瀟灑飄逸,也沒有湘妃竹的情韻幽深、羅漢竹的骨節勁奇,它只是人們常見的毛竹,然而它青勁淡雅,樸實正直,永遠給人積極、樂觀、向上感奮。
溪頭的竹子是偉大的,默默的奉獻著自己。它一身是寶,從剛生長就作為鮮筍、筍制品,成為溪頭的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和一項可觀的經濟來源;長大后人們用它編制工藝品、作為建筑材料運出大山出售,增加經濟收入;即使死后腐朽,也可做燃料??芍^是“鞠躬盡瘁死而不已”。
走近翠竹,不由自主會產生一種親近感、敬佩感。如同這里的鄉親,樸實憨厚、不善言語,但心地善良,勤勞堅韌。即使為保護廣州的飲用水源,不能開展大規模的開發,發展加工制造業甚至是養殖業,但他們不怨天尤人,始終守住青山綠水,保持著這份純凈的天空。他們在政府的扶持下,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甩掉貧困的帽子,過上幸福的生活。
世間萬物各具形態,人們也各有好惡。我喜歡溪頭的翠竹,愿意像竹子一樣,做個對社會、對人們有用的人。置身竹海,竹韻悠悠,仿佛能聽懂竹子的訴說,竹子的歌唱,感覺到翠綠的竹海傳遞出的堅韌、向上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