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謝顯揚|咸水歌韻金斗灣
更新時間:2020-12-21 作者:謝顯揚來源:《羊城晚報》
我是踏著中山咸水歌的韻律追夢金斗灣的前世今生的。
仍是宋代的夕照月光吧,溫情灑在珠江磨刀門出海口的海陸時空上,折射出波光粼粼的金斗灣,映照海潮千百年追逐拍打、千百年時光淘洗磨練,壘沙成坦,形塑出坦洲、孖洲、蜘洲三個綠洲胚胎……
脈脈珠江,流連顧盼,日夜叨念著金斗灣真正破胎面世、海陸變遷的時光。明末清初,海浪全域退潮,坦洲脫胎降生。喜出望外的土著疍民,逐水圍墾,將河涌交錯的三角洲河網耕耘成肥沃糧倉,每每到稻谷成熟的季節,吞吐金燦燦一灣稻穗,寫意金斗灣嶄新的意蘊。
旭日東升,新中國數度大圍墾,金斗灣滄海桑田的變遷,贏得漢、壯、苗、侗、土家、瑤、回、布依、朝鮮、水、黎、畬、土、白、滿、蒙古、羌、維吾爾、藏、彝、仫佬、哈尼、毛南、哈薩克、布朗等26個少數民族懷春男女的青睞,紛至沓來,以婚嫁創業方式投奔坦洲,投身咸水歌傳承的圣地,使坦洲逐漸成為多民族聚居圓夢的金斗海灣。
幾回潮漲潮落,咸水歌韻律悠揚。疍家人開墾的金斗灣,風土人情自成坦洲特色,清朝的屈翁山在《廣東新語詩語》寫到:“疍人亦喜歌唱,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女則女衣過舟也”?!稄V東通志》也有記載:“民家嫁女,集群婦共席,唱歌以道別,謂之歌堂”。珠三角地區歷史最為悠久、唱法最為傳統的中山咸水歌出自坦洲鎮,傳承至今300多年……
幾許日月星光,咸水歌聲譽盛傳。我徜徉在咸水歌聲悅耳的金斗灣,駐足全省首家咸水歌主題文化陳列館,翻閱圖文并茂的咸水歌史料,一幕幕史詩般的人文鉤沉映入我的眼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何福友、梁容勝等民歌手在北京演唱坦洲民歌,受到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接見;七十年代末,坦洲定期召開大型水上民歌會;進入新世紀,坦洲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民歌)藝術之鄉;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步進“中國民間文化(民歌)藝術之鄉”殿堂……
徜徉金斗灣,邂逅青蔥歲月始唱咸水歌的吳志輝,這位81歲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追憶早年與梁三妹、何福友灌錄第一張黑膠唱碟的威水史,感嘆兩度奪得中山縣民歌會演桂冠的人生軌跡,即興哼唱錄入《中山民歌》CD金碟的代表作《對花》《姑妹歌》曲目,一起陶之醉之、心曠神怡。
“灣區新城、精美坦洲”轟然奏響嶺南水鄉特色工業鎮發展主旋律。坦洲民歌協會會長羅北成,激情滿懷引領新一代歌手,將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質,融會貫通到咸水歌曲韻內涵的創新變革中,高歌坦洲鳳凰涅槃變身全國建制鎮千強鎮,打造港珠澳城市圈特色水鄉生態宜居精品小城的蝶變史曲,頌唱新時代坦洲人文風情品格,校準咸水歌生命力走向。
我踏著咸水歌的節拍,神游坦洲側船崗的海蝕巖遺址,品嘗番石榴、香瓜、火龍果、葡萄、番茄、皇帝柑、蓮藕、香蕉、黃皮、楊桃系列品牌瓜果……我伴著咸水歌的曲調,暢游坦洲融生產、流通、觀光、旅游于一身的特色養殖基地田園風光……我追逐咸水歌的音韻,夢游坦洲工業園區、文旅生態產業鏈,醉心夢想,流連忘返……
精美文化、精美生態、精美產業、精美人居……盈縮美麗坦洲人文歷史、升華咸水歌辭韻曲調、雄起坦洲生態文化發展坐標。
我虔誠向坦洲傾吐心語——迷戀金斗灣,更多情癡心一些、更深情純心一片、更濃情醉心一點,只是,你從未發現……????
(原載2020年12月20日《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