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林崗 | 阿菩新作《十三行》的得與失
更新時間:2021-06-07 作者:林崗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十三行》的可讀性與小說的“老枝”“新枝”
小說家阿菩的新作《十三行》具有相當的可讀性。情節跌宕起伏,出人意表,人物的音容神態、語言動作也勾勒得相當貼近他們的身份角色。作者對人情世態的掌握具有相當的工夫,作為新的世情小說,別開生面,達到一定的深度,而且作者賦予主要人物現代意識的動機明顯。總的來說,作家的寫作探索摸到了具備自身特色的寫作門徑。
在中國文學的傳統中,文體是有不同角色擔當的。例如詩是言志,詞是言情,文是載道,小說戲曲是人間的世道滄桑。當然歷代也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這種情況可以歸入正體之外的“變體”。傳統小說所表現的世態炎涼人間滄桑,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不登大雅之堂又不是流布不廣的意思。實際上,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小說在中下層社會流傳廣泛,好此道的士大夫也不乏人。
新文學運動帶起了與傳統小說不一樣的另一路數,這新路數不再是世態炎涼人間滄桑,而是為國為民,緊扣國家命脈,承擔重大使命。這樣,舊傳統就別開了新枝,叫做一文分兩脈。
經過努力,當初的“新枝”成為了主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老枝”并沒有枯毀,沉寂三四十年之后,乘著市場寬松的環境近二十年又開始發力,重新煥發生機。它雖然不是創作的主力軍,也還沒有做好登上大雅之堂的準備,或者說大雅之堂登而不上。不過它依賴市場而生存,因其可讀性征服了相當數量的讀者,有自己生存的土壤。對于這種路數的創作來說,認識到它本屬“老枝”、與“新枝”有別這一點,很重要。
“老枝”走老的套路,“新枝”走新的套路,如同井水與河水,總要互不相犯為妙。相互借鑒點寫法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但總要認清這是中國當代文壇并存的兩種不一樣的寫作套路。在文學繁榮上,應該各施各法,各走各路。
一文分兩脈與傳統通俗小說“不朽”的道理 ?
就《十三行》看,阿菩對小說的“老枝”與“新枝”有相當清醒的認識,寫作的定位明確。他走的就是取重可讀性的通俗路子,不往“高大上”上靠。作為廣州地面舊日顯赫一時的十三行故事,可以往多個方向提煉發揮。把這題材寫成擺脫固守農耕面向海洋開放的故事,寫成認識市場價值改革振興的故事,甚至寫成民族商人深明大義與外來列強斗智斗勇的故事,皆無不可。但僅就略讀過類似于此的十三行題材故事,總覺得近乎畫虎不成,“現代意識”過于強烈,反而不佳。
阿菩的《十三行》沒有這樣,他不是不能,而是不為。既然是取向通俗可讀的路子,就不必要給老題材戴上各種“高帽”,不必賦予時近的“現代意識”。這不是題材的提煉不夠,而是寫作取向的自然要求。正是因為作者有意識洗去鉛華,故事所表現的人間百相才更加極盡炎涼世態。
因為故事構思宏大,目前能讀到的叫做《崛起》的這部,表現的是十三行家族間的勾心斗角,估計之后也是如此。這個運用題材的角度,能夠將宮廷陰謀、密室間計、商賈手腕、士人風月等要素集合一體,融為一爐,使故事既有家族的沉浮滄桑,又有厚黑可讀的趣味,吸引讀者之余又避免走入旁門左道。這樣的十三行故事講述有一定的創造性,尤其是對故事題材改造的眼光。
在一文分兩脈的文壇格局下,作家若沒有對自己寫作的定位有清醒的認識,很容易混同淆亂不同的寫作路數,不是將作品弄成四不像,就是吃力不討好。文分兩脈當然不是文學上好與不好的分野。取重通俗可讀路數的小說在歷史上佳作也不少。
不朽之作自有不朽的道理,今人若以為時代不同了,不朽的道理也成為陳跡而不加以研讀和效法,我以為這就是淺見。就像杜詩之為中國詩的最高范例一樣,明代“四大奇書”也是通俗可讀一流的小說的最高范例。揣摩這些長篇章回體小說,可以發現它們的民間性建基于民間深厚的倫理道德觀念基礎之上。可以說,這是小說成敗和流傳的攸關因素。例如《三國演義》的忠君愛國,漢賊不兩立;《水滸傳》的替天行道,江湖義氣;《西游記》的造反有理,佛法無邊;《金瓶梅》福禍由人,報應不爽……除了修辭出色之外,故事融入這些扎根民間的倫理觀念,也是這些小說能夠流傳不衰的不二法門。
如何在編述精彩故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如果以這個標準看《十三行》,就覺得阿菩雖然是走在正道上了,但還是嫌對此體會不夠深。開篇吳承鑒出場,一個末路紈绔的形象,這其實是作者虛晃一槍。這位吳家的三少,根本就是一個德智勇三全、挽救家族于狂瀾既倒的“大英雄”。從人物塑造來說,這虛晃一槍是有想象力的,別出心裁。然而后來的徳智勇三全的寫法,固然對展現“商戰”有益,但太過接近現代嚴肅小說塑造英雄形象的套路。他以各方面標準看都太像一個“完人”,就不利于通過各個人物交錯的情節讓民間倫理觀念得到更好的呈現。
作者所設計的故事情節明顯側重“商戰”的傳奇、節奏,至于忠孝、商亦有道等民間倫理觀念的呈現,更多地像是臨時匆忙附加上去的,與人物的行為品性缺乏自然可信的聯系。走民間通俗可讀一路的小說不宜將人物寫得太過像一個“完人”,不宜太過英雄。人物的品性才德分開,更有利于故事框架之內容納民間倫理觀念的表現。《三國演義》曹操有智,謀略之雄者,但起兵篡漢,挾天子令諸侯,德有虧。劉備傳承漢統,為一忠厚長者,但欠才略。諸葛孔明鞠躬盡瘁又料事如神,過于完美,魯迅謂之“近妖”。
《十三行》最初為網絡讀品,語言混雜網絡風格也許難以避免,但出版成紙品,最好能掃除網絡式的文字風格,將文字風格統一起來。閱讀的時候,有些詞跳出來,“咯噔”一下,覺得很不協調。
網絡發表通常章節偏短,三幾千字即為一章,但紙品出版,一章實在不宜太短。有些場面沒有寫透,有草草收場之嫌,或是因為網絡版的篇幅所限。當年金庸的武俠也是在報紙連載,每次千把幾千字,但后來細心修訂,終于成為現代武俠的經典。這個做法值得阿菩借鑒。
對于編述一個精彩可讀的故事,阿菩的才華足夠了,怎樣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精益求精,這也是需要今后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