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省作協召開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暨加強全省文學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會議
更新時間:2021-09-27 來源:廣東作家網
9月27日上午,省作協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暨加強全省文學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會議在嶺南文學空間召開。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出席會議并講話,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陳昆宣讀《文為世范 行為士則——致全省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倡議書》,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蘇毅通報《廣東省作家協會關于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的工作方案》。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省委黨史學習教育第十二巡回指導組組長張進思、組員李松杰,在穗的省作協第九屆主席團部分成員,正、副秘書長,省作協各分會,各部門、雜志社負責人,駐會作家,青年作家代表,網絡作家代表,以及特邀嘉賓、老作家代表、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章以武在現場出席會議。穗外的省作協第九屆主席團成員,各地級以上市作協,省作協各分會負責人、各專業委員會負責人、主管文學社團負責人,相關地級以上市網絡作協負責人,省作協各部門、雜志社干部等在線上參加了會議。省作協主席蔣述卓主持會議。
本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傳達貫徹中宣部和省委宣傳部有關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加大文娛領域突出問題整治力度,加強全省文學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從嚴從實、標本兼治,營造天清氣朗的文學風氣,推動廣東文學事業健康發展、繁榮興盛、走在前列。
張培忠講話指出,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加強全省文學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是當前我省文學界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推進全省文學工作者職業道德和行風建設。要抓好思想武裝,以黨的創新理論“鑄魂”;堅守價值取向,實現“兩個效益”相統一;站穩文學立場,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倡導文質兼美評論;踐行德藝雙馨,樹立作家良好形象。要齊抓共建,大力營造文學領域清風正氣。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省作協成立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工作專班。各地級以上市作協、省作協各分會,各部門、各雜志社要按照中央宣傳部和省委宣傳部的有關文件要求,將綜合治理工作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務求取得實效。二是把握關鍵環節。精準有效強化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監管。強化行業管理,發揮基層作協、行業協會作用,強化網絡作協自律自治,打造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服務三支隊伍。三是狠抓責任落實。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失責追責。四是構建長效機制。協調聯動,形成合力,多措并舉打好組合拳,構建多領域、跨部門協同合作的工作格局。
會議向全省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發出倡議書,號召廣大文學工作者,一要校準培根鑄魂的“定盤星”。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肩負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堅定不移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二要常學守正修德的“必修課”。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恪守職業道德,遵守公序良俗,堅決抵制文娛領域不良風氣的滲透侵蝕。三要譜寫同心筑夢的“主旋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好廣東故事、灣區故事、中國故事,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四要把好激濁揚清的“方向盤”。堅持開展專業權威的文學評論,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積極探索構建“粵派批評”審美體系和評價標準,在全國文學評論領域發出廣東強音。五要打造團結奮進的“主力軍”。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打破體制壁壘,珍惜現有人才存量,拓展拔尖人才、領軍人才增量,積極構建發現人才、重視人才、使用人才、關愛人才的文學人才機制。
老作家代表章以武,作家代表王十月、龐貝,評論家代表唐詩人,各地級以上市作協、省作協各分會負責人代表唐小桃分別作了發言。
章以武認為,作家的職業道德最主要體現在創作出優秀作品,要跟偉大的時代脈搏一起跳動。講得具體一點就是 “心向上、腳向下”。所謂“心向上”就是契合這個時代,所謂“腳向下”就是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深情。
王十月認為,面對網絡暴力,如果選擇沉默,我們每一個人就都變成這“惡”的縱容者,每一個人就都是這個亂象的制造者。所以,冷靜理性的聲音在流量面前不能缺席,作家不能缺席公共生活,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我們既要讓劣質的產品沒有生存空間,更要為優質的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讓那些真正有實力、用心創造優秀文學作品的人得到更多的流量。
龐貝提到,作為寫作者來說,面臨著職業道德的問題,傳統的說法是做人跟做文的問題,或者說人品與作品的問題,這兩者肯定不是劃等號的關系,但是確實是有微妙的關聯的。他自己的話劇《莊先生》是從莊子的角度寫“道”,話劇《廣陵絕》是從嵇康的角度寫“道”,但也是“德”。某種意義上,重新發現傳統文化里的“君子”在現代的價值,而且能讓現在的讀者和觀眾有一種共鳴。
唐詩人認為,人們在自媒體時代,對作家還是有很高的期待。很多領域的“稱呼污名化”的現象,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問題,這是預示人們從職業道德層面有更高的要求。作為評論家應該有專業的眼光去辨析清楚,哪些方面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問題,哪些方面是值得深入探討的文藝創作上的敘事倫理問題。
唐小桃認為,地市作協作為一個地方文藝團體,首先要認識到責任與擔當,引導廣大文學工作者堅持嚴以修身、崇德力行,大力踐行“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文藝界核心價值觀,團結廣大文學工作者自覺履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務,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示文學工作者以文愛黨,以文輔政、以文化人的文學作用,在新的起點上促進地方文學的高質量發展。
(文:何小流? 圖:蔡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