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梁鳳蓮 | 嶺南精神圖譜建構的里程碑
——關于《廣州大典普及書系——廣府名人讀本系列》
更新時間:2022-01-08 作者:梁鳳蓮
1
作為《廣州大典》普及書系的開篇,今年出版的第一輯“廣府名人讀本”系列共有七本,不僅先聲奪人,遴選對象獨具識見,集學術性、知識性和可讀性于一體,同時與此前出版的《嶺南文庫》相應推出的《嶺南文化知識書系》《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叢書》等普及性讀物,彼此呼應,宗旨一脈相承,都是本著守護嶺南文化的“根”與“魂”,而傳承接力,且“廣府名人讀本系列”這套叢書的編撰側重則聚焦不同、各有中心,更為著力的是千年羊城的文化品質、精神圖譜,如何作蔚然大觀的整體呈現,從立體的角度和更高的視野,去觀照這批廣府名人的精神觀念、思想高度、文化襟懷、歷史使命、治學擔當、書寫情結,等等,以一個群體的聚合,去聳立起一座百年的文化高原,去建構起嶺南精神圖譜的一座座里程碑,同時,如何作為文化源泉,滋養著依托嶺南文化而強大的廣州,歷久不衰,彌久恒新。書中展陳的七個文化名人的觀念格局、識見涵養,作為這座文化高原上的一個個山峰,依然成為今時今日的我們仰視致敬、研讀傳習的標榜。
“廣府名人讀本”系列,編撰著述者,均是學有所長、多年沉潛、研究有素的專家學者,每種讀本包括導讀、代表性作品選編(含注釋、翻譯、評析、或解題、延伸閱讀等)。每位著述者對所研讀推薦的對象,都傾注了獨具匠心的關注,所得的見解與觀感,均自出杼機,鋪陳講究,描述傳神,達意曉暢,顯然是可以俯高就低,適應廣泛閱讀的一個普適性較廣的文本。
其中,有何天杰編著的《嶺南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屈大均作品選讀》。屈大均作為一個有鄉土情懷、傾力表達的學者和詩人,他不僅致力于學術梳理、新學傳承,還執迷于對廣東山川形勝、草木蟲魚的書寫,以他的代表作《廣東新語》為例,無疑是一本嶺南風物描述的百科全書,歷來為本土書寫者所稱頌和推崇。
有李緒柏編著的《晚清“新學風”的倡導者——陳澧作品選讀》,作為文化新變的先驅,晚清新風的倡導與引領者陳澧,同是也是有名的學海堂的堂長,音律詩詞方面有卓越的貢獻,所稟持的無所不知、有所不言的宗旨,成為一代學人的風范。
有黎業明編著的《開啟明代學術新風的大儒——陳獻章作品選讀》,作為嶺南大儒的的新風標識、思想建構自成體系的陳獻章,既開啟學術創新之風,亦靈活游走在法度之外,從容漸進。
有王川編著的《大清探花的詩文人生——李文田作品選讀》,常識淹通、述作有體的咸豐年間的探花李文田,作為一代文魁,對傳統文化的庚續義不容辭,運行在政、學、教三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有賓睦新編著的《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作品選讀》,容閎是拿來為我所用的踐行者和推動者,作為留美幼童,也是獲取最高學府耶魯博士的第一人,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并且是教育新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有肖玉華、閔定慶編著的《游走在近代政商之間的沉思者——鄭觀應作品選讀》,倡導新變,西學中用的鄭觀應,呼吁“考究各國政治得失,皆時務切要之言”,富國圖強,從世界的高度來思考中國。
有李旭編著的《近代三十年政學潮流的領跑者——梁啟超作品選讀》,觀念變革思想超前、打破禁錮的一代旗手梁啟超,一生留下了一千多萬字的著述,成就了影響時代和社會的一代偉業:變法維新,成就報刊事業,掌教時務學堂,促進建黨立憲,懷揣夢想入閣,倒袁再造共和,點燃五四之火。
此套叢書的新變處,就在于借助歷史進行文化傳播,同時所關注的文化就自然要重新去詮釋歷史,要對文化中的歷史重作解讀和判斷,如是,歷史背景必然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依據,否則,我們無從去想像和評估歷史中的文化,尤其是這些為文化的千秋偉業不斷輸送自身才華的文化名人,他們的著述與生平,曾經如何偉大、如何舉足輕重、如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
這套叢書的價值,呈現了嶺南文化在近現代的一座思想領域的精神高原。
這一群人在明清之際,以及延伸到清末民初的二三百年里,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在家國蹇轉的殃殤之年,無論時局多么動蕩,環境多么莫測,卻依然能橫空出世,以他們的思想光彩、精神高度、超前觀念、如炬目光、丹心熱血,照亮了那個亂云飛渡的年代,而彪炳史冊,垂范千古,這顯然是那段過往的歷史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對人文史積累的一次難以復現的賜予了。
從觀念、意識、精神、思想、識見、行動、創新與熱情等諸多方面,這些名副其實的大家們,無疑用各自的才情與著述,為嶺南文化的聳立托舉起了一座高原,其中的每一個,都堪稱為嶺南文化中集大成的最具份量的一座座高峰,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光彩不減當年的影響力和導引力。這些經過漫長時日沖刷和檢驗過的精神財富,成為了嶺南文化源源不斷地推陳出新、豐富出彩的滋養和動力之源,也是對中華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貢獻。
時間的流淌和朝代的更迭,依然沒有停止嶺南文化自我的生長的積淀,他們不是一個二個人,而是一代人的杰出者,是一代接一代的接力者,而成就了近代嶺南文化史的群星璀璨。
3
以屈大均為例,作為一位扎根嶺南、本土書寫的一代風標,他不僅承前啟后,進行學術梳理、新學倡導,而且創作深入,把經濟、思想與文化的領域一一打通,去揭示嶺南精神的內核,集大家風范,成就雄奇風彩。
在晚清之際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里,面對著曠世的劫難,屈大均依然在夾縫中點亮文化的燈火,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極富地域價值和嶺南人文價值的文化遺產,他在《魯連臺》一詩中寫道:“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他的人文風骨、創作風范和一往情深的創作品格,不僅在嶺南的人文上空星星一般地閃耀著,也影響和推動國著后人把他們這些先輩拓展的扎根嶺南本土書寫的大旗一直擎舉下去、傳遞下去。
華南師范大學專研屈大均的老專家何天杰教授精辟地指出,正是有了這一批人,有了屈大均這樣的代表,集大家之風范,開嶺表之新風,形成了嶺南文化的雄奇之風,他特別強調,不僅是雄直,而且更是雄奇,這揭示了嶺南文化不可小覷的豐富的內涵和分量。
屈大均在他的百科全書般的扛鼎之作《廣東新語》里,有一句豪邁蓋世之言:“廣東者,吾之鄉也。不能述吾之鄉,不可以述天下。”
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只有講好自己土地的故事,才能講好天下的故事。其中,文化的懷鄉,創作的情結,書寫的擔當,溢于言表,直抒胸臆,感人肺腑,令今人難以望其項背。
重溫屈大均的著述,尤其是他的這番話,讀之目朗神清,天寬地闊,拳拳之心,矻矻之學人,果然情懷豐沛,千古垂范,讓人肅然起敬。《廣東新語》就是一個里程碑,一個扎根嶺南本土書寫的標桿。
誠哉斯言,講好自己土地的故事,才能講好天下的故事。只有這樣,身邊事,廣州情、嶺南風、灣區范,才值得好好講述,好好呈現,好好傳播。這同樣是這套普及讀本叢書呈現給讀者的用情與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