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粵菜“女神廚”的美好姻緣
更新時間:2022-03-10 作者:劉曉虹來源:廣東文壇
35歲的女廚師林秀鳳終于嫁出去了。鞭炮聲、嗩吶聲、鑼鼓聲震耳欲聾。這時的林家村熱鬧得幾乎炸了鍋,有人想看看比女廚師小10歲的新郎,更想嘗嘗新娘女大廚親手做的幾道拿手菜。
陽東縣商映林家村是遠近聞名的“廚師村”,全村只有200多人,卻有40多位村民在全國各地當廚師。如今,林家村走出來的廣東烹飪大師林秀鳳積極響應省“粵菜師傅”工程,回鄉創業,希望把更多的廚房技藝在家鄉傳承。結婚的第二天,林秀鳳開始與新婚的丈夫王浩新張羅,準備在城里開一家“鳳新粵菜館”,不到半個月,“鳳新粵菜館”已開張大吉。
話說林秀鳳與王浩新,原本是師徒關系。兩年前剛與女朋友分手的王浩新經舅舅引薦,到粵菜名廚林秀鳳所在的“粵菜館”學廚藝,要拜粵菜名廚林秀鳳為師。王浩新剛到“粵菜館”,林秀鳳就與他講明:“餐飲業是一個辛苦的行業,尤其是廚師這個職業,夏天來了,廚師更苦,廚房溫度高達40度以上,用汗流浹背都不足以形容。每天汗流浹背地趕菜,食客也只會不停的催菜,每天含辛茹苦地賺錢,家人總嫌沒時間陪他們,廚師的酸甜苦辣,不做廚師的人是不懂的。你如果沒有做好思想準備,現在打退堂鼓還來得及。”王浩新聽后,堅定地回答:“林姐你放心,我一定不會怕苦怕累,更不會怕臟,好好向林姐學習。”
林秀鳳聽到王浩新的豪言壯語,又向他說道:“你可不要向我學習,我就因為做廚師這一行,到現在還沒時間考慮個人問題,如果你下了決心要干廚師這一行,你要做好一切思想準備。”
王浩新聽林秀鳳一口氣講了那么多,向林秀鳳說道:“林姐,來跟你學徒之前,我在烹飪學校讀書時就知道了。林姐,你放心,所有這些,我早已有了思想準備。你能收下我這個徒弟,就感激不盡了。”
林秀鳳說:“我也看得出,你已下決心干廚師這一行,相信你也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廚師。王浩新你要知道,要成為一名優秀廚師必須擁有精湛的廚藝。廚藝是廚師立足的關鍵。一名優秀的粵菜廚師,不但要精通粵菜,還必須旁通其它菜系。學藝要從零做起,而且學藝是一個艱苦的、長期的過程。學海無邊,廚師學藝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廢,從最基本、最基礎的工作做起,還要有一股永不知足的鉆勁。特別是現在飲食消費日新月異,顧客消費的多樣化,更加要求廚師立足傳統,不斷創新。廚師學藝要融會貫通,取長補短,博采眾長,在理論和實踐操作方面全面發展。在近二十年的烹飪生涯中,我的座右銘是用好的材料,用好的調味品,用心去做。廚師講究五滋六味,所謂的五滋是香、松、臭、肥、濃;所謂的六味是酸、甜、苦、辣、咸、鮮。怎么將這五滋六味烹調出來,就看調味品與原材料如何配搭襯托,還有就靠廚師的技巧了。”
王浩新聽林秀鳳講后,心里不由對大廚師林秀鳳產生敬佩感,但內心也知道,自己要實現做廚師的理想,必定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和汗水,虛心向廚師們請教是首要的。
2004年1月,正值風華正茂的林秀鳳加入了廚師這一特殊的行業,從此,便與鍋碗瓢盆結下了不解之緣。剛在烹飪學校畢業時,親朋好友不贊同她進入廚師行業,勸說:“干什么不好,偏去干廚子。”但林秀鳳卻很高興,對自己能當上廚師很欣慰。林秀鳳覺得,廚師工作雖然苦,但一身汗水和炒菜的技能,可換來顧客舌尖上的享受,是件有意義的事情。每當看到顧客對自己做的菜吃得盆光缽光,心里那欣慰和快樂的滋味簡直無法形容。有一次,林秀鳳的親戚去她家串門,剛剛下班回到家的她身上的油腥臭味,被這個親戚聞到了,這個親戚的鄙夷呈現在臉上。 面對親人和社會上一些人的偏見,林秀鳳只是用踏實的工作,提高烹飪技能,證明廚師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用林秀鳳的話來說,廚師的烹飪工作已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既然選擇了這一份工作,就應干一行、愛一行,盡力把工作干好。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是漫長的,林秀鳳走出烹飪校門,便從師于成文藝門下,時刻不忘“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道理。從進入餐飲行業的第一天起,從最基本的技藝開始練起,并對每個環節的業務技能都反復琢磨,夜以繼日不斷積累,使自己的各項業務技能突飛猛進,全面掌握了粵菜的烹飪技法。2012年初,林秀鳳作為單位最年輕的廚師,被選派參加廣州市“國貿杯河蟹烹飪大賽”,以“河蟹斗蓮花”獲得大賽金獎。2013年。她又借“蘭花海參”的主打菜,在“首屆中國廣東廚藝大賽”中,榮獲金獎。她撰寫的烹飪技術論文《粵菜開發設計思路》和《婚慶宴會雙贏菜單》,成為菜館的餐飲培訓的必修課。
有一次,一個富豪來菜館訂了一桌一萬五千元的粵菜,吃完后,這位富豪感到菜肴特別美味,執意要找到主廚。當打聽到主廚是林秀鳳時,富豪主動找到林秀鳳,高薪聘請林秀鳳去他家做專職廚師,言明年薪60萬。面對工作輕松、報酬豐厚的誘惑,她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決定拒絕富豪的聘請,繼續留在工作崗位,獲得單位每月加薪3000元的獎勵。此后不久,北京某大牌酒店的老總,親自來邀請林秀鳳去他的大牌酒店發揮技能,也同樣遭到林秀鳳的婉言謝絕。
王浩新和林秀鳳在一起相互學習廚藝的兩年,兩人逐漸產生了感情。有一次,林秀鳳說:“我進入廚師這一行,曾經也走過些曲折的路,像許多年輕人一樣南下沿海城市打拼,搞過餐館、也曾待業在家,有短暫成功也有挫折,徘徊尋覓了良久,我最終還是回到廚師這一工作上來。 做廚師是我從小的夢想,并且在17歲的時候成為一名廚房學徒,20歲時便成功拿到二級廚師證。廚師是我認為能體現自我價值的一份職業,雖然過著平淡而又平凡的生活,但我可以保證我的一生都能從事我所熱愛的工作。回想當學廚的那些年,為了能學有所成,各種吃苦、各種用功,非常努力。每天都過著兩頭黑的生活,早晨天未亮就進廚房,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白天一有空就練基本功,刀功、勺功、調味料的運用等樣樣不落。分析學習各種原材料的初加工處理等,當結束一天的工作,送走最后一位顧客,外面早已是月朗星稀了。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學到東西,每天都有進步。這樣的日子每天重復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看似無聊,但自己的手藝卻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進步。就這樣,每天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不停努力工作著,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依然循著目標路線前進。這一路上我也看到、碰到了一些人和一些事,有與自己結下真誠友誼的,也有人與自己漸行漸遠,這些點綴了我那段歲月的人生色彩。”
王浩新聽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心里裝下了林秀鳳,再也不能將她卸載。王浩新還感到,他已墜入大廚師林秀鳳的愛河,不能自拔。但遭到家人的極力反對,家人反對的理由不外乎:一是林秀鳳大王浩新十歲。二是林秀鳳整天耗在廚房,根本照顧不到家。三是林秀鳳每天拎著炒菜的鍋搖晃著炒菜,以后懷孕了,肚子里的小孩能否受得了?王浩新是獨生子,王家萬一無后咋辦?四是做廚師每天忙忙碌碌,節假日別人在休息,廚師依舊在忙忙忙,逢年過節是最忙的時候,對家里根本照顧不了。但王浩新已經毫不在乎家人所說的一切,而且語氣堅定地對家人說過:我已經做好進入“丁克族”行列的準備。
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務,林秀鳳每天凌晨4點鐘起床,一天作業下來,經常使她累得滿頭大汗、腰酸腳痛是家常便飯。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廚師工作。家里不管有多重要的事情,她從不缺班,也從不請人代班,她總說:“工作中不能沒有責任心,若請別人代班,自己心里總會不踏實,因為,有些顧客來店里吃,吃的是我親手做的味道,我不來,會讓一些顧客掃興而歸。”
林秀鳳一心撲在工作上,個人婚姻問題直到三十多歲還沒有解決。以前也經人介紹了幾個對象,但一談到她是“做廚子的”,對方就直接打退堂鼓。直到2020年,時至35歲,才遇到志同道合,而且支持理解她工作的王浩新。
遇見王浩新后,她一如既往的對徒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真情和關愛引導了一批又一批烹飪新人。曾有兩位新進的學徒,經常不敢見人,尤其是怕遇見熟人。林秀鳳了解到是因為年輕人怕戴廚師帽難看,低人一等。于是她多次找兩位學徒談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幫助她們解開思想上的疙瘩。從那以后,兩位年輕人工作積極肯干,重活臟活主動請纓。因林秀鳳的言傳身教,使兩個年輕學徒拋開了各種顧慮,并逢人就說:“林姐就像自己的親姐姐,不好好干,覺得心里過意不去。”她一絲不茍、細致入微的工作方法,教育引導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廚師,用真誠把班組的成員緊緊聯系在一起,團結并肩,讓每個廚師自覺維護班組榮譽,增強了班組凝聚力,共同努力搞好店里的烹飪工作。
兩人用心經營的“鳳新粵菜館”,顯示了粵菜的特色,林秀鳳的杰作“紅燒大群翅”名噪海內外。“鳳新粵菜館”開張以來每天都爆滿,吸引了不少海內外的食客。現在“鳳新粵菜館”的規模及面積已經滿足不了源源不斷的食客需求,要求簽約加盟的合作人更加是絡繹不絕。林秀鳳創新出一大批名菜佳肴,諸如“園林香液雞”“雞粒海南椰子盅”“芙蓉雞片”等,申請獲得了專利。
林秀鳳夫妻精湛的廚藝,詮釋了粵菜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氣氛,是一種渲染,是一種和諧,也是一種健康標準的體現。后來林秀鳳、王浩新給餐館取名為“鳳新粵菜巨無霸”。有了這個響亮的名字,再加上兩人精湛的廚藝,用了半年時間,加盟店就開到了7家。“鳳新粵菜巨無霸”粵菜的烹調方法尤以蒸、炒、煎、焗、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火候,尤重鑊氣和現炒現吃,做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生意火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