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葉延濱丨嶺南詩壇“雙雄輝映”
更新時間:2022-04-26 作者:葉延濱來源:文藝報1949
楊克和盧衛平是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的詩人,也是廣東詩壇兩位非常重要的代表性詩人。
楊克是當代詩壇有重要影響的成熟詩人。他從上世紀80年代出現在中國詩壇后,一直活躍在創作前沿,出版了《楊克詩選》等12部詩集,不少作品譯介到國外,并且屢次獲得國內外的文學獎。在過去40年的創作中,楊克以先鋒姿態出發、在民間和知識分子寫作等領域都做過有益的探索,并寫出了許多有影響的作品,得到詩界肯定。詩集《我在一顆石榴里看見了我的祖國》呈現了一位成熟老到的優秀詩人的創作成果。
楊克的作品正如其所說:“一個詩人可以寫自我,寫內心,寫夢囈……同樣,他也應該寫山川,寫土地,寫黎民蒼生,寫慎終追遠,呈現語言文學的千年積淀?!睋Q言之,楊克將家國情懷、大道蒼生奉為圭臬,正是他近期創作的重要方向。將時代與社會的重大主題納入視野,這些重大的主題和時代的聲響,呈現了美學意義上的新嘗試。如傳播較廣的《我在一顆石榴里看見了我的祖國》,不再是老派政治抒情詩激情加政治表達,而是用藝術形象開拓新的時代精神。在這首詩里,祖國這個政治色彩強烈的詞,變成了鮮活生動的一系列形象,是活生生的兄弟姐妹,而這一切又聚為石榴這個詩體形象。家國情懷是中國詩人無法回避的詩歌主題,努力保持與時代和大眾的有效交流,楊克以新的詩美藝術代替激情和說教,讓時代主題以美的方式進入大眾生活。
楊克近期以大道守正的努力,將現實生活的現代性與現代詩的現實感結合,讓這個時代的地標性符號在詩歌里找到了位置,同時也為詩歌長廊增加了新的藝術形象和美學符號。正如詩作《天河城廣場》以目不暇接的新形態新方式給讀者以新視野。楊克在這首詩里,寫出廣東的世態百相,可以看作是一幅現代的廣東“清明上河圖”。而最后一段詩人的進入,以神來之筆寫出了當下與歷史的聯系:“一位女友送過我一件有金屬扣子的青年裝/毛料。挺括。比西裝更高貴/假若脖子再加上一條圍巾/就成了五四時候的革命青年/這是今天的廣場/與過去和遙遠北方的唯一聯系?!边@類作品如畫師之筆,為廣東今天的社會巨變留下了一幀幀動人的畫幅:《在華強北遇見未來》《疫情中從容的廣州》《親近大國重器智能燎原》等。
作為詩人精神圖騰的作品,在這本詩集中,詩人一方面努力回應時代,為新的生活留下證言。另一方面遠溯歷史,追尋傳統之源,致敬先賢,呈現了一個當代文人的自覺修為,如詩作《輕亦敬亭山,重亦桃花水》,這樣的作品證明詩人在努力探索與時代生活融合創新的時候,時時遵從內心感悟。
盧衛平是當代詩壇公認的實力詩人。他是改革開放后來到南方沿海的知識分子,從打工仔重新開始的人生與詩為伴,使他的寫作始終忠于自身的經驗和內心。在詩壇他的名字幾乎是優質詩歌的符號。詩集《瓷上的火焰》再次呈現了詩人超凡的才能和創造力。
盧衛平是與時代同行的優秀平民知識分子寫作者。幾十年來他與創造這個時代的巨大移民潮有共同的命運,他因為這個巨大的社會群體發聲代言,而得到讀者高度的認可。他在低處歌唱,堅守平民立場,使他的作品留下了這個時代變革的鮮明紋理,也成為中國社會基因新形態的美學呈現?!段液蠡谧屵@塊石頭開花》等詩歌無疑是這個時代最鮮明的肌理和最新的證言。以人民為中心,在盧衛平詩歌中不是口號而是寫作的命門。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移民潮創造了一代新人,他們經歷斷臂之苦,也經受嫁接之痛。盧衛平詩歌的成功就在于經歷這種痛苦蛻變之后,他用全新的視野看待曾經熟悉的世界,那些曾被舊式教科書、舊習俗甚至舊話語方式規范的事物,經過詩人祛蔽而得以重新命名。其實這就是詩人的天職,盧衛平說“詩人是詞語的囚徒,也是詞語的看守,只有詩能讓詩人的這兩個身份和解”。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為這個世界重新命名,創造新的意象和意境,與此同時,也讓陳舊的語言獲得了新的張力和內涵。
盧衛平堅守著平民寫作的立場,堅持詩歌創新開拓,更自覺完成當代文人對詩歌語言的修煉把握。盧衛平的詩歌是低處生長的,但他達到的高度使許多不同美學追求的詩人與不同審美修養的讀者都有可能成為他的知音,因為讀這些作品讓我們相信盧衛平的話:“詩歌服從于內心的需要,在深夜,我面對不可能被照亮的事物,仍然不忘點燃燈盞,直到黎明來臨。”正因為如此,盧衛平的創造與對盧衛平創作的研究,都必然引起當代詩壇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