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羅振亞丨“方向”與“力度”兼具的寫作
更新時間:2022-04-26 作者:羅振亞來源:文藝報1949
楊克親歷過許多流派與潮流的更迭,卻從不被流行的趣尚所左右和裹挾,而是一直視詩為生命棲居的精神家園,堅守獨立的文本立場,歷經40多年的風云流轉,終成一只不老的“青鳥”。回望并不算短的創作歷程,好像楊克從沒鍍過大紅大紫的“速榮”光環,也無隔日黃花的“速朽”的悲哀。而且他沉潛自覺,越寫越好,既有著標志詩人成熟的明確的方向感,又飽具撼動靈魂的重量和沖擊力。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日前出版的《我在一顆石榴里看見了我的祖國》再次透露了這一信息。
打開和詩集同題的第一首詩,很多讀者會出現不小的審美驚顫,石榴、祖國這兩個體量懸殊、毫無關系的意象,怎么能拷合在一起,又怎么可以從一顆石榴里看見祖國?勢若南北兩極的本體和喻體并置綰結,但仔細閱讀下來便會覺得其組合的構思又是巧妙“合道”的。從這首詩不難看出,對楊克來說,寫詩是關乎心靈和精神之事,所以他的詩是“走心”的。不論是《新桃花源記》《擔憂》中人類理想與人間大愛的執著觀照,還是《人工智能美少女》《花城廣場》等都市景觀、體驗的日常凝眸,抑或《人杰地靈》《溫暖之詩》的環境與生態的溫熱撫摸,均因“心靈總態度”的融入,烙印著主體的思想渴望和吁求,蟄伏著與讀者心靈溝通的可能。楊克高出一般詩人的是,當很多人以為“非”詩的社會、現實層面的因素無助于詩歌之美時,他的詩從心靈出發,卻很少沉湎于個體情懷的抒唱,而是力求在“及物”向度上建構自己的詩歌美學,在與整個外部世界的寬闊“對話”中,對現實做出貼近而又超越的詩意發現和言說。尤其是他早期詩歌《對一個中年男子的描述》中“血肉之軀/不能被抽去骨頭”的詩人身份認知,更賦予他的詩一種“為天地立心”的擔當色彩,其詩作常以個人視角傳遞群體或時代的情思意向,不管詩風如何嬗變,總能做到詩魂硬朗,充滿力量。作為現實與人類良知的代表,楊克詩歌相互間聚合拼貼的散點透視,完成了轉型期中國“形象心史”的書寫,從中能夠把捉到歷史的紋理走向和內在脈動。
南方成長起來的楊克想象力出色,他的詩在感性路線上行走得稔熟自如。大都市最為嘈雜凌亂的場所經他數筆勾勒便形神畢現。擁擠和孤寂、時尚和欲望、健康和潰瘍等矛盾因子的拷合,見出了都市繁華背后冷漠殘酷的本質。而更為引人矚目的是,楊克詩中“思”之品質和分量在日益強化。詩是“肉身中靈魂的頓悟與喚醒”觀念,同豐富的人生閱歷、自省的心理結構、超拔的直覺能力遇合,使他的《死亡短訊》《石匠》《風扛下了所有的罪》等詩,不時逸出生活、情緒以及感覺的層面,直抵事物的本質,成為回味與沉思的結晶,在感性之外滋生出一定的理性內涵,更像是一片片思想的家園,或一條條人生的“眉批”。隸屬南方的感性和偏于北方的理性在詩里融匯,無疑增加了楊克詩意內涵的鈣質、高度和深度,也會引發讀者對詩歌只是情感的抒發、只是生活的表現的傳統觀念的質疑和反思。
與詩魂的高邁硬朗相比,楊克在詩藝上更不甘人后。他的《石油》《綠色自行車》《乘高鐵從湘潭到長沙》等作品中廣場、石油、電話、汽車、轎子、郵遞員、郵輪、車站、高鐵、隧道等商業敘述的物質類語碼大量起用,以新質顯豁的意象系列打造,和現代人繁復、神秘而紊亂的心理達成了理想的對應,沖擊了傳統詩歌的意象格局,陌生刺激得出人意料。楊克的詩在結構、平衡大與小、抽象與具體事物的構思方面的功夫也令人折服,如《我在一顆石榴里看見了我的祖國》《銀瓶山》,或將“石榴”和“祖國”類比,曲訴對國家的愛、對苦難同胞的悲憫;或則諧調“山”與工廠的轟鳴,揭示工業文明帶給現代人欲望、繁忙又歡快的本質,都能大里帶小,小中見大,虛實相生,有種舉重若輕的風度。特別是楊克的詩在豐厚文化底蘊支撐下的反諷、幽默的機智風格,更堪稱獨步。
另外,也許是越來越意識到新詩和傳統融合的必要,楊克詩歌中打量古代文化和詩歌的成分明顯增加,如《蘇東坡》《仙游寺遭遇白居易伏案疾書長恨歌》《風度張九齡》等等,不勝枚舉。它們不只是對古人精神與思想的再現與恢復,更是詩人與先賢之間跨時空精神“對話”之后對他們的想象與重述。可以說,楊克詩歌在“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上所打開的藝術可能性及其不俗表現,對詩壇均不無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