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蔣述卓丨賡續紅軍精神血脈
——評曾平標報告文學《向死而生》
更新時間:2022-04-28 作者:蔣述卓來源:南方+
以《中國橋》獲得過“五個一工程圖書特別獎”的廣東作家曾平標最近創作的報告文學《向死而生》,向我們展示了紅軍長征中血戰湘江的偉大精神及其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塑造了紅軍戰士一個個血肉之軀感天動地、熠熠生輝的形象,展現了彪炳于革命歷史的紅軍團隊的波瀾壯闊和氣壯山河。
《向死而生》從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4月25日到達位于廣西全州腳山鋪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憑吊紅軍烈士寫起,由總書記對紅軍長征和紅軍烈士的牽掛引出了對血戰湘江壯烈場面的重溫,人民群眾和紅軍的魚水關系,廣西區黨委組織當地政府收集紅軍烈士遺骸、建立紅軍烈士紀念園,以及將偉大的長征精神化為新長征路上的精神號召力和凝聚力,實現脫貧奔小康,賡續革命血脈。全書貫穿著一條紅線,就是紅軍的精神氣薄云天,紅軍是人民的軍隊,其忠魂人民守護、江山永鑄,紅色的血脈在傳承中獲得新生,走向明天。
怎么通過文字寫出紅軍戰士在戰場上奮力拼殺和勇往直前的堅毅與英勇?如何不被諸多書寫湘江戰役的史料和書籍所淹沒?這確實需要作者有敏銳的眼光和材料剪裁以及藝術表達的能力。曾平標抓住最能表現湘江戰役的三次惡戰和幾組典型場面:新圩阻擊戰、腳山鋪鏖戰、光華鋪阻擊戰,“絕命后衛”紅三十四師,以及興安的界首渡口和全州的鳳凰嘴渡口的生死搶渡,用“忠誠捍衛”和“血祭湘江”兩章,寫出了具有革命理想的紅軍戰士為了掩護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喋血苦戰、向死而生、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此外,作者還點面結合,重點刻畫了“斷腸明志”的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等個體英雄形象。據不完全統計,湘江一戰,紅軍犧牲師級指揮員8名,團級指揮員28名,營以下干部不計其數,整體損失紅軍超過了33000人。作者對湘江戰役的正面書寫所要傳達的正是這樣的主旨:遠大的理想信念是紅軍之魂,忠誠與犧牲是紅軍的精神。
報告文學不僅是文獻與資料的采用和分析,還需要作者親自去走、去看、去聽、去交談和記錄,這樣作品才能具有更強的現場感、生動感和藝術感染力。為了真實地再現歷史及其影響,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歷史文獻與現場采訪相結合的雙向互證法,強化了報告文學的現場感。例如在敘寫三大惡戰時,作者除了根據歷史文獻對戰斗場面進行合理想象之外,還適當采用了戰斗親歷者的回憶錄以及作者到現場走訪時當地群眾的講述,以進一步證實當年戰斗的激烈和殘酷。這些口述甚至還保留了當事人的語調、語氣,讀來十分生動。
從“散落的星火”一章開始,作者寫群眾對失散紅軍的救護,對紅軍遺骸以及紅軍墓的保護,寫紅軍對少數民族的保護政策,寫國家以及地方籌建紅軍烈士紀念園的過程,寫當地如何傳承紅軍的遺志與精神、為脫貧致富奔小康而奮斗,突出的是江山與人民的關系。傳承紅色精神,銘記紅色記憶,也是為了實現紅軍烈士的遺愿建設更美好的江山。作者正是在這條主線上來展開書寫的,其中心就是紅軍精神的傳播與影響,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延續。
《向死而生》的后半部分頭緒繁多,作者并不面面俱到,而是從大局出發,從情感出發,從責任出發,從新長征的道路實踐出發,寫出了從上至下的通力合作,眾人抱著對紅軍烈士的極大熱愛和敬仰,去完成紀念與傳承這一光榮任務。在紀念園具體的實施與建設工程中,建設者克服了諸多困難,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努力。作者用了許多細節來渲染這種奉獻精神,從擔任項目主要負責人的女縣長,到紅領巾講解員,還有自辦紅色文化培訓班和陳列館的熱心鄉民等等。曾平標寫道:“傳承是最好的紀念,發展是最深的告慰。”有了紅色基因滋潤的當地群眾以脫貧奔小康的幸福蝶變,實現了對紅軍精神的最好傳承和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要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進程給予最熱情的贊頌,對一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拼搏者、一切為人民犧牲奉獻的英雄們給予最深情的褒揚。”曾平標以他的精心創作踐行了這一重要講話精神,也讓我們從紅軍“向死而生”的精神中得到最深刻的啟示和鼓勵。他的書有時代價值,也會有廣泛的讀者,是可以傳之久遠的。
(作者系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