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中華讀書報 丨書寫時代史詩 展示嶺南風采
更新時間:2022-04-28 來源:中華讀書報
編者按:《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記錄廣東小康工程的鴻篇力作、首部全面講述廣東小康建設輝煌成就的大型紀實文學,是廣東現實題材創作的小康“創業史”。該部作品由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擔任總撰稿,由13位作家歷時一年多創作完成,共有4卷,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部作品選題定位為通俗歷史、百姓故事、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以老百姓生活變化為立足點,采取編年史方式構建創作框架,以時間為經、以人物和事件為緯,以老百姓生活變化為立足點,以100萬字篇幅、600多個生動故事、1000多個人物,繪制出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清明上河圖”。
據張培忠介紹,作品緊扣國家命運的走向,以南粵熱土為舞臺呈現一系列關鍵而翔實的歷史場景、歷史事件,闡釋了在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必然,揭示了中國崛起與世界發展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辯證關系,在融通中外、兼收并蓄中尋求創新和突破,為構建新時代嶺南特色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進行了積極探索。小切口、大視野不僅是報告文學的創作路徑,也是重點文學創作反復證明的重要的創作經驗。本報選登部分評論家文章,以饗讀者。
向時代致敬,向人民致敬
楊平
從新時代的出版方向看,《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叢書有三方面的價值。
一、從“廣東故事”到“中國故事”。從“廣東故事”到“每一個人的故事”,也是廣東小康社會史與四十多年來中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的歷程。選擇這樣一段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社會史為表現對象,需要觸覺、視野、勇氣和韌勁。講述廣東小康故事,要折射的是中國崛起的故事;講述小康建設者的故事,要提煉的是民族的智慧和心魂。
新時代的中國需要向世界展示自己,變化的世界需要更好地讀懂中國。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我國出版事業也有了新的要求:要用心、用情、用功講好中國的精彩故事,充分展現各領域發展成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既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又要把反映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文化成果推向世界。
《奮斗與輝煌》的出版,其選題意義清晰可辨:以最能代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輝煌成就的廣東“小康社會”建設為對象,將報告文學的筆觸深入波瀾壯闊的當代社會史內部,讓小康敘事與現代化敘事、社會敘事與歷史敘事、區域敘事與民族敘事、廣東故事與中國故事等關系形成同構性。
二、“講述者”要與“創建者”同呼吸、共命運。一個偉大的時代需要英雄的創建者,也需要豪邁的講述者;沒有創建者,不足以成就這個時代的夢想與榮光,沒有講述者,則無以讓故事流淌、讓奮斗者們在時代的見證下銘刻輝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緊扣時代脈搏、堅守人民立場、堅持守正創新,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為新時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人類命運共同體關乎“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重要問題,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其發展的力度、廣度與強度,能夠反映出中國改革開放在未來深入的多種可能。《奮斗與輝煌》為英雄寫的傳記簡練而傳神,盡管時光流逝,記憶褪色,但作品已經為這些英雄樹立起了一座座豐碑,成為廣東人民用愛的傳遞與奉獻精神構建堅實命運共同體的生動證明。
三、歷史眼光與史詩格局。作為報告文學作品,《奮斗與輝煌》最顯著的特色,是歷史眼光與史傳敘事的融合。廣東的小康社會建設歷程,是中國改革開放史的縮影,廣東在改革過程中面臨的困境、作出的探索與取得的成效,都已作為寶貴經驗被鐫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風起云涌之中。
《奮斗與輝煌》分為《百端待舉(1978-1991)》《風生水起(1992-2001)》《攻堅克難(2002-2011)》《逐夢飛揚(2012-2020)》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對應著四十年改革開放歷程的不同階段,其本身便蘊含著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內在邏輯。這一段歷史被嵌入中華文明發展的宏大歷史之中,展現出宏闊的歷史視野與嚴謹踏實的歷史態度。廣東人民的改革開放實踐是寫作者歷史眼光生成的重要依據,在改革開放浪潮中由人民所創造出來的一朵朵絢爛多彩的浪花,是寫作者用手中的如椽大筆記錄小康廣東、為廣東改革開放立傳的最重要助推力。
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來概括自己發憤以著《史記》之緣由。而這一歷史寫作的源起,顯然在《奮斗與輝煌》中得到了延續。改革開放初期的“三來一補”企業的創建、“南海模式”“經濟特區”“二線關”“六運會”“廣交會”等都作為關鍵的歷史節點呈現,被遮蔽的歷史圖景也前所未有地清晰起來。從這一個角度來說,將《奮斗與輝煌》稱作廣東版本的“新《史記》”也未嘗不可。歷史眼光與史傳敘事的融匯,使廣東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的特殊地位得到了形象地展現。
綜上所述,《奮斗與輝煌》是我們向偉大的時代致敬,向人民致敬,同時也是向我們黨致敬的優秀作品。廣東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也充分發揮了地方出版社的資源優勢,在堅定不移地推進出版事業高質量發展,開拓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版工作新局面方面,做出了成效卓越的嘗試與探索。
一幅波瀾壯闊、砥礪前行的歷史畫卷
葉梅
新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長篇報告文學《奮斗與輝煌》記錄了廣東自1978年以來的奮斗史,也為廣東的小康敘事,共100多萬字的長篇巨制,從政治、經濟、法制、科創、文化以及個人命運等全方位全景式地記錄了廣東、深圳四十多年里奔向小康的奮斗歷程,立意高遠,視野開闊,內容豐富翔實,是一部中國南方改革開放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真實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共同朝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砥礪前行的歷史畫卷。
《奮斗與輝煌》以改革開放為軸,凸現了嶺南大地全面小康的奮斗歷程及精神氣質。主張戊戌變法的近代思想家、廣東新會人梁啟超曾說:“拿一個北極投影的世界地圖來看,全球被清清楚楚劃分為內中外三部分,我們清楚看出世界上發達國家都集中在內圈,更值得注意的是內圈的西北角處于東西交接地位的是北美,內圈西南與北美相對應的正是東北到東南亞海岸線,其中心點在珠江口。”曾經的海上絲綢之路波光粼粼,如今遙遠的歷史通道上的航標燈再次閃現光芒,毋庸置疑,中國在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東南沿海將是最重要的通道。這里的人民群眾仍是這條通道上的排頭兵。
《奮斗與輝煌》把握歷史進程與時代大勢,反映了中華民族千年巨變之中的百年人間正道,以改革開放的軸線鮮明展示了敢為天下先、敢拼才能贏、生動有機的中國廣東。廣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每到關鍵時刻,都有國家領導人從廣東發聲。廣東從“殺出一條血路來”到如今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同時期里爭得了許多個第一,連續34年GDP名列全國首位,廣東完成的非凡之舉,為全國人民的強國夢做出了重要貢獻,體現了多元、開放、兼容、務實、冒險和創新的民族精神。
《奮斗與輝煌》以人民為中心,為廣大勞動者譜寫了一曲壯美頌歌。這部書在宏大的時代背景下,涉及人物達1000多人,大多名不見經傳,正可謂為普通勞動者立了傳。從華為、騰訊等著名企業家的創業奇跡與精神風貌到一個個普通勞動者的辛勤付出,令人贊賞的是作家們在對這些名人和普通人的敘述中,均以一種平易而又深情的視角,將勞動者與企業家、文化名人相提并論,描繪出他們各自不同的格局和風采。
《奮斗與輝煌》一書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指引人民奔向小康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廣東的發展史上,有無數事實可以說明,每當前行的關鍵時刻,黨的重大決策對推動民族復興的偉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效應。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加速創新創造,起到的樣板示范的效益正在升級更新,可學可鑒,而樣板的形成顯然離不開黨在不同時期的重大決策、關鍵時刻的推動和指引。黨與人民群眾對小康目標的追求同心同德同命運,《奮斗與輝煌》用大量鮮活的故事給予了充分的展示。
《奮斗與輝煌》來自以文弘業、以文鑄魂和有溫度的書寫。這部書的開頭便十分精彩,整體讀來豐厚而又細膩,復雜而又清晰,深情而又理性,富有思辨,同時具有藝術的感染力。長篇敘事、宏大敘事需要深厚、博大,又要避免空泛、不知所云,而《奮斗與輝煌》雖然篇幅長,線條復雜,但故事生動,書寫充滿了感情,文字富有理性和張力。這部書的創作大團隊包含了13位具有實力的作家,他們本來有著不同的創作經歷和創造力,但在對這部書的集體創作中卻難能可貴地呈現出流暢和美的統一風格,可見13位作家全身心的投入以及深厚的情懷。從采訪創作到出版經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作協的精心組織,包括花城出版社、南方出版傳媒的精良制作,書的內容到形式體現了大氣派、大手筆,讓讀者再一次感覺到嶺南文脈、嶺南風格,敢拼才會贏,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氣質。
總之,《奮斗與輝煌》真實再現了時代風貌,時代主題,擔負了一個巨變時代的書記官、記錄者,寫史、傳史,把文藝創造寫在了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了人民奮斗的征程中。這讓我又想到女企業家翟美卿曾在全國政協會上提出的多個提案,其中包含了這樣的想法,她說她在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經歷和感受,后代其實都不是十分了解,她非常想把這一切告訴她的兒女,如果不這么做,說不定這一代的奮斗、甚至廣東的變化過程也會被人慢慢忘卻。她希望給子孫留下一種精神和文化,而不僅僅是金錢。這樣的心聲或許不僅來自一個翟美卿,而是更多的讀者所期盼的,《奮斗與輝煌》這部書給了人們很好的回答。
書寫改革開放時代的創業史
李朝全
《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是一部厚重的大書。它著眼于書寫歷史記錄時代,書寫了一部記錄小康的文學史志,堪稱是一部改革開放時代的“創業史”。
廣東作協組織動員了13位精銳作家,集體沖鋒,集團作戰,用較短的時間完成了這部100余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可謂是一個大手筆,也是一項大工程。這種組織創作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亦值得總結、研究和推廣。
書寫歷史、記錄時代是這部作品的一個主動的追求。全書能夠科學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40多年的歷程。
全書始終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堅持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劇中人”,更是歷史的“劇作者”。作品用大筆墨書寫人民大眾,聚焦參與推動改革進程的每一個人,也就是聚焦科技興國、文化強國和勞動創造財富、奮斗創造幸福的時代主題。
這其中,既有個體勞動者的狹路求生、拼搏奮斗,最早的個體勞動者如開街邊攤、首次實行一元錢“學生餐”的容志仁,經營高檔餐飲“太爺雞”的高德良,他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率先擺脫貧困,走向小康。還有一村一鄉一區一縣一市的擺脫貧困改革發展,如當年的布吉鎮南嶺村(大隊),連村黨委副書記張偉基的妻子都受不了溫飽難保日子的煎熬,要跟著鄉親們“大逃港”,離開窮困落后的村莊。經過苦口婆心的勸說,張偉基才把部分村民勸回了村里。而隨著改革浪潮的到來,南嶺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短短二三十年間便迅速地追趕上了香港的生活水平。
《奮斗與輝煌》很好地處理了“大歷史”與“小歷史”的關系。大歷史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一個區域和一個社會的發展史,在這部書里指的就是當代改革開放史。這是一個宏觀的歷史。小歷史,則是微觀歷史,也就是每一個個體、每個普通人的成長史、奮斗史、致富史、成功史和他們的人生及心路歷程。這部作品杰出地處理了此二者的辯證關系。整部作品基本上是用一個個原先籍籍無名的小人物、普通人來燭照和反射歷史,每個普通人的故事,實際上也是這個時代歷史的一個投影。這種寫作方法可能借鑒了威廉·曼徹斯特撰寫的美國的社會紀實《光榮與夢想》一書,通過講述一個個個人的故事,講述他們的經歷遭遇、夢想追求、成功失敗,折射一個時代艱難前行的歷程。
《奮斗與輝煌》所書寫的是廣東省的改革發展史。它是一個區域的歷史或者一個地方的方志。它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鮮活的樣本,是具體而微的中國和具體而微的改革開放歷史,作者通過解剖廣東這一樣本,目的在于燭照近40余年來中國社會和時代的巨大變革。以時間為軸,全書對近40余年歷史的梳理與研判,根據政治性的社會性的變革,劃分出了四個標志性的階段。同時,在每個階段中又分別選取其間每個年份或時間段落中一些具有標志性、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來展開。
作者將整個改革開放史劃分成四個階段,每一個歷史階段,作者都注意選取該階段影響深遠的全局性的重大事件,同時選取與之相應的廣東地域的和人物的故事來表現這一階段的時代主題。廣東無疑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的發展歷程無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伊始,廣東想方設法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從深圳蛇口的第一個出口加工工業區,到1980年成立深圳、珠海、汕頭三個國家級經濟特區,1984年深圳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一全新的理念和價值觀,一直到1988年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推廣,199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開創了證券集中交易的先河,直至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騰訊微信、互聯網行業興起,大疆無人機的崛起,互聯網+和電商、人工智能的步步推進,在每一個發展階段廣東都走在了全國前列,引領時代風尚。
廣東既有破冰式的壯舉,也有開創性的政策和文化,有大膽創新探索、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譬如,南海縣委書記梁廣大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無工不富,沖破當時的體制機制的束縛,大力發展工業,一舉扭轉了“窮榮富恥”的社會觀念為“慶富賀富”的大眾理念。80年代,廣東率先探索突破了“雇工不是剝削”的傳統觀念。
《奮斗與輝煌》一書視野開闊,內容繁雜而豐富,涉及了改革開放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科技、法治、生活各大領域,記錄了各領域、各界的風流人士和突破性事件、標志性事物,可以稱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部百科全書。作家采用的是一種社會紀實的寫作手法,用真實的筆觸,如實地記錄下40余年間發生在嶺南大地上的滄桑巨變,保存了一份珍貴的國家記憶,同時也是對廣東嶺南的文化文明記錄。
宏闊且精微的人民敘事
傅逸塵
在全國人民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接續努力、踔厲前行之際,回望來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歷程無疑是艱辛而又輝煌的。從1978到2020,廣東這四十余年的發展所取得的經驗和成績,恰恰成為這一段非同尋常歷史的有力印證與詮釋。花城出版社推出的四卷本長篇報告文學《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以宏闊的歷史吞吐、精微的細節呈現,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出向小康目標邁進的過程中,民族、國家、社會、人民等各層面、系統性的變化,以百科全書式的廣博和具象,梳理、概括、總結出廣東全省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取得的成績和經驗。這不僅是屬于廣東的小康敘事,也折射出整個中國社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的奮斗軌跡。
首先,這部大書以文學的形式對“小康”從概念到實踐進行了全面描述。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歷史進程中,“小康”既是一個匯聚全國人民集體共識、引領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愿景,又是一個個活生生、具體而微的民生指標。《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從一個個人物、一樁樁事件切入,展開對如何認識“小康”、怎樣建成“小康”的全景敘事。圍繞著“小康”這一關鍵詞展開分析研究,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對廣東全省這四十多年來經濟、社會的變革、發展進行了全面梳理、深度復盤、整體敘事。經由一個個有代表性、具體可感的個體視角呈現地方、社會、國家的整體變革;經由一個個有溫度、有人情味的奮斗和創業故事,折射出宏大歷史進程的跌宕起伏與波瀾壯闊。
其次,這部大書的作者署名為“章石山”,這是一個集體創作使用的筆名,暗含著該書的十三位作者。這種對重大歷史和現實題材進行集群沖鋒式的集體創作,是對過往文學傳統的承襲。可貴之處在于,雖然是集體創作,而且成員多為有創作成就的優秀作家,但作品最終呈現出的面貌、形式、敘事、語言都大體保持統一的風格,這是很難的。說明廣東作協的組織協調工作之到位,說明出版環節編輯團隊所下的功夫之深。凡此種種,提示出作為一種寫作的組織形式,作為一種文學觀念、寫作倫理,這樣的集體創作是有效且有力的。
再次,這部大書通篇貫穿著“人民性”的文學思想和美學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要“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這一本質決定了中國作家的職責與使命——創造當代人民的中國文學。該書聚焦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時代精神與人民的宏大敘事,自覺地把創作的目光投射到人民大眾的身上,所選擇的人物和事例,都帶有鮮明的“民生”色彩。這種對“小康”歷史實踐的回望與建構,這種既宏闊且精微的人民敘事,使得當下的讀者獲得了一種重新打量世界、審視自己的高遠視角,也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厚重的思想資源、豐饒的現實經驗和迷人的想象空間。
小切口與大故事
叢治辰
《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四大卷皇皇巨作,書寫了從1978年到2020年四十余年的廣東改革開放史,涉及政治、經濟、法治、民生、文化、生態等多個層面,非典、雪災、新冠,乃至于馳援汶川等重要事件,也無一遺漏,可以說是以如椽巨筆寫出了波瀾壯闊的時代。但《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又是一部足夠小、足夠細的書,這樣的宏大敘事,是以1000多個人物、600多個故事支撐起來的,令這部書極其生動,極其飽滿,極其動人,極其具有文學性。
大故事要用小切口去講,這當然是文學的常識,某種程度而言,也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傳統最寶貴的經驗。但是真能做到從小切口切開,將“小”與“大”、局部與整體、個人與時代細密而精致地聯接起來,其實并不那么容易。而《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漂亮,極具匠心。作者們一定是經過了極為艱苦的調研,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用心挑選出最為精當的故事。事實上,開啟全書的第一個故事,就寫得極具藝術性。這部書寫改革開放的大書,是從一個如今讀起來充滿了屈辱和無奈的故事開始的。那是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個夜晚,距離香港只有十幾公里遠的寶安縣布吉公社沙西大隊南嶺第一生產隊家家戶戶傾巢出動,向香港偷渡。沙西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兼南嶺第一生產隊隊長張偉基連夜勸阻卻收效甚微,尤其令他感到為難的是,在“逃港”的人群里,還有他的妻子。我們由此看到,張偉基這個普通的共產黨員、基層干部,他的痛苦和糾結是與黨和國家的廣大領導干部相通的,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生產小隊的痛苦和糾結是與我們整個國家相通的。這部書在講述小故事的時候,同時也是在講述大故事。
我們由此也可以認識到這部書處理“小”與“大”“點”和“面”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那就是,在廣州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始終強調黨的作用,強調黨的領導,強調黨的社會主義事業與改革開放富起來之間的關系。尤為可貴的是,寫改革開放奔小康的成就,《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也并沒有回避困難。如果說卷一是冰雪初融,萬物萌新,充滿了意氣風發的氣概;到了卷二,改革難免就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去面對和解決。卷二第二章坦言進入上世紀90年代之后,廣東的改革開放和全國其它地區一樣,逐漸遭遇了金融風險、勞資關系、生產安全和通貨膨脹等壓力,這些壓力有一些到現在我們還在努力解決。但是正如這一章末尾所指出的,“談論歷史,一定要還原到歷史發展的特定條件下去討論……面對中國共產黨人走過的曲折歷程,面對改革開放之中出現的階段性的問題,都要站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去看待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對歷史進行客觀公允的評價。”由此可見,這部書對待歷史的態度是正面的,也是客觀的,是積極的,也是公正的。也正因為此,它絕不會顯得虛假,而能夠寫出歷史的復雜性,寫出一些耐人尋味的有趣細節。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是改革開放的代表,在廣東背后,還有廣闊的國土,無數的人們,和漫長的歷史、歷史中生生不息的愿望。因此我們要認識到,這部書副標題里既有“廣東”,也有“小康”,后者是超越了一省,甚至超越了一個具體的歷史時期。因此,主標題里的“奮斗與輝煌”絕不僅僅是廣東的奮斗與輝煌,還是整個中國的奮斗與輝煌,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世世代代的奮斗與輝煌。就此而言,《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又是以廣東這個“小切口”,寫出了中國的“大故事”。或者說,某種意義而言,廣東故事,就是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