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曉明丨深沉的愛在文字中回響
更新時間:2022-04-29 作者:陳曉明來源:文藝報
詹谷豐的散文,滿懷著一種對紅色文化、紅色血脈的熱情,他書寫邱東平、歐陽山等左聯前輩走過的革命道路和他們一點一滴的生活。他是用一種散文的筆法來寫,既是歷史紀實、人物傳記,也是一次對紅色文化的尋覓。
耿立的散文,我讀了幾篇,篇篇都好。我對散文完全是外行,只能談點作為讀者的一些想法。他的散文有一種刻骨的真實,是用生命在刻寫散文,這一點是非常令人敬重的。
《暗夜里的燈盞燭光》寫某種看似黑暗的東西,雖然他是在尋找光明。耿立的散文中,引到里爾克、保羅·策蘭等很多詩人的作品,我想他是很喜歡詩的,他的散文確實有一種詩性和詩意。但他的詩意是帶傷的詩意,是流血的詩意,這種血淋淋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人生,這一點讓我們對他的生命有了一種敬重。像里爾克的《杜依諾哀歌》一樣,我們都有一曲哀歌存在于血管中。他的散文寫他自己親身的經歷,他的那種真實感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無所畏懼。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他的散文有很強的個人性和主觀性,但是他又是一個了不起的唯物主義者,他覺得這是“我的生活”,我活生生的客觀經歷的生活,他真實地把他的生活寫出來。他的第一篇寫得很美,像溫柔走進良夜,寫田野里的夜晚,寫夜里面對愛的期待,讓讀者在黑暗中確實體會到一種溫情、溫馨。
但是《趕在黎明前奔跑》就寫得比較凌厲了,這種凌厲就是用他血淋淋的人生經歷來呈現。他生長在非常偏僻的地方,經歷了許多磨難。其實我比耿立虛長幾歲,我的成長也是在極為偏僻的鄉村,我的家庭出身不好,我讀的中學可能還不如他的,我要步行將近六十里的路才能到達鄉里的中學。那個時候只休周日,周六下午回家拿飯菜,周日晚上要趕回學校,走六十里的山路,其中有三十里有伴兒,還有三十里是我一個人走。所以我很能體會他在鄉村學校的那種生活。后來我的家搬到鄉里,情況好轉,不用步行那么長的路。但是那個時候我還多了一個身份——地主子弟,有地主成分會被歧視被壓抑。我讀耿立的散文是感同身受的。那個時候的我和好友一起讀馬克思傳,讀毛澤東的書,桌上貼著毛澤東的詩句。我的那些自信都不知從何而來。其實那時就像耿立在散文里面寫的一樣,完全沒有希望。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就是有一種精神,好像覺得自己不會失敗。我們曾經命運相當,但我們還是有一點區別,我是所謂從城里下放到山溝溝里,而他是土生土長在鄉下,我特別理解那種生命和土地連接的關系,以及對面前茫茫道路的那種絕望感。《趕在黎明前奔跑》中上學的挫折我是能體會到的。
《暗夜的喉嚨》寫得特別好,散文寫得像小說,有細節,人物、情景勾畫得活靈活現,非常動人。這一篇可圈可點的東西很多,讀起來真的是把過去鄉間的流氓無產者——過去鄉里面就把他們定位為三教九流——寫得非常可愛、可親、可恨、可憐、可悲。在這樣的境況之中,你和他同病相憐,有一種命運上的聯系。這里面寫出了一種愛和悲鳴,散文的真性情體現了出來。在土地上生長起來的生命,與大地的靈魂,和在這條命運的道路上相遇的行走的人一起悲鳴,非常感人。
《暗處的傷口》寫得曲折,拜師的場景非常傳奇,自己始終的落魄,二舅向自己要錢,小城的市儈文化,那種人與人的親情帶來的傷痛,這是一種刻骨的真實。既然是刻骨的真實,它就會有血,就會有傷口,這些傷口渴望愛,渴望安慰。這部作品確實讓我們看到上世紀60年代鄉村人民的生活,看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堅韌和對愛的渴望。耿立的散文內里藏的是一種大愛,像大地一樣質樸、深沉,又纖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