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掖平丨對生命的真摯書寫
——詹谷豐、耿立散文創作簡析
更新時間:2022-04-29 作者:李掖平來源:文藝報
詹谷豐回望歷史人物的傳記體散文集《山河故人——廣東左聯人物志》,題目本身就表征出“祖國山河故人情”的多重象征蘊含。華夏大地、山川河流,既是中華民族生存生活的場域,亦是每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華夏子民附著情感寓托精神的重要載體,是物理意義上的地標,更是精神意義上的坐標。故人,既可指代中華民族歷史上所有生于斯長于斯的愛國者,亦可指代作者書中所寫所記的多位廣東籍左翼作家。深濃而飽滿的感情從作者筆端汩汩流出,匯聚成一脈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摯情和對左翼作家的景仰與致敬深情。
從主題角度看,作者立足于激活嶺南左翼文學藝術歷史、傳承革命文化基因的思想創意,從緊扣“以史鑒今”、“以史勵今”的時代高度,構建起追溯過往事實的“歷史現場”和展示新時代社會生活的“當下現場”,既互為參照又互為呼應的一種擰繩式結構框架。歷史現場真實再現了左翼作家們投身革命的一段段蕩氣回腸的生命經歷和一份份獨標特色的文學創作成就,其間蘊含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理想信仰以及愛情追求,凝聚著天地精華,飛揚著生命激情,承載著中華魂魄,標示出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當下社會生活現場敞開的則是以作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將左翼作家們視為巨大的精神源泉和力量支撐,從前輩們的革命歷程和文學創作中不斷汲取發展的動力和營養的當下踐行,標示出左聯精神的當代激活以及進一步創新性轉化的無限可能性。
從藝術表達角度看,散文集《山河故人——廣東左聯人物志》對廣東諸多左聯人物的塑造,既有堅實的史料支撐,又有合理的藝術虛構和靈性飛揚的想象與聯想,更有作者本人自我情感始終如一的飽滿在場。無論是對歷史事件的再現性描述,還是對日常生活場景的生動還原,或是對人物情感波折的細節性刻畫,都緊貼血與火、情與歌、愛與恨的人性肌理,敞開了歷史人物的鮮活性和立體性。散文集由七篇散文構成,前六篇傳記的是邱東平、歐陽山、洪靈菲、杜國庠、馮鏗、馮乃超這六位左翼作家,且都在“歷史現場”與“當下現場”的大結構框架輪廓之下,但每篇切入的具體敘述角度都各不相同,如第一篇以插敘視角開篇,從邱東平在1931年策動十九路軍放棄“剿共”轉而抗戰這一具體事件入手,繼后,其生平經歷和革命經歷沿著兩條線索展開,一條線回溯邱東平在1931年之前的生活經歷,一條線展現其在這之后的革命斗爭歷程。
耿立的《暗夜里的燈盞燭光》是一部用心靈與歷史、鄉土與自我生命對視寫就的散文集,作者通過對歷史文化坐標系中的耀眼星座、交織著歡欣與苦痛的生活細節之處、鄉野田園隨處可見的風物人情的深沉凝視,從中挑揀出承載著豐饒意指的諸多人物和物象,如孔子、父親、鏨磨師傅、棉花、蒼耳、地瓜、韭花等等,將其嵌入內心進行不斷地思索與打磨、再將其構建為一種審美意象,甚至是一種審美象喻,其或崇高或平樸,或深邃或清淺,或悲憫或苛毒,或警醒或撫慰,或細膩或粗糲的多元精神蘊涵,彰顯出廣博、深遠、迢遙、繁復的創作能力。
這部散文集的內在情思空間,建構于一個寫作者在當下應如何堅守精神立場、如何創新性激活和發展傳統文化、如何有效對接現代與傳統的表達方式等問題的獨立思考之上,沿著謳歌與詰難、撕開與縫合兩大向度不斷向深度和高度精進。心揣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皈依和對歷史先賢的虔誠致敬,作者在這部散文集中以“暗夜里的燈盞燭光”為題,緊扣孔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情懷,敞開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重新詮釋了這位“民族的尋路人”之重要價值與意義,同時也完成了他對孔子身心雙重的誠摯朝圣。胸懷沉郁冷峻的悲劇性哲思體驗,作者收入這部散文集中的眾多篇目,是對種種或繁華喧鬧或冷清貧寒的城鄉生活表象、對歷史錯謬的復雜之源的深刻審視與反思,以及對個體生命內心深處的種種憂慮、恐懼、愧疚和疼痛的思辨與剖析。
概括說來,這是一種難能可貴卻充滿既不討巧更不討好之危險性的“純文學”精神信仰和寫作立場,為耿立散文卓爾不群孤寒冷冽的審美風格提供了堅實的根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