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茍文彬丨龐貝《烏江引》:用文學書寫史詩級英雄畫卷
更新時間:2022-05-06 作者:茍文彬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龐貝的新作《烏江引》是一部虛實相間的英雄敘事長篇小說,既有對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的史料挖掘,實際上也為二十世紀中國革命史隱秘戰線英雄的文學敘事進行了新探索,這便是作家用文學書寫史詩級英雄畫卷的意義所在。
基于龐貝在解放軍總參某部的總部工作(前身就是紅軍時期的中革軍委二局)的經歷,以及隨著時間推移長征密電大量解密,龐貝心里就篤定要用文學來“破譯”中革軍委二局的戰地密碼。
文學創作尤其是涉及政治軍事題材中的“寫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翻閱大量真實檔案,走訪當事人甚至知情者。《烏江引》的創作素材除了解密的密電,作家還獲得了“破譯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鄒畢兆)后人提供的第一手資料,依據客觀史實,《烏江引》從正面真實地反映了突破/南渡烏江、遵義會議、婁山關大捷和四渡赤水等長征大事件。生活經歷是人和事永不磨滅的軌跡,它像烙印一樣,不僅封存在絕密檔案里,更鐫刻在人們的記憶深處,而到了作家筆下,就是神秘深邃而又鮮活流動的創作源泉。
比如在遵義城的舊書店,曾局長要買《庸庵文續編》,還說“毛澤東同志正在看這本書”,后面又說“近來蔣介石密電中有句話,很懷疑也是從這本書上學來的。此即是說,蔣介石也在看這本書!”(第57頁第2段)讀到這里,不禁聯想到我們看過的一些諜戰片里,電臺密碼對照譯本不僅可以是《圣經》,還有可能是《唐詩三百首》,以及《烏江引》后文提到的《康熙字典》。作家龐貝在后面又補了一句“曾局長就說,此書寫的是石達開當年過黔地,最終兵敗大渡河的史事”,聯想后來的“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會理召開了著名的鐵廠會議,毛澤東堅定地說,我們不做石達開第二!”(原文內容見《解放軍報》2019年9月10日第7版“軍事論壇”《大渡河戰役:紅軍的生死存亡之戰》),這虛實相間的創作不僅使作品富有神秘、哲理的韻味,更達到了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美學境界。
以繪畫技法進行文學構思,讓我們看到《烏江引》創作探索的更多可能性。如果說主題思想、人物和故事情節是小說的血和肉,那么藝術結構就是小說的骨骼。有了創作素材,還要經過縝密的構思,通過巧妙的結構布局這一藝術手段,才能雕琢成一部經得起檢驗的文學作品。龐貝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小說家,在他創作的這部《烏江引》里,從總體構思出發,很好地處理了史實與虛構部分的輕重配比,達到既尊重史實又展開想象的布局和諧、完美和統一。同時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主線怎么布,副線怎么走,哪些故事先出場,哪些故事后出場,都從全局著眼,讓人移步換景、引人入勝。
《烏江引》里有這樣一段故事,曾局長一行在舊書店遇到大畫家黃鎮,黃鎮展示剛畫好的《夜行軍中的老英雄》,并向大家解釋了什么叫“速寫”:速寫是粗線條,但最重要的是傳神;速寫可以有多種,畫筆可速寫,文字也可速寫,記事記人都可以是速寫(第57頁第3段)。作家巧妙地借用畫家黃鎮的解讀,以“速寫”“側影”構建起《烏江引》的宏大敘事篇章。作家用十個章節全書三分之二的內容讓“速寫”部分逐步推進,不斷深化。《烏江引》是龐貝一人創作的,但面對這樣一個重大歷史題材創作,顯然他身邊有藝術見解高超的“高參”,在對海量的解密電文、來源眾多的故事,進行每個章節甚至每一段的討論,提意見,講取舍。目的就是要達到“他(黃鎮)說很多事若是不及時記下來,將來就會感到很惋惜。因為我們的政治委員說,我們的革命是有未來的事業,而我們未必能活著見到那一天,未來新世界不會忘記我們,但我們最好也得留下點紀念……”(第57頁第2段)。“側影”本身是指“物體擋住光線時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間無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但作家將其作為《烏江引》的整體構成之一,猶如人之手足,缺之則顯“殘缺”。“側影”100頁的內容,看似東鱗西爪,實則凝聚著作家素材搜集的大量心血,對全書故事起了不可或缺的補充和烘托作用,提升了作品的藝術性,同時也開創了長篇小說藝術結構的新技法。
龐貝的《烏江引》的新探索,在于作者巧妙地運用獨有的創作手法,將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勾連起來。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諜戰作品廣受青睞的當下,龐貝沒有聚焦在打入敵人內部搜集情報為我所用者的身上,而是在紅軍長征的宏大史詩中,以“即使在我軍內部,他們的身份也不為人知”的中革軍委二局為寫作對象。在作家看來,“這是人類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情報戰孤例。”曾局長等人利用早期無線通信技術偵收敵臺信號,不僅成功破譯國民黨軍許多密碼情報,為紅軍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圍、絕處逢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1939年7月,二局對日密碼攻關終于有了突破,這是二局對外實施技術偵察的里程碑,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堡壘發起進擊的第一個勝仗”(第296頁第2段)。這支隊伍雖然沒有隱蔽在敵人內部,但他們一樣處在敵人圍追堵截的危險漩渦,不僅要在敵軍的狂轟濫炸中突圍、急行、強渡,還要冒著槍林彈雨沒日沒夜地截獲、翻譯敵軍電臺信號。在作家縱橫捭闔的手筆下,人物與故事有驚險萬狀有平心靜氣,有波詭云譎有云卷云舒,形象生動,血肉豐滿。紀律嚴明、吃苦耐勞、勇于奉獻、善于總結、樂觀自信、目標明確、果斷頑強、敢于擔當等中國軍人精神品質,就在那艱苦歲月的踔厲奮發、勇往直前中形成。正是在這種人物形象塑造中升華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廣度,作家最終將奮斗在我軍內部的“無名英雄”精雕細琢成頂天立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