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孟麗媛丨陳啟文:那些“深藏功與名”的建設者和守望者
更新時間:2022-05-31 作者:孟麗媛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50多年前,被稱為“東方之珠”的中國香港,險些因為缺水而成為荒島。1963年至今,數萬名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下文簡稱“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為建設香港供水生命線和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立下了不朽功勛。由于此工程在管理上的特殊性,也為了保護水質不受外界污染,這一工程一直在嚴密的、封閉式管理狀態下運行,因而這段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鮮為人知。直到202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時代楷?!狈Q號,這一“建設守護香港供水生命線的光榮團隊”才漸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陳啟文對東江的關注由來已久,他遷居嶺南之后就長住東江之濱。從2010年發表的系列非虛構作品《東江,流水的記憶》,到2012年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命脈——中國水利調查》等,他采寫了大量有關東江的作品。一直以來,陳啟文都有一個心愿:書寫一部全景式展現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長篇報告文學。2022年3月,這一愿望在廣東人民出版社和廣東省水利廳的鼎力支持下終于得以實現,他終于有機會追尋并展示這條河流和這一工程的來龍去脈,讓大家有機會認識那些“深藏功與名”的建設者和守望者。
一個擁有大海的地方,怎么會缺水呢?
除了自然環境的變化,我國香港地區還經歷了城鄉變遷和人口結構的動態變化,逐漸發展成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然而這座城市長期籠罩在干旱的陰影下:1893年10月~1894年5月,香港大半年內滴雨未下;1929年,香港又遭遇一場更為嚴峻的旱情,20多萬人紛紛逃離;1938年,在水荒籠罩下的香港第一次實行限時限量管制用水,人們只能到街頭公共水管或送水車處排隊接水;1962年底~1963年,華南地區遭受了百年一遇的跨年度大旱,香港島、九龍更是重災區……多年以后,對于那場不堪回首的大旱和水荒,香港的許多親歷者都留下了銘心蝕骨的記憶。
陳啟文在《血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實錄》中分享了這樣一個場景:香港市民大多住在那些密密麻麻、低矮錯雜,以青磚砌成的唐樓之中,供水管道由樓下向樓上輸送,“四日來一次水,一次四粒鐘(四小時)”。一旦來水了,樓上樓下的住戶“似打仗一樣搶著來”,而樓上由于水壓嚴重不足,“水像線一樣細”,半天也接不上一桶水,而且隨時都會斷掉?!皟铀?,冇水了!”水一斷,樓上的住戶就會沖樓下發出這樣的“喚水聲”,卻難以喚來一滴水。這讓人不由產生疑問:三面環海的香港,一個擁有大海的地方,怎么會缺水呢?
香港處于潮濕的亞熱帶地區,涇流豐富,地表水系發達,但水系作用范圍有限,無大河流。且亞熱帶季風氣候季節變化大,每年的降水集中在夏季,雨水常常伴著熱帶風暴一起降臨,不僅給沿海低洼地帶制造了一場場洪災和內澇,而且汛期過后便干旱少雨。此外,主要由火成巖和花崗巖構成的地層透水性差,其特殊的地質結構,難以儲存充足的地下水。因此,受自然環境所限,香港其實是一個嚴重缺乏淡水的城市,她缺的是一條可供數百萬人暢飲的河流。
這是一段塵封的歷史
東深供水工程歷經首期工程、三次擴建和一次另辟蹊徑的改造,迄今已走過近60年歲月,大致傳承了三代人,每次工程的路線都不同,而很多前期工程都已難覓其蹤。對陳啟文來說,最難追溯的就是東深供水首期工程,“那幾乎是一段塵封的歷史”。第一代建設者和管理者大多難以尋覓,有的老前輩甚至與世長辭。即便是一個當年二十出頭的小伙子,現在也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了:“他們既是歷史的親歷者也是歷史的見證人,對他們的采訪幾乎是搶救性采訪,因為第一批當事人已經很難找到了。”
這其中有兩位繞不過去的歷史人物,一位是東深供水首期工程的總指揮曾光,另一位是東深供水工程管理局首任局長王泳,他們都是從烽火歲月中走出來的東縱老戰士,在新中國成立后投身于水利建設。他們既是東深工程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奠基者。然而,這兩位老前輩早已辭世,關于他們生平事跡的史料幾近空白。為此,陳啟文翻檢了東江縱隊的大量史料和方志文獻,如海底撈針般從歷史的縫隙中尋覓他們的蹤跡,并通過一些親歷者的口述,基本厘清了他們的生平事跡和對東深工程的突出貢獻。陳啟文坦言:“他們的生平事跡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縱深發現,從東江縱隊到東深工程也有著內在的血脈傳承。這不是偶然的,這是一條必然的路。”
沿著東深供水工程進行田野調查,陳啟文沒有記錄過自己具體走了多遠:“對于一個寫作者來說,采訪的目的就是尋找第一手寫作素材,誰還去管走了多少路?。 痹诓蓪戇@段塵封歷史的過程中,他一直與出版社編輯保持交流和溝通,與編輯達成創作共識后,雙方都積極地為這部全景式展現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長篇報告文學的出版付出努力。他一邊通過田野調查,在時空中往復穿梭,抵達當年的一個個施工現場,打量和搜尋那些處于不同時間節點的水利設施;一邊追蹤采訪工程的建設者和守護者,“當然還有一些來不及呈現的人和事,這只能是永遠的遺憾了”。
建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
從艱苦卓絕的建設到半個世紀有余的巡護守望,一切都是為了確保對港穩定供水,確保水質安全,讓700多萬香港同胞喝上安全水、優質水和甘甜水。從東江到香江,一條生命線,幾代家國情。當清清的東江水從香港的水喉嘩嘩流出,每一滴水都見證了東江兒女對700多萬香港同胞血脈相連的親情,也傾注了祖國對香港的關懷。陳啟文說:“‘百里清渠,長吟慈母搖籃曲;千秋工程,永譜香江昌盛歌?!@副對聯高度概括了東深供水的內涵和外延?!?/span>
東深供水工程是一個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凝聚而成的精品工程,一個跨區域調水和水質保護的典范工程,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的科技工程,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水利工程建設史和水利科技發展史。從首期工程開始,建設者們就本著“建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的信念,從最初的肩挑手挖、鑿山劈嶺,到接下來的每一次擴建和改造升級工程中都有關鍵技術創新;從大型機械化施工到全線自動化管理,再到如今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形成了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和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東深供水工程的設計、科研、監理和施工人員,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設計、一流的施工、一流的監理以及一流的材料設備供應,實現了建設“安全、優質、文明、高效的全國一流供水工程”的總目標,攻克了四項關鍵技術,創造了四個“世界之最”,驗收優良率達到百分之百。該工程先后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和國家優質工程獎等諸多國家級殊榮,并入選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而這樣一個經典工程同時也是一個人才工程,它為一代代人才成長搭建了鍛煉的平臺,又在工程建設中不斷健全完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機制,營造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用人環境,打造了一支在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頂得住”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祖國永遠是香港的靠山
隨著東江水源源不斷地流進香港,那旱魃橫行的水荒早已成為了歷史,漸漸成為了越來越久遠的傳說。這是一個推動香港經濟的騰飛和深圳、東莞等沿線城市現代化崛起的經濟工程。自東深供水“引流濟港”的50多年來,香港人口從300多萬增長到700多萬,香港地區生產總值從100多億港元增長到2萬多億港元,昔日那個在水荒中沉淪的香港而今已成為與紐約、倫敦比肩的國際金融中心,遠東地區的貿易中心和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多的自由港。
東深工程在保障對港供水的同時也反哺了沿線的建設者。在改革開放之前,東深工程就承擔著對東莞、寶安沿線一帶供水、灌溉、排澇、發電和防洪等功能,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原寶安縣)從一個幾十萬人口的邊陲農業縣崛起為一座人口逼近2000萬、GDP超過廣州和香港的一線城市。同飲一江水的東莞,也從一個百萬人口的農業縣崛起為一座擁有千萬級人口、萬億級GDP的超大城市:“它所帶來的實際經濟效益是難以做出準確統計的,但誰都知道,若沒有東深供水,就沒有香港的經濟騰飛,也沒有深圳、東莞等沿線城市的現代化崛起。”
香港經濟學會顧問劉佩瓊曾經歷香港當年的水荒,也見證了東深供水工程建成后香港走向繁榮的歷史。她真誠地說:“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祖國永遠是香港的靠山,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央都是急港人所急、想港人所想,全力維護和增進香港市民的福祉?!?/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