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丁曉原丨《奮斗與輝煌》:人民史詩的大寫
更新時間:2022-06-08 作者:丁曉原來源:文藝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和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所作的重要講話中,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改革開放,中華振興,走向富強,是當代中國創造的氣韻生動的宏大史詩;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使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得以實現,這是彪炳世界史冊的中國傳奇。由張培忠總撰稿的《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以皇皇四卷100多萬字的篇幅,敘寫廣東小康建設的大歷史。這一部宏篇巨著是實錄當代嶺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大史記,又是歌詠偉大中國夢的華彩篇章。作品通過建構以書寫對象的史詩性存在相適配的史詩結構,以大量客觀詳備事實的生動敘述和人物命運史與精神史的精彩描寫,大寫了中國小康建設的偉大成就,再現了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的歷史場景,激揚起人類創造歷史中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奮斗與輝煌》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收獲,是對波瀾壯闊的人民史詩一次真切生動蘊情的大寫。
“史詩”一般是指反映英雄傳說和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長詩,在現代語境中則可泛化為題材涉及時空背景宏大、包容人物事件眾多、主題具有厚重歷史分量的敘事文類。“史詩就是一個民族的‘傳奇故事’、‘書’或‘圣經’。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這樣絕對原始的書,來表現全民族的原始精神。”這是黑格爾關于史詩頗為經典的一種表述。他這里所給出的“民族的‘傳奇故事’”“全民族的原始精神”等語詞,無不關聯著史詩的本真意蘊。黑格爾還說:“盡管一個時代和一個民族的精神是史詩的有實體性的起作用的根源,要使這種精神實現于藝術作品,畢竟要由一個詩人憑他的天才把它集中地掌握住,使這種精神的內容意蘊滲透到他的意識里,凝為他自己的觀感和作品而表現出來?!边@一段表述,黑格爾側重于史詩中“史”與“詩”的關系問題考察,強調要以“詩”的藝術規制,以文學的個人的方式表現“史”的存在。由此可見,作為文學的、敘事的史詩的建構,實際是由對象客體的史詩存在,也就是民族的傳奇故事“全民族的原始精神”和作為主體的史詩敘事共構而成的“藝術作品”。從這一點來看《奮斗與輝煌》,就是一種達成度很高的人民史詩的詩史性書寫。
我們閱讀《奮斗與輝煌》,可以發現它滿足了史詩之為史詩的基本要素,具有基本的史詩品格和超逸的史詩價值。這種史詩品格和史詩價值的獲得,既直接來自書寫對象自在的“民族傳奇性”,又得之于寫作者精心設計的與之相匹配的作品的史詩建構。改革開放以來小康中國的建設,使中華大地發生了神話般的歷史性巨變,億萬人民的生活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史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也是一個史無前例的世界性民族傳奇。作為中國偉業樣本的廣東小康建設,在全國具有先行性和示范性。2015年廣東率先實現了國家標準下絕對貧困的減貧。2019年以后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萬億,成為全國第一個突破10萬億人民幣的省份。這一水平接近韓國,領先于澳大利亞、西班牙、荷蘭、瑞士等發達國家。《奮斗與輝煌》報告的是廣東小康史,展示的則是中國的成就、世界的大事,謳歌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力和人類的精神。區別于傳統史詩作品表現民族傳奇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虛構性,《奮斗與輝煌》所寫的傳奇是非虛構的,是人民以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來的偉大事業,是可聞可見可觸的真實的創世紀神話,但同時它又具有由虛構生成的史詩的傳奇性。真正的傳奇,真實的奇幻,存在于歷史的巨變之中。《奮斗與輝煌》這一宏大的非虛構的民族傳奇,兼具了史詩的“史記性”和審美性以及它特殊的人民性。
《奮斗與輝煌》作品的題材及其主題顯然具有宏大的史詩性,而在文本的建構上,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有著致力于與客體相適配的史詩模式建構的自覺。從時間軸線上,作品起自1978年收于2020年,縱深長達40多年,與改革開放的大敘事重合一致。作者依據寫作對象歷時演進的肌理和作品分卷的需要,將其設置為四卷。每一卷卷名的標立,提煉出相關時段的歷史特質和小康敘事的階段性主題。這樣的敘事安排既清晰地呈現了歷史進程的客觀存在,同時又通過對題材的調度和組織,凸顯了蘊含在歷史演進中的歷史性意義。小康是一個系統集成的范疇。作品將小康敘事與改革開放敘事作了有機地整合?;趯π聲r代中國小康思想邏輯內涵的準確理解和充分把握,在流線的時間縱軸上建立起一個縱橫共生、枝繁葉茂的龐大而有機的敘事結構。這樣的結構有效地集納了廣博豐贍的寫作內容,使作品獲得作為史詩敘事名副其實的博大與飽滿的容量和分量。作品中豐富的故事和眾多的人物中融入了廣東小康建設史、改革開放史中具有初始性、標志性、歷史性的重大事件、奮斗傳奇和重大成就。其間輻射出海量的社會演進信息,實錄并存活著大時代變遷中種種耐人回味的細節和氣息。可以說,從某種角度而言,《奮斗與輝煌》是一座用文字建筑的關于廣東、關于中國的小康史、改革開放史的歷史博物館。
《奮斗與輝煌》不只是高度重視作品結構整體性的史詩性設置,而且對結構的局部安排,對局部細節的設計也是十分用心的。作為長篇敘事作品,由作品起筆和最終收尾的處理,我們可以看出寫作者所具有的寫作智慧和寫作能力,也大約可以評判出全篇作品敘事的調性和品質。100多萬字的《奮斗與輝煌》從何處落筆,在哪里收筆,是一個需要頗費思慮的重要課題。報告文學不像小說等虛構作品,根據敘事藝術的需要可以虛構具有意味和表現力的場景或情節,非虛構作品是一種選擇的藝術,只能依靠作者運用智慧的眼力和腦力,從大量的真實材料中挑選出有助于作品主題表現和結構設計的材料?!秺^斗與輝煌》的敘事是從“大逃港”這里開啟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一天,暮色四合,廣東省寶安縣布吉公社沙西大隊南嶺第一生產隊(現深圳市龍崗區南嶺村),突然家家戶戶屋門大開,人們趁著夜色傾巢出動。他們的目的地,是十幾公里以外的東方之珠——香港?!倍孔髌肥战Y于“大灣區奏鳴曲”。昔日的逃港地如今已成為港澳才俊的夢工廠,廣州城也“會集了來自港澳的青年創業者”。時空流轉幾多夢幻,歷史鑄就大時代輝煌傳奇。作者對作品開合所作的這種細部處理,具有極其重要的主題凸顯和史詩性強化的作用。開篇和尾聲在基調和蘊含等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從而有效地增強了敘事故事性、戲劇性和傳奇性的張力,而這種反差和張力進一步制造了作品內在的史詩意義。
報告文學是一種非虛構的敘事文學寫作方式,敘事生成文本的具體建構。《奮斗與輝煌》副標題為“廣東小康敘事”,可見寫作者具有高度的敘事自覺,并且敘事既有題材的客觀本真,同時也有敘述者的能動作為,充分彰顯了敘事的有效性和特色特質。從作品的具體敘事看,《奮斗與輝煌》是國家民族宏大敘事與人民創業奮斗具體敘事的有機融合。全面小康敘事應當有宏大的歷史與現實的呈現,但也不能缺失對具有某種聚變效應的具體而微的細小“粒子”的凝視。而且更需要通過富有表現力的小微敘事支撐宏大敘事的達成。《奮斗與輝煌》既有像特區設立這樣高端視角的回望,但更多的是對基層物事和人物的注視,作品注重形態小微但富有意蘊的品質敘事。卷三“攻堅克難”第二章“固本強基”,重點記述廣東推進農村基層治理及其帶來的深刻變化。其中有一件“趣事”的敘寫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一輛三輪車在村頭停了下來,車上的中年婦女探頭看了看,一臉疑惑,大聲質問:‘我要去大寮,你把我拉到這里干什么?’司機有點委屈:‘你是不是大寮人???這不是大寮嗎?’”原來“想不到我出門沒多久,大寮就變得不認識了!”這樣的場景有點戲劇性,但戲劇性的細節描寫,以一勝十地寫出了“固本強基”這個有些抽象的概念背后呈現的鮮活的面貌。這是非虛構的,又很文學。這樣的材料不會在既成的總結報告中,它需要作者用心去發現。
作為一部宏大的人民史詩,《奮斗與輝煌》注重對史詩創造的主體人民的具體到位的表現。從文本組織上看,構成其中基本敘事的是“我們都是追夢人”的奮斗者故事。作品敘寫600多個故事,關聯的人物有1000多個,絕大部分是在基層,是各行各業艱苦奮斗的創業者。可以說,《奮斗與輝煌》是一部致敬普通勞動者的報告文學。勞動者是這一史詩敘事的主人公。奮斗是奮斗者、逐夢者的人生主題,也是關于他們的敘事的一種主旋律。作品既寫出了各種代表性人物不一樣的人生故事,更突顯出他們特異的性格和崇高的精神?!翱萍紕撔?,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深圳大疆的“80后”創業者汪滔就是這樣一個奇跡的創造者,而汪滔本身就是傳奇。作品卷三“攻堅克難”第一章“世界之門”中對他作了大寫。創業之初的大疆“與其說它是一家商業化公司,不如說是一家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研究所或實驗室。汪滔不得不四處籌資維持公司的運轉”。他“習慣于熬夜工作,在自己的辦公室桌邊放上一張簡易的單人床”。不斷失敗,不斷嘗試,不停進取,汪滔和他的團隊“如創世神話,將在全球無人機市場份額提升至五成多”。
優秀的非虛構人物敘事,除了具備豐富生動的故事外,還需要注意挖掘人物的性格,努力寫出人物的精神?!秺^斗與輝煌》這部廣東小康敘事,也是一部飽滿動人的奮斗者、追夢人的精神史。這是寫作者自覺的設計和追求,也是從作品所寫人物故事中獲得的啟示?!皧^斗”其實就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品質,小康和幸福是靠奮斗創造出來的。正如作品序言中所說的,“精神的力量支撐著奮斗,創造了輝煌。那是‘敢為天下先’的冒險精神,敢于觸及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在特殊語境中只做不說的務實精神”,“不觀望不等待、適時選擇最優選項的靈活精神,不排外、不排他的包容精神,講規矩、守規矩的契約精神,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秺^斗與輝煌》通過具有典型性人物人生故事的講述和精神世界的透視,將廣東精神作了具體生動的詮釋。在眾多人物的精神敘事中,“把自己種在廣東”的胡小燕的故事令人感動又感奮。貧困的年代命運自然也沒有眷顧過她,“和許許多多農民工一樣,胡小燕南下打工也是因為貧窮”,“在彌漫著青橘子和方便面味道的火車上晃了三天三夜,胡小燕終于來到廣東”。那時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未消,工作難找,“她不斷地更換工廠”。為了不被炒魷魚,“她把自己一天的時間,分成3個8小時:8個小時工作,8個小時睡覺,剩下8個小時用來‘偷師學藝’”。在瓷磚廠工作特別辛苦,但胡小燕不怕苦、不怕累,暈倒在車間里,“她只休息了1小時,就又出現在工作崗位上”,是一個出了名的“拼命三娘”。“機遇總會眷顧有準備的人,正是這種愛崗敬業的精神,讓胡小燕從眾多的員工中脫穎而出?!彼惶岚螕诬囬g副主任,獲得佛山市“十佳外來工”,當選為中國歷史上首位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胡小燕說過“只要努力,所有的夢想都會開花”。在胡小燕身上既有傳統移民吃得了天下苦中苦的堅韌奮斗的精神,也有新廣東人埋頭苦干、務實進取的現代精神。閱讀《奮斗與輝煌》,最能撥動讀者心弦的就是像胡小燕這樣閃亮著追夢人普通而偉大的靈魂和情懷。這是一部廣東小康建設的輝煌歷史敘事,更是一曲沁人心脾的奮斗者的精神頌。
作為非虛構敘事的報告文學寫作,只有具有充分的富有表現力的人物敘事,才能生成文學意義上的主題價值。人物敘事只有寫出人物精神,透視到其靈魂,才能感動讀者。也只有這樣,作者所寫才能成為既具有時代主題、思想價值,同時又有審美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如果只有對象的“史詩”而沒有文學敘事意義上的“史詩”,就沒有真正的史詩。難能可貴的是,《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基本達成了“史”(報告性)與“詩”(文學性)的有機化合,是近年來主題報告文學創作的重要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