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文學:講好改革開放故事 潛心打造嶺南精品
更新時間:2022-09-26 來源:廣東作家網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擁有燦爛的歷史文化、豐厚的革命文化、獨特的民俗文化,是創業創新的一方熱土,更是創作生產的一片沃土。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赴廣東考察,要求廣東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廣東文學界堅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及視察廣東重要指示精神,守正創新,講好廣東故事、灣區故事、中國故事,潛心打造嶺南精品,開創全省文學事業新局面,推動廣東文學從高原邁向高峰。
引領文心向黨,以黨的理論“固本強基”
廣東省作協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持續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深化認識、深入把握“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做好深化、轉化兩篇文章,以黨的創新理論培根鑄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文學隊伍建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一是在全省文學界持續開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先后認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組織“三個一”,即“讀一本好書”、組織“一次大討論”、組織“一次深調研”活動,舉行省作協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機關青年作家青年干部座談會、青年作家和青年干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報告會等,積極引導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在深學篤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堅定“主心骨”、把準“定盤星”。二是抓好會員作家大輪訓。自主編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學習資料,供機關黨員干部和文學培訓班、職稱評審繼續教育培訓班的學員使用。舉辦全省市、縣(區、鎮)文學組織負責人學習十九大精神專題培訓班、廣東重點作家、青年作家、網絡作家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訓班、省作協新會員培訓班等,引導廣大作家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創作方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維護和發展了全省文學界團結向上的良好形勢。
聚焦主責主業,以頂層設計“謀篇布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更多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把打造新時代嶺南文學代表作作為工作重點,形成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文學創作管理機制。全面布局精品創作。先后召開了廣東文學攀高峰重大選題論證會、全省長篇小說創作推進會、全省長篇報告文學創作推進會、全省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全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作家座談會、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高峰論壇,研究、部署全省重點題材文學創作,形成“策劃一批、創作一批、儲備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大力扶持重點選題。先后確定廣東文學攀高峰重大選題、2019年度廣東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2020年廣東重大現實題材和紅色題材、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精品創作選題、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資金扶持選題“三項工程”主題創作等共計70多個,由廣東省作協與作家簽約,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加強創作激勵引導。突出精品導向、嚴格評獎標準、規范評獎程序,切實發揮評獎對文學精品創作的引導、示范和激勵作用。先后組織了第三屆、第四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第三屆、第四屆廣東省德藝雙馨中青年作家文藝家,廣東省有為文學獎“大瀝杯”小說獎、“有為杯” 報告文學獎、“九江龍”散文獎等評選活動。廣東作家積極參加全國各類文學評獎活動,贏得了榮譽。主要包括:蔡東短篇小說《月光下》、葛亮中篇小說《飛發》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曾平標報告文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獲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馮娜詩集《無數燈火選中的夜》獲第十二屆(2016—2019)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胡永紅小說《上學謠》、吳巖科幻文學《中國軌道號》獲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鄧一光長篇小說《人,或所有的士兵》入選第四屆長篇小說年度金榜(2019)作品。一批優秀作家作品分別獲中國文藝評論獎、馮牧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年度大獎、《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民族文學》年度獎、百花文學獎、山花文學雙年獎、花城文學獎、冰心散文獎、徐遲報告文學獎、中國傳記文學獎、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獎、《兒童文學》金近獎等。
肩負神圣使命,以精品力作講好廣東故事
圍繞黨中央和廣東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策劃重要專題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講好中國故事、時代故事、廣東故事,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發揮文學引領風尚、催人奮進的獨特作用。組織抗疫創作。開展“以筆為援,抗擊疫情”主題文學活動,以“點對點”形式組織多位重點作家采寫抗擊疫情題材重點作品,積極采寫疫情防控一線感人故事、先進事跡。張培忠、許鋒聯合采寫報告文學《千里馳援》發表于2020年3月2日《人民日報》,是全國第一篇反映各地區醫療隊馳援湖北的報告文學,被全國20多家媒體轉載。熊育群采寫長篇報告文學《鐘南山:蒼生在上》在《收獲》雜志長篇專號2020春卷頭條首發并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全省會員作家創作抗疫題材作品超過一萬篇(首),廣東省作協結集出版了抗疫作品集《千里馳援》(上、下冊)。組織改革開放題材創作。2019年9月,舉行“改革開放再出發”作家深扎創作啟動儀式,由廣東省作協與首批深扎作家楊黎光、陳繼明、熊育群、吳君、丁燕、王哲珠簽約,作家深扎創作周期為三年。陳繼明長篇小說《平安批》、吳君長篇小說《曬米人家》分別在2021年第1期、第5期《人民文學》發表。組織小康建設主題創作。自2019年11月起,廣東省作協組織由張培忠擔任總撰稿,由喻季欣、黎衡、姚中才、何龍、劉鑒、陳啟文、盛慧、李焱鑫、曾平標、王威廉、陳楓等12名重點作家歷時一年聯合攻關、集體創作《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四卷,100萬字),于2020年11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被譽為“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紀錄小康工程的鴻篇巨作”。全書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以廣東為主要敘事點,輔以全國的宏觀背景,圍繞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通過“平凡人”的故事折射時代變遷,以小切口展現大主題,用百姓生活變化折射時代變遷,深刻反映黨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非凡歷程。作品縱橫捭闔、氣魄雄闊,緊扣國家命運的走向,以南粵熱土為舞臺,呈現一系列關鍵而翔實的歷史場景、歷史事件,闡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必然,為構建新時代嶺南特色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進行了積極探索。此外,全省作家還創作了一大批反映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優秀之作。
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廣東省作協聚焦“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主動策劃重點主題文學創作,通過記錄普通勞動者如何利用一技之長改變個人命運、家庭命運甚至家族命運的真實經歷,講好廣東故事、中國故事,塑造時代新人形象,弘揚勞動創造幸福的積極理念。108位作家積極響應,創作完成文學作品120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擇優刊發了部分作品。廣東省作協聯合《羊城晚報》開辟創作成果展示專版專欄,自2022年7月份起連續三個月每周擇優刊發優秀作品,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目前,廣東省作協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和多次重要講話中提及的與廣東相關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點風物為核心,緊緊圍繞廣東特色創作資源,策劃組織“三重”主題文學創作扶持項目。同時將廣東精神文明建設成效與文學攀高峰精品創作相結合,將文明廣東創建生動實踐與文學作品形象記錄相結合,組織“大美南粵·文明廣東”主題文學創作。
堅持多措并舉,以人才規律打造“文學粵軍”
圍繞建設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服務三支隊伍,培育有特色、有實力的作家群體和文學評論隊伍,建設有擔當、有作為的文學服務隊伍,鍥而不舍打造“文學粵軍”。文學創作方面,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兒童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文學評論等文學門類各打造30名主力軍方陣;抓好“改革開放再出發”深扎活動,以掛職蹲點鍛煉為抓手,鍛造精銳之師;在全省遴選新銳作家,打造青年作家百人方陣,邀請全國知名作家評論家或名刊名編作為導師對青年作家進行結對指導;著力扶持網絡文學有實力、有積累的阿菩、玄雨等“頭部作者”,加快形成網絡文學創作第一梯隊;推薦楊克、王十月、熊育群、魏微入選廣東特支計劃“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才”名單,推薦鄭小瓊、王威廉、陳培浩、李德南、皮佳佳、盛慧入選廣東特支計劃“青年文化英才”名單,推薦熊育群入選中央宣傳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文學研究方面,積極組織文學評論家跟蹤研究評析當代作家作品及文學思潮和現象,旗幟鮮明地回應當代文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了100多名作家作品研討會;高度重視老一輩作家文學創作回顧研究與宣傳,組織了廣東文學名家系列學術研討會;聘定全省10位著名文學評論家為廣東省作協首屆簽約文學評論家,著力從整體上打造骨干文學評論隊伍,提升“粵派批評”影響力;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努力將刊物辦成新時代中國文學理論創新、觀念變革的最前沿,致力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新高地;聯合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暨南大學創辦中國報告文學研究院,整合國內外資源,打造一流的報告文學創作和研究基地;推出《廣東文學藍皮書》;啟動編撰《廣東文學通史》《廣東作協協會志》等。
通過加強組織建設、凝聚創作人才、努力搭建平臺,建立完善符合網絡文學發展規律的管理、創新、發展機制,為繁榮網絡文學創作積極探索“廣東方案”。構建網絡作家聯系網絡。加強廣東省網絡作家協會建設,積極延伸聯系手臂,實行網絡寫作者“自治”“自律”“自約”。廣東網絡作家協會發展會員共計607人,還推薦了20名網絡作家加入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搭建網絡作家學習交流平臺。每年至少舉辦一期廣東網絡作家創作研修班,網絡文學創作培訓工作形成常態。成功承辦了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論壇。舉辦了廣東網絡文學“金盤工程”峰會等活動。拓展網絡文學創作與創意開發對接鏈條。與全國14家有影響力的大型文學網站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南海創辦了“廣東網絡文學基地”,與珠江電影集團、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東省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國藝影視城簽署了五方合作共建基地協議,嘗試打造網絡文學創作與影視產業轉化的新高地。聯合閱文集團舉辦了“網絡正能量”小說征文大賽等。一系列優秀網絡文學作品入選中國作協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發布的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推介篇目。
守正創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增長點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心、關注、關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綜合考慮,可以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廣東省作協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認識和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港澳獨特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融合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增長點。
2019年7月6日,由廣東省作協發起,廣東文學組織代表廣東省作協、香港文學組織代表香港作家聯會、澳門文學組織代表澳門筆會在廣州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其主要特點是松散型、開放式、協作性、創新性,并發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倡議書》。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常務委員會由廣東省作協、香港作家聯會、澳門筆會組成,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聯席會議由廣東省作協、香港作家聯會、澳門筆會、澳門二龍喉詩友會、澳門別有天詩社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市作協組成,澳門基金會為聯盟支持單位。
2019年7月6日至9日,在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下,廣東省作協主辦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活動,內容包括舉行以“大灣區大融合,新時代新經驗”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舉行“粵港澳作家進校園、進企業、進圖書館”活動,開展“粵港澳三地作家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采風”活動,粵港澳三地及其他地區作家近40人在廣州、珠海、中山三地開展文學采風。2019年10月15日,廣東省作協聯合廣東省出版集團在北京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筆會啟動儀式暨《花城》創刊40周年座談會”,10月16日,在深圳舉辦2019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筆會。
2021年9月組織參加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作家館”廣東主賓省活動,同時舉辦“講述小康路上的百姓故事”《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新書分享會、楊黎光長篇報告文學《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作品研討會、“大灣區文學新浪潮”廣東青年作家作品研討會等系列活動。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有關活動,并與廣東作家代表親切交流,對廣東文學近年來取得的成績表示充分肯定,對《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腳印——人民英雄麥賢得》等作品表示贊許。
在搭建平臺、組織活動的同時,廣東省作協始終把提高質量作為文學作品的生命線,加強統籌謀劃,精準調度,不斷提高文學創作的“成活率”和“精品率”。2021年,面向全國文學界征集粵港澳大灣區題材的文學作品,經評審,最終葛亮的《燕食記》、龐貝的《烏江引》、陳再見的《骨鹽》、陳璽的《探世界》、李朝全的《春天的前海》、陳啟文的《血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實錄》、楊新洪的《上不封頂》入選。《血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實錄》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講述來自珠三角地區的上萬名建設者在黨中央領導下,為解決香港同胞飲水困難,克服重重挑戰,在東江和香江之間搭建起一條香港供水生命線的真實歷程,受到文學界好評。《燕食記》沿著嶺南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生動描摹出中國近百年社會變遷、世態人情的雄渾畫卷,被評價為呈現粵港澳歷史文化版圖的精心之作。
2022年3月24日至25日,省作協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系列作家作品研討會,該系列研討會包括《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研討會,楊克、盧衛平詩歌研討會,王威廉、南翔、蔡東小說研討會,詹谷豐、耿立散文研討會。以《奮斗與輝煌》《我在一顆石榴里看見我的祖國》《瓷上的火焰——盧衛平詩歌精選集》《你的目光》《伯爵貓》《月光下》《山河故人——廣東左聯人物志》《暗夜里的燈盞燭光》《漫識手記》為代表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正是一系列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精彩縮影,也呈現了廣東文學、灣區文學的新成果、新氣象、新特質以及新高度。
此外,廣東作協積極開啟對外文學交流活動,不斷提升廣東文學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掀開廣東文學“走出去”新篇章。2018年率先在全國文學界組織以“海絲”為主題的文學論壇活動,舉辦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發展論壇,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合作發展倡議書》。先后組織廣東作家代表團赴摩洛哥、約旦、匈牙利等國家和地區開展了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文學交流活動。接待了尼泊爾等國家作家代表團。多名廣東作家分別參加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國際寫作營等文學活動,進一步增強了與國外文學界的交流。自2017年起,實施廣東文學“走出去”的戰略性工程——“當代中國廣東文學譯叢”,遴選一批講述廣東改革開放故事、展現廣東社會變化的優秀文學作品在國外翻譯出版。
2019年12月27日,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建設奠基儀式在廣州荔灣區白鵝潭舉行。包括廣東文學館在內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總定位為“時代的產物、文學的殿堂、市民的空間”“嶺南文化的標志地,大眾休閑的目的地,灣區交流的會客廳”,其中廣東文學館擬打造集收藏、展覽、研究、教育、閱讀、交流、創意活動于一體的文學殿堂,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大本營,預計于2023年7月竣工驗收。
加強統籌謀劃,以改革協作建設“溫馨之家”
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深化群團改革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組織體制、運行機制、服務方式改革,切實轉變職能、增強組織活力,確保在重要方面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進展,努力建設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溫馨之家”。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先后實施廣東文學攀登高峰戰略、廣東文學“異軍突起”戰略。制定《廣東文學創作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穩妥推進廣東文學館建設,擬于2023年竣工。不斷深化作協改革。落實《廣東省作協深化改革方案》,調整優化機關黨委(人事部),設立了社會聯絡部;加快推進廣東文學院改革步伐。多措并舉破解基層作協“三無”“四不”等難題,努力打通基層作協“最后一公里”。強化黨管意識形態主體責任,把導向管理要求落實到《作品》《少男少女》《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及公眾號、《廣東文壇》報、廣東作家網、廣東省作協公眾號工作各個環節。團體會員在原有公安、司法、稅務、鐵路分會基礎上,拓展成立了廣東省作協青年產業工人分會、殘聯分會。創新服務會員作家手段,開設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動態服務與應用系統,實現信息化服務升級。截至2022年9月底,全省共有中國作協會員693人,省作協會員4405人,各地級以上市作協、廣東省作家協會各分會會員人數10983人,廣東省小作家協會會員3389人。在全國首創成立了“1+3廣東兒童文學大聯盟”,即省作協+作家、出版機構、學校。聯合省出版集團在北京舉行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筆會啟動儀式暨《花城》創刊40周年座談會。聯合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聯、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舉辦了廣州國際文學周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盛典,承辦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推介會等。組織文學惠民活動。建設公益性文學場所“嶺南文學空間”,策劃組織“面向社會、走向大眾”系列文學活動。開展“文學進校園”“詩歌進工廠”系列文學普及活動、“紅色文學輕騎兵”文學惠民活動等。
“立萬象于胸懷,傳千祀于毫翰”。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表示,新時代文學將開辟氣象萬千、群峰聳峙的壯闊境界,廣東文學必將迎來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重大機遇。廣東文學界一定要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不斷拓寬文學道路、光大文學價值,努力續寫更多新時代“創業史”,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邱海軍 何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