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吳 君丨由我走向我們的寫作
更新時間:2022-11-26 作者:吳 君來源:文藝報
新的嶺南已經歷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經歷了山鄉巨變的四十年,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的四十余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后,廣東的精神面貌、廣東人的生活方式已不再是記憶中的嶺南、舌尖上的嶺南、舊書舊電影里的嶺南,而是換了湯也換了藥的嶺南,是日新月異的嶺南,是山鄉巨變、科技創新、領風氣之先的嶺南,是新故事新人類層出不窮的嶺南。
經歷了大時代變遷的廣東作家,內心的裂變、駁雜、紛繁、曲折和多維必將影響作家的創作軌跡。四十余年的中國文學版圖需要廣東作家提供出新的文學形象和新的表達。廣東的四十余年,毋庸置疑被鑲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中。這一塊膠著了各式話題,關注度極高的土地,無時無刻不牽動著國人的神經,文學和影視作品有著先天的優勢和關注度。廣東作家生逢創作和發展的盛世,如何書寫這片火熱的土地,對每位作家來說都是一次新的考驗。縱觀廣東文學史上的多部優秀作品,得到關注并產生廣泛影響的,無一不是由小我走向我們,無一不是與這個時代密切相關的現實主義題材。
2017年到2022年,我先后寫出了反映深港兩地一家親的長篇小說《萬?!泛驮v民在基層干部的幫助下從“躺平”到站立的長篇小說《同樂街》。
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主題創作并非易事,除了不能任性、憑空編造,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并認識到自己的短板和存在問題。我一邊學習各種史料,掌握各領域的知識,了解相關政策,不斷發現自身的盲區,打通各種壁壘,了解當下社會變革和未來社會發展方向。同時,又不能被材料束縛手腳而限制了想象,被眼前圖景遮蔽,而失去了作家獨立的判斷。在創作《萬?!返倪^程中,我深切地體會到香港與深圳這一對血肉相連的雙城,從古至今,締結他們的絕不只是物質上的供給互助,還有更為具體而真實的情感依偎和守望。屯門到萬福是回歸之路,也是幸福之路。“萬?!边@個小說名字,正是全國人民在疫情期間的美好祈愿?!锻瑯方帧穾Ыo我思考是面對新的時代,富裕后的同樂人,如何吃下這個天大的餡餅,消化這天外飛來的財富,僅憑一己之力如何抵擋來自生活暗處的洪峰。今天的當家人們在股份合作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他們能否擔起昔日生產隊員、今天新居民的全程厚望。城市化進程的路上是否還需要集體?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沒有這個強大的集體,多少個掉隊的陳有光們會淪陷,多少個迷失的陳德福會一蹶不振?;ブ?、合作、股份合作是國家為深圳原住民留下的退路,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順應時代變化,推動合作社經營模式轉型升級,只有這樣,新型的合作化道路才會越走越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