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塞壬 | 羅日新《鋼的城》:我的鋼,我的城
更新時間:2023-01-11 作者:塞壬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家羅日新利用14載光陰,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鋼的城》。這部小說,以中國百年鋼鐵企業、當今的特鋼龍頭——大冶特鋼為原型,再現了數萬名臨鋼職工在企業深化改革和新時期發展的人生故事。其情感人、其意深刻、其文耐讀。我這名曾經的冶鋼人,也要捋清思緒,寫寫關于這部小說的文字了。原因就在于,那也是我的鋼,我的城。
重新體驗“鋼鐵人生”
有著百年歷史的冶鋼是晚清洋務派代表張之洞、盛宣懷創辦的。1908年盛宣懷把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并成立了漢冶萍公司,大冶特鋼是其重要的延續部分。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十里鋼城,20多萬人口靠著這個廠子吃飯,一家幾代人在這里技術傳承、文化傳承……廠子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有自己的學校、醫院、商場、報紙和電視臺。在這個小世界里,我們的日子過得比外面的人好——鐵飯碗,福利豐厚,身份有優越感。最親的人,班組的工友;最快樂的事情,發獎金;最盼望的事情,下夜班去長江的對岸的湖泊釣魚休閑。啊,這樣過一生,幾乎是完美的。多年后,我歷經多次跳槽,沒有任何一個單位給過我這樣的感覺——它是我永生的歸屬,正如農民和土地那樣。
可是,這艘巨輪行至20世紀末卻因效益下滑,出現虧損,回天乏力。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讓所有冶鋼人無法忘記的人出現了,他就是書中的臨鋼新任總經理易國興。羅日新的這本《鋼的城》寫的就是他上任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下了一劑猛藥:將許多職工分流和下崗。這段歷史的是非功過可能需要留待更長久的時光去評斷。一座城,籠罩在嚴峻的人性考驗的氛圍里。我依然看到了道義:舍我的悲壯,決絕的成全,以及相互守望的溫暖。我們那一代人,是在那個事件中長大的,感受到人生一種新的考驗。
起先,我以為這本書只是在寫那些切斷退路的人,是如何倒逼出人的潛能,在生存危機面前表現出生而為人的創造性力量,是一曲人性的禮贊。現實的影像在眼前晃動,太近了,太真實了。有些書仿佛不用看就知道寫的是什么。
然而,我竟只花了不到兩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這本小說。我沉迷在年輕時代生活過的語境里,我的湖北方言,我命運的偏旁在這本書里一一復活。那種語言是冶鋼人獨有的,那種人與人交往的氣息是那個地方的人獨有的。“你是貴腳客啊。吃撒,酒管夠,是個岔的”“關餉了沒有啊”等,我沒有在任何一本書里讀到過這樣的語言。我,作為作家的塞壬,這么多年的寫作生涯也沒有使用過這種語言。為了融入某種“大同”,我規避了它。然而,它竟是這般有魅力。這本小說中的任何一個人,如果不操一口地道的冶鋼話是不可想象的。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低估了小說的深意。如果說小說只是還原了20年前的那些事件,各色人等紛紛上場,裸露真實的人性,上演人間的一幕幕,最終在困境發揮出難以想象的巨大潛能,同時在自我成長自我救贖的過程中走向人格的開闊……如果只是這樣,那的確是我們見慣的那類小說。可是小說《鋼的城》引向了一個更深的內涵——勞工神圣。這四個字不僅僅是指生而為人必須要有的尊嚴,它似乎強調的是另一個點——勞動,勞動本身的神圣意味。勞動者,不容踐踏!這是一種宣言。因為它在高處,它高出了很多人的視野,以至于我們都忘了,勞動者創造了歷史。當你歷經人生的拷問,站在命運抉擇的十字路口,你居然可以用雙手重新創造出新的人生。這不是奇跡,而是普遍存在于人間的常識。大道至簡:勞工,勞動神圣,應該被銘記!
再度審視“鋼鐵骨氣”
盡管在我諸多的作品里,對于那場企業深化改革大事件有過細致的書寫,但終究,我無法從內里、緣由、個中,及事態的關聯與發展去寫清它的全貌。我只能碎片化地寫一個個失去工作的人,寫他們的命運,他們的情感和宿命。我只能寫單一的某一類人,我只能寫我自己,而已。我們太需要那種獨特的視角,全知全能地書寫這場歷史的變革。我從心里感激羅日新,他做到了我無法做到的事。這本書對于那段歷史的還原,對于后人對那場改革事件的梳理與解讀,都有史料級別的價值意義。
羅日新為何能寫出這本書?原來,羅日新是那場變革的實踐者之一。曾為大冶特鋼170無縫鋼管分廠副總經理的他,親身經歷了公司那場改革的人生浮沉。骨子里,他是一個有著文人情結的知識分子。
小說里,羅日新借祝大昌的身份,講述了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小說講述了祝大昌和他的發小傅佳鋼兩個人不同命運的走向。易國興慢慢抹去百年老廠的文化痕跡,他先是拆掉平爐,撤掉鋼研所和實驗中心,甚至改變大冶特鋼的生產經營的優勢,為了迎合市場,改煉特鋼為普鋼,雖曾曇花一現,但最終使企業重新陷入困難的境地。盡管易國興的種種舉措令祝大昌不滿,可是為了盡快扭虧為盈,他還是被動地配合著。最后,當易國興要拆掉冶鋼的圖騰——西總門時,祝大昌徹底爆發了,他公然站在了易國興的對立面,為了捍衛冶鋼最后的精神圖騰,為了保住百年的歷史文物,他不顧一切地杠上去了。最終的結果是,他當場被免職。小說在這里進入了高潮,一種久違的感召力在讀者心中蕩漾。而傅佳鋼一路平步青云,他利欲熏心,偷賣國家財產,對工人“下狠手”,最終進了局子。羅日新也寫了錚錚鐵骨的王工、魯廠長、馮書記等,這些人,透著文字幾乎要從書本中走出來一般鮮活。
我認為僅僅只是經歷了整個事件的過程未必能寫出這本小說。這里面,有一種情懷。每一個冶鋼人應該重新審視那段歷史,它不應該被遺忘。
再次擁抱“鋼鐵兄弟姐妹”
小說有一種罕見的江湖氣息,那是“鋼的城”的“江湖”。祝大昌、“賴子”、祝國祥、劉勝利、毛仁銀、蔡紅、吳回芝、鄭宏、“活寶”們,這幫下崗的兄弟姐妹,他們一路攙扶著,慢慢從困境中走出來。他們是最底層的工人,有人間最動人的兒女情長和悲歡離合。他們身上有著人類最美好的品性,總是把手伸向需要幫助的人。他們才是這本書真正的主人公,最后,他們活出了尊嚴。他們只是平凡的小人物,羅日新濃墨重彩地寫了每一個人。
我想回顧一下那個難忘的瞬間,老一代冶鋼工人衣著齊整地跟平爐告別。隨著爆破聲起,火光沖天,廠房轟然倒塌,所有在場的人都流淚了。與共和國同歲的平爐變成一片廢墟。我不在場,但我能夠感受那種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