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炳銀 | 趙川 《拳承: 古村秘事》:一蓑煙雨任平生
更新時間:2023-02-15 作者:李炳銀來源:廣東作家網
看過一些武俠小說,見過多種功夫表演。只是看熱鬧, 感到神奇, 并未多加深究探析。最近, 深圳作家趙川將這部題為“拳承:古村秘事”的非虛構作品交給我看, 這才有了一次“門外”至“門里”的跳躍。廣東深圳有一個名叫“洪橋頭”的歷史村落,多少代人傳承洪佛拳 ( 香港稱“洪佛派”), 其曲折跌宕的歷程令人嘆佩。趙川通過對洪佛拳及洪氏來路的回溯, 梳理其歷史脈絡, 以嶄新的視角對淵深水闊的武術江湖所包蘊的崇軍尚武、行俠仗義、威武不屈等文化意涵, 做了新的詮釋與演繹。閱讀趙川作品, 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從不知到略知的豐富,也刷新了我對嶺南武術文化的認知。
趙川扎根深圳多年,已經是一位出色的記者。在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中,他對這片熱土有過很多的發現和揭示, 但對洪橋頭村(社區) 基于武術傳承的文化探尋, 卻是一次全新的開掘與挑戰。
故事的開端,啟自他擔任駐臺記者時一次好奇心驅使下的造訪。正是寶島那位年逾百歲的老人(洪淦棠)對深圳家鄉的記憶與懷念,令他心生感動,并欣然接受這位垂暮老者的囑托,答應代其“問候家人”。由此, 一個以武術傳承為引線的“古村秘事”,不經意間被趙川撞破并揭開。
如果說與洪淦棠的相見是一次“碰巧”,與其同村另一位“關鍵先生”洪偉江的邂逅,則更是一次機緣巧合。此后,猶如“跌入秘境”, 趙川基于對洪橋頭“男女老幼經年習武不輟”的好奇,進而展開對洪佛拳的溯源尋蹤。這種連環巧合,從文本布局來說,看似不經意,實則為信手拈來般巧構,相信讀者的目光會被深深吸引。
本書主要人物生活的時間跨度長達一兩百年,但全書沒有陷入“宏大敘事”的窠臼,著力呈現的是大時代背景下一幫以“武”謀生者的本能掙扎及自我救贖。《拳承:古村秘事》顯然不是一部超現實的武俠類作品,歸根結底,它是一部以民間文化傳承為旨趣的非虛構文學作品,其中的人與事均有真實原型,在眼花繚亂的武林爭斗中,充溢著人間真情,諸多幽微細節也格外清新悅目,屬于“讀罷令人掩卷沉思”這一類。
在經濟發達的深圳,一個四百多人的歷史村落,卻有逾半數人常年習拳練武,這在燈紅酒綠的世風之下, 本身就很“魔幻。趙川沿著洪佛拳的脈絡源流一路探尋,一個基于武術傳承的“老故事”,有了古樹新枝般的“斜枝橫出”:洪佛拳歷代掌門人,以及師出一脈,但分屬國、共不同陣營的兩位洪氏“猛虎”的不同命運遭際,盡皆躍然紙上。全書將故事性、啟迪性與感染力熔于一鼎,足夠品鑒者飽食一頓精神大餐。
我以為,《拳承:古村秘事》一書借對洪佛拳及洪氏族人的溯源,實則對中華武術的“精神原鄉”做了一次深情探望。正如書中所言,中華古土上的習武之風, 先以“角力”之技流布于征戰營壘,自武則天實施武舉開科選士之后,才廣泛興盛,各種拳法修煉之術隨之演化、流傳開來。洪橋頭村人習練的洪佛拳, 源自洪熙官在南少林拳法基礎上吸納百家、融匯創新的一種拳術。這種可溯源至南宋年間的拳式,經僧人李祖寬 (云彌禪師) 等傳承發展, 再由洪橋頭村人“白毛照”(洪照成) 等人推陳出新,先是在深圳周邊,后至港澳臺地區,終至更遠的海外地域興盛發展起來,成為一種頗具個性的拳種。
趙川作品結合追蹤發現和考察辨析,對洪佛拳的來龍去脈進行了仔細梳理, 這是對中華武術流派文化的個性面對和用心整理。
在我看來,任何一門拳術都有其鮮明個性及獨特表現,任何拳術套路的背后,都會有清晰的精神主張和感情尺度的存在。在拳法的較量過程中,雖然不乏爭強斗狠的時候,但懲惡護善是其最重要的目標。洪佛拳在其發展歷程中,也有這樣的時候。如作品中“白毛照”率徒“斗獅”的場面,以及洪耀宗初出茅廬時被“ 試嘢”者倒逼亮絕活的場景,其中蘊含的仁義、溫良、謙恭等內容,趙川就描繪得非常精彩。在趙川筆下,洪佛拳猶如仙蹤騰挪,時而波浪萬千,時而電閃雷鳴,簡直奇妙無窮。這些傳神描述,使人們看到洪佛拳的奇招妙式,也看到這個拳種所承續的精神情感與道義力量。
《拳承:古村秘事》在深度發掘洪佛拳歷史脈絡的同時,還圍繞洪橋頭村的歷史演變,呈現了一個嶺南村落伴隨時代大潮顛沛起伏的非凡歷程。當小股日軍盤踞村后飛鵝山時,滿村武者所表現的隱忍與“安靜”,在今天看來,令人不安,乃至不解。誠然, 我們不能以今度昔,不妨將那些洪氏“良民”的行為解讀為對家園及眷屬的顧惜與護愛。顯而易見, 趙川絲毫沒有受“抗日神劇”之類文藝作品的影響, 而是真實、 客觀地呈現武者在國運衰微時的無奈與無力。這是還原與尊重,也是一種史觀的表達。
在這部非虛構作品中,趙川將武術傳承放在宏闊的時代背景下呈現, 通過人物命運透視世道人心, 因而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如洪橋頭村20世紀70年代的“移居香港”情景,以及極左時期洪恒基所遭受的不公平對待等,既令人唏噓,又發人深省。時代變遷、社會演進,“古村秘事”在神秘的籠罩中,發出面向現實的有力呼喊。
當下的中國,亟須陽剛勇武之氣蕩滌陰柔“娘炮”風習。在本書結尾部分,趙川以百年前梁啟超先生奔走呼號極力喚醒“不武之民族”作為全書的收束,對今天的頹萎世風儼然是一聲斷喝,聞之令人心頭一震!
蘇軾詞曰:“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看那些洪佛拳的傳承者,好似身披蓑衣、櫛風沐雨的俠士,他們行走的背影是那么的鏗鏘執著且義無反顧。
我覺得,《拳承:古村秘事》是作家趙川在踐諾尋蹤、發現開掘基礎上的一次文學收獲,是對深圳經濟特區“原鄉本土”文脈的賡續與深拓,更是一次很有意義的精神求索,值得國內文學界,特別是“非虛構” 文學領域的關注。
這是一部具有豐盈內容的非虛構文學作品,此類題材很容易滑入舊格俗套,可喜的是,趙川已另辟蹊徑。 他從一個小切口進入,洞見富有地方色彩及文化意義的內容,在對洪佛拳的歷史脈絡梳理過程中,清晰記述并呈現它曾經鮮活的存在,以及今天依然被頑強堅守的情形,此舉,我以為十分富有行動和追尋的價值。
祝賀趙川!
( 李炳銀,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原常務副會長、全國報告文學理論研究會會長、著名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