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余偉文 | 竹匾上的“舞蹈”
更新時間:2023-04-07 作者:余偉文來源:中國作家網
老吳制作竹匾時,將一個大點的竹勍(土話,竹圈的意思)放在一個圓形的約一米直徑的木窩板上,再放上一張薄薄的竹鞜,光著腳整個人就蹲了上去。竹鞜的韌性驚人居然可以承受一個成年人的重量,讓我不禁暗暗稱奇。此時老吳又將一個小點的竹勍套在竹鞜上(兩個竹勍內外圈剛好吻合),雙手用力把里層的竹勍壓向竹鞜。一邊用竹夾將竹勍固定,一邊用熟鐵刀將超出竹勍的竹鞜削掉,很快一只竹匾的雛形漸漸出現。老吳像有“縮骨功”,蜷縮的身體與雙足雙手可立于小小的竹匾內,兩只赤腳旁仿佛“生出”了兩只手。見著這個奇怪的“畫面”,我又暗暗稱奇。
老吳叫吳灼均,今年65歲,是江埔街禾倉村迎二社人。那天我專門到老吳的家采訪了他,他的竹匾小作坊就設在家里。老吳一頭灰白頭發,臉尖、身材瘦削;一雙粗糙的大手布滿厚繭。老吳一把年紀還能立于小小的竹匾內,還能轉動身體,無非是工多藝熟,他干這個行當居然超過50年。
吳灼均10歲時,就開始跟父親吳鏡洪學竹織。在上世紀60年代,禾倉村家家戶戶織竹匾。這里雖然不產竹,但來竹方便。禾倉村位于流溪河的支流小海河的河畔,來自上游灌村石海的竹子可以通過水路運到此地。吳鏡洪是禾倉村最早一批竹織藝人,但在這之前他只是耕田的農民。有一年吳鏡洪偶然撿到一個竹匾,來了興趣,于是揣摩研究,居然悟出了門道。后來一村子的人跟著老吳學竹編。兒子吳灼均也要學,老吳讓他先從最簡單的刮青破蔑開始。在上窩板臺之前,砍竹、運竹、破竹蔑,是體力活、粗活;在上窩板臺之后,織竹鞜、上竹勍、扎勍收口,是技術活、細活。吳灼均年紀雖小,但聰明,幾年后已經學會織竹匾。父親把自己的木窩板交給他,讓他上了窩板臺。
吳灼均20歲那年,已有力氣獨自砍竹運竹。他到石海黃沙埔砍竹,5根為一捆,5捆為一排。這個在現場扎制的竹排,既是貨物又是運輸工具,載著老吳沿小海河順水而下,回到禾倉。吳灼均26歲那年,在麻村斗大床的木匠岳父用杉板給他做了一個木窩板,從此他終于擁有了自己的窩板。這窩板從紅皮白肉到黑色皸裂,在老吳身邊一呆就是40年。
老吳制作的竹匾分有隙與無隙兩種。有隙的可作曬具,無隙的可作盛具。老吳把竹匾一只只疊好,碼放在單車后座(最多可一次載150只竹匾),騎著單車來到增城派潭、鎮龍、福和,白云太和、竹料,花縣新華、花山等地竹器市場售賣。現在老吳也還親自賣竹匾,只是運輸工具變成摩托;以前是零售,現在是批發。老吳說,現在去得最多的是花山鎮的市場。當地還很盛行使用竹匾,特別在婚俗上,男方把砧板放在竹匾上切肉的,叫“上頭匾”;女方回門時要拿一大一小兩只竹匾(寓意一公一母),叫“回門匾”。老舊的風俗讓老吳老舊的手藝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