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楊 克 | 序《風記得一朵花的香》
更新時間:2023-04-15 作者:楊 克來源:廣東作家網
詩歌,乃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靈魂之語。從歷史來看,文化更替之時,詩歌必然是先鋒,它也是時代的體溫計。生態文學是當代一種特殊的文學表達方式,是一種考察和揭示人與自然環境的文學。人類正由本能境界生存逐步進入生態境界生存,期間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劉曉虹的詩集《風記得一朵花的香》,蘊含著異常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對綠色的召喚中,敢于批判現實的生態問題,在粵北來說,是不可多得的一部生態詩集。
生態文學雖以人與自然為寫作對象,但與傳統的描寫自然的文學又有著根本的區別。那就是它即使描寫自然,但主要探討和表現的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傳統的描寫自然的文學,就是為了描寫大自然的景觀,為了喜愛、歌頌、抒發情感來描寫。從大的方面來說,生態文學主要以關注自然、關注生態環境的角度來寫作的作品。劉曉虹的詩集,以詩的藝術,表現了對生態的關注和對破壞環境的一種批判。她通過巧用警策、仿擬、比喻、擬人等修辭方式,建構詩意化的生態話語,而且帶有童話、寓言的表現手法,使她的生態詩集成為老少皆宜的生態教育讀本。
劉曉虹的詩作不但關注了中國的生態問題與危機,也關注了世界性的問題與危機。從濫伐森林、亂采礦山、瘋狂獵殺動物、土地沙漠化,大膽揭示了世界性生態災難的嚴重性。如詩作《亞馬遜火災啟示》寫道:“亞馬遜雨林已經成為黑心人賺錢的工具,/大量開采亞馬遜雨林的礦產資源,/造成生態失衡。/曾經的濕地已變成了豢養牲口的牧場,/過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引發大量河流斷流。/馬遜雨林已面臨沙漠化,/加劇了地球變暖。/干涸的沙漠動物尸橫遍野,/……大地進入自毀模式,/引發大規模物種滅絕,/消失的自然景觀熟不勝數,/人類抵抗氣候變暖的最后屏障被撕裂,/干涸的河流動物尸橫遍野,……” 劉曉虹在此詩中,揭示了人類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類的貪婪愚昧制造了無數的生態災難,如地球變暖,冰川融化,海水上漲,沙塵肆虐,海嘯猖狂,森林銳減,物種滅絕,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在《地球不僅僅是人類的》詩中寫道:河海泛濫著污水,/海面垃圾漂浮/自由的小魚海鳥無辜失去了生命。/空氣中彌漫著臭味,/小鳥的祈禱,/大象的哀號,/無數海鳥爆死,/污染正在侵害著人類健康。/假如大地沒有了綠,/河流沒有了水,/小鳥沒有了家,/當地球被激怒,/用地震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滿,/用海嘯來報復貪得無厭的人類……,深刻揭示了人為的破壞生態,大自然將會對人類進行報復。在它的詩作《大海在哭泣》《善待土地》《小河的眼淚》《失眠的月光》也深刻揭示了這一主題。
劉曉虹的生態之思不僅體現在對自然的關注,也體現在對社會和個體生命的思考。如其詩作《黑熊在喊疼》寫道:黑熊在呻吟,/黑熊在喊痛,/在痛苦中煎熬。/那雙盼望拯救的眼神,/無力而失望。人類呵,/能否換位思考,/讓它們平等地生活在地球這個美麗的家園。在《一匹馬的自白》《老虎的悲哀》的詩中,也詳細表述了關注自然生態,敬畏生命的觀點。
?或許是現實有太多無法實現的設想。詩人劉曉虹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通過月亮等有關的意象呈現出來。《月亮的幻想》這首詩中,表現詩人幻想著:給風云星辰安個家,給漂泊的地球拋下最重的錨,甚至把月亮變成動物,人類和機器人的王國。在這個王國里,一年四季如春,天天鳥語花香。沒有烏云,沒有霧霾和污染,世界一片純凈。詩人的想象是異乎尋常的,甚至把星星想象成花朵,流星想象成眼淚,最小的星星想象成螢火蟲。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在詩人的筆下都是有生命的,同呼吸,共命運,組成一幅美好的生態愿景畫卷。劉曉虹還通過詩作《駱駝的的夢想》《鯨魚的奢望》等作品,以寓言式的表現手法,把作者的生態環境的理想,通過駱駝、鯨魚的夢想表現出來,在詩作的表現手法上獨具特色。譬如《駱駝的的夢想》詩中寫道:
一只因缺水少吃而疲憊不堪的駱駝,
躺在地上望著天上的月亮,
夢想月亮能變成水源急需供給站,
在荒蕪的沙漠種上無數條清澈的河流,
種滿抗沙塵的樹,
胡楊樹能結出又甜又脆的果實可供充饑,
沙漠綠洲上長滿了鮮嫩的青草,
沙漠成為一片綠洲……
此外,劉曉虹以橫向思維式走筆,抒寫林地、湖水的美,穿插擬人的手法,文字純凈,讀之,可感受到精神升華、心靈凈化的力量,呈現的純潔的自然及其美的力量。如《秋雨》這首詩中寫道:一株株貪婪的小草,/匍匐在綿綿秋雨里,/拼命吸允著秋雨的甘甜。/秋菊沐浴著秋雨的清涼,/亭亭玉立,/拔蕊怒放。/楓葉哭紅了眼睛,/銀杏葉穿上了黃色外衣,/向日葵低著頭默默不語。/清涼的雨,/雨夾著風,/風裹著雨,/泡軟了樹根下干涸的泥土,/滋潤了萬物。/寒露拂塵,/葉落紛飛,/過往的青澀和繽紛,/讓秋雨淋成了金色的眷戀。秋雨本來是很平常的雨,但在劉曉虹的筆下,卻變成了讓人感到無比生動美麗的,且飽含詩情畫意的生態畫卷,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大自然賦予的的精神的享受。
詩人劉曉虹已具備了敬畏生命的生態意識,通過她的詩作,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美。在她的筆下,野生動物,展示著它們獨特的高貴與莊嚴。在詩作《與一只受傷小鳥的對視》中寫道:我收起望遠鏡,/心疼地靠近受傷的鳥兒,/
鳥兒用警惕的眼神注視著我。/我拿著食物,/用溫柔愛憐的眼神看著它,/鳥兒順從地讓我用雙手抱著,/我小心翼翼用布條將小鳥的腳包扎,/喂水喂食。/一會兒,/小鳥帶著感激,/叼著剩下的食物強打起精神,/拖著虛弱的身子,/緩慢飛向哺育雛鳥的窩巢。/拿起望遠鏡,/見五只帶著嘴黃的小鳥同時打開了嘴巴,/爭先恐后向鳥媽媽討要食物。/受傷的鳥媽媽時而探出頭,/我望著它,/它也望著我,/它似乎在說謝謝。詩歌中,從小鳥的一系列動作表情,展示了鳥類母愛的偉大,把鳥的思維擬人化,誠為人與動物界所共享,同時,也表達了人與自然界可和諧相處,表達了作者愛鳥、護鳥敬畏生命的情懷。在這首詩作中,也隱意人類對鳥的捕殺,對鳥類的傷害日益嚴重,折射出當鳥類及整體生物圈的厄運來臨時,人類的厄運也會降臨。敏銳而深刻地把反思的目光,引向了人類的精神及精神生態,在詩作《布谷鳥》中的表現尤為強烈。此外,詩作中的《與松鼠邂逅》《豐收的短信》《螢火蟲與清風共舞》等,劉曉虹用愛心的筆觸,描寫了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感人場景,具有豐富的畫面感,令人讀了她的生態詩作,產生一種空間的想象,回味無窮。
生態文學是當代一種特殊的文學表達方式,是一種考察和揭示人與自然環境的文學。生態文學雖以人與自然為寫作對象,但與傳統的描寫自然的文學又有著根本的區別。環境生態文學在國際上受到很高的關注,但是國內的重視遠遠不夠。作家更有責任走近生態,關注生態,多寫關于生態的作品,作家應當成為這方面思考的先行者,面對家園嚴峻的生存現狀,發出自己的聲音。劉曉虹作為一個不但具有社會責任和人類關懷,還具有生態責任和自然關懷的詩人,她能堅持寫生態詩已難能可貴。她的作品中既有表現自然萬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親密聯系的溫情,更有對的現代化和工業文明的尖銳批判。生態文學不僅僅是要描寫自然,更要立足于現實社會,看到生態現狀,用超前的眼光和創新的表達方式來倡導、呼吁人們關注自然,熱愛自然并且保護自然。劉曉虹的詩集《風記得一朵花的香》,對今天的人們來說,這種生態思想和生態文明智慧,對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生態危機,有極大的啟迪作用。在劉曉虹的詩作中,可以看出,地球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生命界和非生命界,都處在同一生態網絡中,沒有等級關系,沒有統治關系,抓住了時代的脈搏,并通過她的作品,為生態文學作出了貢獻。?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