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路魆 |《夜叉渡河》:一種罪與罰的救贖困境
更新時間:2023-06-14 來源:肇慶作協
近日,肇慶籍90后青年新銳作家路魆的《夜叉渡河》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一部幻想現實主義短篇集,收錄10篇作品,以想象力和文化符號重編現實之經緯,打開追尋精神原型之路:有夜叉傳說和山海經的現代演繹,有《變形記》的拆解戲仿,也有因癡迷于阿金圖電影和斐波那契曲線引發的懸案……題材涵蓋志怪神話、民間傳說、符號學、電影敘事、斐波那契數列等等。作品充滿著變動、搖晃但又果決的思考,敏銳激越,神秘氤氳,荒誕精彩,情節富有玄機,引人入勝。
路魆擅長以現代寓言的講述方式,將虛實結合,用性格行為都頗為怪異的人物、紛繁的意象、儀式感的場景,一起構筑一個讓人感到陌生、又切實存在的世界,他善于將現代性賦予古典元素之中。書中“新南方寫作”中的獨特寫作手法,濃郁的南方氤氳奇詭的美學氣質,結合超現實的變形想象,令人耳目一新,既有卡夫卡式的現代主義色彩,又有愛倫·坡式的黑暗浪漫主義審美……
近日,西江日報記者袁麗娟就這本書的創作問題與路魆展開了對話。
記者:對本書名《夜叉渡河》,該怎樣理解呢?
路魆:夜叉在神話中,本來是能泅擅渡的角色,但在這里,眼前的河已經不是它熟悉那條河,有了逆水行舟般的困難。這個題目實際上暗示一種罪與罰與救贖的困境。
記者:給讀者們介紹一下您的新作《夜叉渡河》是一部什么樣子的書?以及您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和氣質?
路魆:2020年閱讀黃錦樹的小說,看到菩薩渡河幾個字,我當時心中一動:如果渡河的不是慈悲為懷的菩薩,而是本性兇惡的夜叉,又將有什么樣的故事?于是,《夜叉渡河》這個題目便產生了。而故事的背景,則是根據我和我爺爺的一段往事而設置的,虛構敘述,結合回憶,風格上還是偏向于亞熱帶的南方氣質。潮濕、騷動、不安的南方世界,人物為了靈魂的完整而選擇救贖的道路。
記者:您在短篇《夜叉渡河》中寫爺孫,艮、坤等虛構人物,通過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描畫和人物對話等細節,呈現出豐富的場景和獨特氣質,您是怎么做到這種創作的?
路魆:《夜叉渡河》有一個文本的氣質來源,那就是《聊齋志異》中的夜叉國故事,整篇小說是建立在人物對夜叉國故事的解讀和臆測上的,因此也就帶上了一絲古典神秘的氣息。而里面的豐富場景,大概也是源于自己對南方生活的觀察和運用,在小說里呈現一個詭譎的南方世界。
記者:您為什么以粵語對話作為書中的開端?
路魆:粵語在適當的地方加入,可以增加小說的地域性辨識度。加之,粵語本身作為我的母語方言,每個創作者也許都有一種愿望,嘗試在作品中回歸母語,創作帶有自身語言烙印的作品。但方言的運用也需要克制,畢竟我追求的不是母語本身,而是母語為文學帶來的全新體驗。
記者:書中收錄的十個題材廣泛的作品,它們的不同之處在哪?是否又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您自己最喜歡哪部作品?為什么?
路魆:每個故事追求的側重面是不一樣的,《夜叉渡河》是關于河流與救贖,《最后一次變形》是關于戈壁與自由,《臆馬》是關于物質與本體,《幻想幾何學》則是探討符號與愛情。將它們串聯在一起的,是人物對于符號的沉迷與解讀,符號背后代表的是人類的共同潛意識。我最喜歡的除了同名短篇《夜叉渡河》,還有《最后一次變形》。其實每一篇小說都有我喜歡的核心創意,這也是為什么我要將它們選編。
記者:如何看待推薦人對本書的評語?(導演畢贛:讀完路魆的新書,房間都長滿了野草。)
路魆:畢贛導演對這本書的評價,我猜還是源自小說里紛繁的南方元素,潮濕燠熱的氣候,幻象叢生的風景。這句話簡單易懂,又切中了這本書的氣質。閱讀能使人產生對處身之所的感受變化,讀《夜叉渡河》,房間里仿佛也變了亞熱帶。
記者:您如何看自己的短篇小說的創作?能剖析一下本書的意義與局限嗎?記得上次采訪您說過,希望今后能創作長篇小說,現在有開始謀劃了嗎?
路魆:短篇小說是一次短暫的閃爆,卻久久炫目。短篇小說是我最常創作的類型,也是我擅長的類型。這本書在篇目的挑選上, 我試圖平衡文學藝術性與可讀性,找到更多的讀者。我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暗子》已經出版,下一本長篇還沒有計劃。長篇需要的力氣和耐心都是更大的,我一直在等下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