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雄闊氣脈七十載,嶺南文壇正青春 ——文學名家祝賀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
更新時間:2023-10-18 來源:廣東文壇
5月23日上午,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座談會在廣州召開。座談會全面回顧總結在黨的領導下廣東省作家協會70年來的發展歷程、取得的成果和經驗,推動新時代廣東文學事業異軍突起、繁榮發展、走在前列。
廣東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歷來是一方文學的沃土。1953年5月23日,廣東省作家協會的前身——廣州作家協會宣告成立,自誕生之日起就體現了雄闊的氣脈、共榮的氣度、豪邁的氣魄。
“回顧廣東省作家協會和全省文學事業70年不平凡的歷程,重溫初心使命,展望美好未來,不禁心潮澎湃,倍感精神振奮。”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表示,新時代的萬千氣象描摹恢弘畫卷,新征程的非凡實踐譜寫偉大史詩。全省文學界將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加壯麗的文學貢獻。
70年來,廣東省作家協會作為在黨的領導下、接受中國作家協會指導的全省作家自愿結合的專業性人民團體,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成為中國文學界領風氣之先的代表之一。
涌現出歐陽山、秦牧、陳殘云、蕭殷、吳有恒、杜埃、黃秋耘、黃谷柳、陳國凱、劉斯奮、呂雷、梁信、金敬邁、張永枚、黃慶云、岑桑、章以武等一大批文學名家和優秀作家,提升了廣東文學在全國文壇的地位。
從思想解放的“傷痕文學”到闖關破局的“改革文學”,從香飄文壇的“嶺南散文”到意韻獨具的“粵味小說”,從時代見證的“打工文學”“都市文學”到異軍突起的“廣東詩歌”,從“抗疫故事”“小康故事”到“灣區故事”“改革開放再出發”,廣東文學在觀念嬗變、作品創作、體裁題材、風格流派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貢獻,一大批嶺南文學精品佳作充盈了中國文學的煌煌寶庫。
從最早建立文學院到最早改革文學創作機制,從率先開展文學創作職稱改革到創辦網絡文學院、網絡作家協會、小作家協會等,在壯大事業、改革體制、優化環境等方面開拓文學發展的“廣東路徑”,成就了在全國文壇享有盛譽的“廣東版圖”。
在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之際,李敬澤、閻晶明、陳曉明、劉斯奮等文學名家紛紛送上祝福,匯聚磅礴文學力量,助推廣東文學繁榮發展。
李敬澤(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
首先熱烈祝賀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廣東的文學有著光榮的傳統,特別現代以來,廣東可以說是新文學的發端之一。其中梁啟超從“中國小說”到“中國文學”概念的提出,開啟中國現代“國民文學”的先河,是中國文學現代性的重要標志。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廣東的文學在中國文學的現代化進程中,有著重要的先導性的影響。
近些年來,廣東文學正呈現出繁榮發展、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在我們的新時代新征程上,廣東依然是改革開放的先鋒,依然是一片面向世界的熱土。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戰略,廣東文學肯定面向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完全可以期待廣東作家在這片文學的沃土上,能夠寫出體現這個時代的風貌、抵達這個時代的精神高度的優秀作品。
閻晶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欣聞廣東省作家協會迎來70歲生日,謹致熱烈祝賀!
廣東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創造發展奇跡的地方。廣東同樣也是文學的熱土,人民群眾偉大的實踐和飽滿的熱情,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力源泉。廣東省作協堅持為作家創作服務,努力推出優秀作品,注重培養文學新人,更以開放的姿態吸納八方人才,使廣東文學與經濟社會發展一樣,保持著新鮮活力。
進入新時代,生活在廣東的作家,無論來自何方,都用手中的筆熱情描寫大灣區的火熱現實,敘述廣東的近現代歷史,表達對嶺南文化的深情關注。廣東同樣也是中國文學批評的重鎮。可謂創作與批評兩翼齊飛,相得益彰。這一切都離不開廣東省作協的開放胸襟與努力工作。
祝廣東文學事業在未來創造更大輝煌!
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江學者):
廣東省作協成立于1953年,轉眼間70年已經過去了。70年來,廣東作協始終伴隨著整個中國當代文學同頻共振,共享著同樣的歷史節奏而呼吸。廣東的文壇前輩,諸如歐陽山的《三家巷》、秦牧的散文,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學肌體的一部分而與歷史長存。
廣東地處南中國,有著獨特的嶺南文化風貌與粵地風土人情,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又是歷史變革的前沿陣地,見證著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是廣東文學得天獨厚的條件,是讓我們相信廣東文學將會大有作為的理由與信念。
這70年來,廣東作協始終堅持著文學創作與批評的協同發展,為當代文學貢獻了一個“文學嶺南”與一支“文壇粵軍”,祝賀廣東作協成立70周年!祝福廣東文學再添輝煌!
蔣述卓(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70年風雨兼程,70年奮斗輝煌,廣東作協在70年取得優秀成績,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作品。希望廣東省作協在新時代新征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堅持文學的高質量發展,為時代立影,為人民造型,貢獻出更多的精品佳作!
反映粵港澳大灣區是時代賦予文學的責任,也是大灣區文學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共建人文灣區”“塑造灣區人文精神”的歷史機遇和寫作題材,省作協成績斐然。我相信只要立足大灣區的火熱生活,寫出大灣區人民為實現未來圖景的合作奮斗,未來大灣區文學就必定是當代前沿與世界性的。
黃偉宗(文化學者、文學評論家):
文學的土壤是生活,生活的靈魂是文化,文化的骨髓和細胞是時代精神和民俗風情。這是文學創作的歷史經驗,也是當代廣東文壇代表作一一歐陽山《三家巷》、陳殘云《香飄四季》等作品的成功經驗,應當承傳創新,發揚光大。
廣東文壇先后樹起了“粵派批評”和“文學粵軍”的大旗,涌現了一大批新生作家群和評論家群,出版了許多鴻篇巨制、優秀作品。尤其在文學服務方面,廣東省作協對文學創作和評論的組織與建設工作的成績尤其顯著,特別是創辦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刊物,組織編寫了《廣東文學通史》的大型文學史著,廣東文學館也將投入使用,這些都是具有劃時代里程碑意義的文化工程。
楊克(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
七十載歲月漸次打開,廣東的一代代作家,在濃厚的墨香中,深耕南粵這片文化沃土,用文字詮釋歷史,用文字定義未來,一篇篇五彩紛呈的作品構成了百花齊放的春天的原野。
仰望文學星空,看那繁星點點,每一顆弱小或明亮的星都各自散發著不容忽視的光華。這些星辰,照亮了南粵文化的天空。
在過去的70年里,我們一起攜手,穿越了狂風暴雨,迎來了暖陽和彩虹。那些充滿波瀾壯闊的歲月,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記憶之中。無數的人們,無數的遠方,都在廣東作家們的筆下展開了一幅幅生動的畫卷。愿廣東的作家們繼續揮灑自如,賡續傳承,持續用文字為世界鑄魂,肩負記錄歷史、塑造精神、引領思想的重任,用光和熱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讓不息的精神火花將燃燒千年。
龐貝(廣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廣東人的傳統性格有低調務實的底色,我們既有的文學力作也多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文學的生命在于創新,內容和形式都要有創新。廣東是近代以來社會變革風潮的引領者,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先行者,以此檢視我們的文學創作,尤其是在當今這樣一個全球化的信息時代,我們就應尋回和重建某種能力,我們的創作應更具現代性,這應是世界文學大視野中的現代性。
我們固然不再簡單地理解“文學走向世界”這個說法,因為中國已然是世界的一部分,然而就文學的審美標準而言,我們仍要特別重視世界文學大視野中的最新成就。我們的文學要有高質量發展,就應以這個大視野中的高峰之作為標高。發掘傳統歷史文化資源,亦應有現代意識的觀照。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的廣東文學必將產生真正的高峰之作。( 孫磊 邱海軍)
作家代表現場發言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第二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劉斯奮:
深挖廣東文學的“富礦”
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能夠出席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座談會。
70周年是一個不算太短的歲月。我今年80歲了,這幾十年來我能感受到廣東作家協會對廣東文藝工作的貢獻和對我個人有諸多的關懷與鼓勵。
《白門柳》第一部寫于20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我還是一個普通干部,不是什么作家,在偶然機會下開始創作,同時得到老作家陳殘云同志、歐陽山同志等人的鼓勵。當時恰逢第二屆廣東魯迅文藝獎評獎,評委們對我這個作品加以肯定,并獲了獎。老一輩作家對后輩作家的關懷從來都是很重要的一種鼓勵,因此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
如今進入新時代,我認為廣東文學有兩大特點:
第一,廣東是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地區,這幾十年來發揮了廣東人敢為人先、敢于喝“頭啖湯”的精神,在改革方面闖出了一條路子。這條路子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學創作題材,這是一個富礦,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和前景。
第二,廣東是全國人口大省。這幾十年來很多全國各地的人才涌向廣東,參加廣東的建設,包括文化建設和文藝創作,這些人才是非常珍貴的“富礦”。這次我們報上去參評茅盾文學獎的三部作品,其作者都不是廣東本土人,都是新廣東人。新廣東人的才能同樣是廣東文學的“富礦”。把這些“富礦”挖掘出來,我覺得未來的廣東文學創作大有希望。
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陳繼明:
底氣和勇氣
我是45歲那一年,從寧夏調到廣東的。
如果在5年前說這句話,我應該會說,45歲那一年,我從寧夏調到珠海。那時候,我還沒有勇氣說,我調到了廣東。在我心目中,廣東是一個經濟和文化大省,一個作家,要說自己是廣東作家,還真是需要一些勇氣和底氣的。
這個底氣,就是作品。尤其是新作品。
最近這幾年,來廣東已經十幾年的我,連續寫了幾部長篇小說。2018年,《七步鎮》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并榮獲華語文學獎年度小說家獎、十月文學獎,有文學評論家看過《七步鎮》后曾說:“陳繼明是廣東最好的長篇小說作家之一。”
那之后我才有勇氣說,我是廣東作家。
2021年,《平安批》出版,并獲得了中國好書獎、《人民文學》長篇小說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芙蓉文學獎等重要獎項,入選多個文學排行榜。
現在,我就更有勇氣說:“我是一個廣東作家。”
我是幸運且幸福的,在我打算重振旗鼓,棄舊圖新,好好再下功夫寫寫小說的時候,我遇上了廣東省作家協會歷史上最生機勃勃的幾年。
《七步鎮》之后,我成為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緊接著,廣東省委宣傳部和廣東省作家協會,共同組織了“改革開放再出發”作家深扎創作活動。我有幸被選中了。他們把僑批這個重要題材交給我,派我到汕頭市委宣傳部掛職。我開始寫作時,的確抱著一個樸素的愿望:不能辜負省委宣傳部和省作協的信任和期望。
今年我剛剛完成了關于敦煌的長篇小說,三十多萬字,目前正在加緊修改中,該書入選中國作家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十月》雜志發表,我愿意以這部最新的作品,祝賀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
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已有70周年,據我所知,廣東省作家協會一直用最大投入、最高熱情、最新創意,凝聚全省的創作力量,激發廣東作家的實力和潛能,引領廣東作家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尤其在近幾年,我是參與者和見證者,所以我要向廣東省作家協會七十年來的不凡成就致以深深的敬佩和感謝。我們這些年紀不輕但仍然健壯的中年作家應該重新煥發創作熱情,積極寫作,爭取給偉大時代留下偉大作品,向人民、向歷史交上優秀的文學答卷。
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魏微: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時代的光影
今年是廣東省作協成立七十周年,我很榮幸作為作家代表上臺發言,分享關于文學創作的一些心得體會。俗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可是廣東文學卻正年輕,煥發著勃勃生機。七十年來,廣東省作協始終堅持為“為人民書寫,為時代立傳”的宗旨方針,引領一代代作家記錄時代風云,謳歌像草木一樣平凡且堅韌的個體生命,探討人與時代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
文學是人學。作為作家,我們深刻地意識到,人,或者說人民向來是寫作的題中義,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人民中的一員,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為人民而寫,其實也是為自己寫。寫作不僅是表達個人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是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體驗和反思。人,從來不是獨立的存在,從誕生那一刻起,他就與人群發生關系,進而與時代、社會發生關系,人的一生,其實是在處理這些關系:人際關系、時代關系……文學要表現的正是這個。因此,從人民中汲取靈感和力量,用優秀的文學作品反映時代,映照人生,一代代的廣東作家就這樣走過了七十年,廣東文學也因此獲得新生。
守正創新是廣東省作協一直以來的文學創作理念。七十年來,一代代的廣東作家在守正的前提下,勇于創新,不斷拓展文學的邊界,探索新的創作領域和風格,為讀者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化的文學體驗。5月19日坤明書記來省作協調研,再次鼓勵作家守正創新、推陳出新,強調文學是一切文藝創作的基礎,鼓勵作家用心用情寫出精品力作,使我們備受鼓舞。確實,廣東是一片熱土,嶺南文化以豐富性、包容性見長,尤其是近四十年來,這里是“改開”的前沿陣地,幾同成了“改開”的代名詞,社會生活的廣闊深邃為文學創作他們提供了別樣風景,舞臺闊大,帷幕正在拉開。
在發言的最后,我想引用我的小說《煙霞里》的一段話,來說明人與文學與時代的關系: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時代的光影,陽光落在人身上,無論英雄、偉人、平凡人,臉膛一樣亮堂,影子差不多短長。人生怎樣映照社會、時代?本篇的回答是,互為映照。陽光普照大地,可是人的眼里也會落進來星空,那遠在天邊的,只要你念及,都有可能是你的,會跟你發生關系,哪怕是隱秘的關系。那邊蝴蝶拍翅膀,這邊會刮起龍卷風。世間萬物均為一體,均有關聯。
祝福省作協七十華誕!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葛亮:
珍視傳統,飲流懷源
我們中國是重視本原與來處的國家。“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古人說:“文者,貫道之器也。”豐厚的文化傳統既是中華民族的強大底蘊,更是每個中國人文化身份自立于世界的憑藉。
近年來我的小說寫作,自《朱雀》《北鳶》以降,一直致力于嘗試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表達形式。無論是書寫近現代歷史的綿延流轉,還是聚焦于工匠精神在當下的的薪火相承。創作的過程,也是我不斷地深入與親近中華文化之根的過程。中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國,每一項我所接觸到的“非遺”類型,陶器、古籍修復、乃至近期所關注的廣彩,都是我國經自千百年的累積,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時間銘刻。其中的溫度與深切的共情感,更超過了單純的案頭工作所能帶來的心理震動。以此為題材進行小說創作,也成為了一種新的途徑,讓我可以不斷去接近傳統文化砥實厚重的本源所在。以上種種,也構成了我希望為生活二十年的嶺南去書寫一部作品的驅動力,并歷時數年完成了長篇小說《燕食記》。
寫作之余,我也在思考文學創作于當下的意義。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做到“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燕食記》中的敘事場景,發生在粵港。粵港浩漫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所體現出的現代性與城市性,與傳統文化之間構成了美好的對位。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文學創作者,講好粵港故事、嶺南故事,也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體現。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既是每個文藝工作者心中堅守的創作導向,也是我們肩上的沉甸甸的責任。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立文之道,惟字與義。”我愿以綿薄筆力,將嶺南傳統文化作為基點,勾勒豐瞻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圖景。以文為履,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