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黨的光輝照耀作協組織的“廣東實踐”
更新時間:2023-10-24 作者:張培忠來源:廣東文壇
2023年5月23日是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周年。
1953年5月23日,廣東省作家協會的前身——廣州作家協會(含廣東、廣西、廣州部隊、香港、澳門)正式成立,推選歐陽山為主席。11年前的同一天——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藝座談會舉行第三次會議,毛澤東同志作“結論”講話。1944年7月,毛澤東同志還專門給歐陽山、丁玲寫信:“快要天亮了,你們的文章引得我在洗澡后睡覺前一口氣讀完,我替中國人民慶祝,替你們兩位的新寫作作風慶祝!”延安文藝座談會后,懷著“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滿腔赤忱,延安的文藝工作者讓秧歌、小說都成為“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歐陽山在內的廣大作家文風為之煥然一新。這是流傳在廣東文學界乃至全國文學界的文學佳話和難忘記憶。可以說,廣東省作家協會自誕生之日起,就自覺賡續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紅色血脈,自覺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在不同階段書寫華彩篇章。
廣東省作家協會的誕生,是黨的陽光雨露哺育南粵文學事業的結果。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文藝大眾化運動,從蘇區紅色文藝到延安革命文藝,從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到中國作家協會的成立,我們黨歷來注重把文學工作者組織起來,不斷提升文學領域的組織化程度和水平。在探索建立文學組織的非凡歷程中,銘記著南粵一大批文學革命者、先驅者的鮮血和智慧、斗爭和奮斗。20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時,50余位會員中粵籍作家占8位,陸續加入各地左聯的成員約440人,其中粵籍作家就有60多人,馮乃超更是左聯綱領的起草人之一。歐陽山則組織、創辦“廣州文藝社”,主編《廣州文藝》周刊,積極開展革命文學的創作,后以“廣州文藝社”為核心,擴大組織為“廣州普羅作家同盟”。1933年3月,經“中國左聯”同意,“廣州普羅作家同盟”改稱“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廣州分盟”,歐陽山為負責人。1933年8月,歐陽山和草明正式加入了以魯迅為旗手的“中國左聯”,“廣州左聯”的其他同志轉入地下,繼續從事革命文學活動。1950年1月,在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和葉劍英同志的指示下,組成以歐陽山為主任的華南文聯籌委會,歐陽山和周鋼鳴、陳殘云等近10名文藝家隨即進駐廣州文德路紅樓。1950年9月,華南文聯成立,歐陽山當選文聯主席,紅樓正式成為華南文聯的所在地,1953年5月23日后這里成為廣東省作家協會辦公和作家創作的場所,歐陽山稱紅樓為“廣東文學的根據地”。
自此以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作協工作和文學工作,部署實施文藝政策,建立健全作協組織機構,在繁榮創作、壯大事業、改革體制、優化環境上不斷探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7月12日,在習仲勛同志的關心支持下,成立廣東文學院,配備35個編制,并選調了作家,成為全國首個文學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擘畫宏偉藍圖,激發起千萬文學工作者共筑中國夢的豪情壯志。省委、省政府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為文學工作營造良好環境,統籌謀劃廣東文學館建設。時任省委書記的李希同志等省領導多次對作協工作作出批示,鼓勵省作協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廣東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省委書記黃坤明同志來廣東履新不到半個月就指示省作協要打造“新版《人世間》”,濃墨重彩書寫廣東創業故事。今年5月19日,黃坤明同志親臨省作協調研,代表省委、省政府對省作協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并會見老中青三代作家代表,勉勵作家守正創新、推陳出新,努力創作更多具有中國氣派、時代特征、廣東特點的扛鼎之作。歷史昭示我們,文學界人民團體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作協組織、文學組織開展文學界群眾工作,組織動員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為民族的獨立、解放與復興而努力奮斗,是我們黨領導文學工作的創舉和優勢。這些經驗彌足珍貴,值得珍惜堅持。
廣東省作家協會的成立,標志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作家協會指導下,全省作家自愿結合組成專業性人民團體,堅定不移守正道、行大道,積極拓展作協組織的“廣東實踐”。一是堅定一條道路。全省文學界始終堅定走“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以理想信念的堅定和忠誠干凈擔當的要求保障方向的正確、措施的得力、事業的發展。二是突出兩項任務。其一,團結服務作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履行團結引導、聯絡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的職責,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分主題、按板塊開展實踐活動,結合重要節點、按照創作題材策劃,支持作家下基層、接地氣,有計劃地到企事業單位、區縣、鎮街、鄉村、社區增加創作積累、豐富素材。其二,組織精品創作。始終把握作協工作和文學工作的規律,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推出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從思想解放的“傷痕文學”到闖關破局的“改革文學”,從香飄文壇的“嶺南散文”到意韻獨具的“粵味小說”,從時代見證的“打工文學”“都市文學”到厚積薄發的“廣東詩歌”,從“抗疫故事”“小康故事”到“灣區故事”“改革開放再出發”,廣東文學在觀念嬗變、作品創作、體裁題材、風格流派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貢獻。三是打造三支隊伍。圍繞建設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服務三支隊伍,培育有特色、有實力的作家群體和文學評論隊伍,建設有擔當、有作為的文學服務隊伍,鍥而不舍打造“文學粵軍”。文學創作方面,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兒童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文學評論等文學門類蓬勃發展。文學研究方面,積極組織文學評論家跟蹤研究評析當代作家作品及文學思潮和現象,旗幟鮮明地回應當代文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作家作品研討會,聘定簽約文學評論家,辦好文學評論陣地,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編纂《廣東文學通史》《廣東文學藍皮書》《廣東省作家協會志(1953-2023)》,打造骨干文學評論隊伍,提升“粵派批評”影響力。文學服務方面,努力打造一支黨性堅定的干部隊伍和德藝雙馨的文學人才隊伍,著力加強機關干部隊伍建設,抓理論武裝、抓崗位練兵、抓業務提升、抓黨性錘煉、抓紀律約束,不斷提高作協機關服務作家、服務基層的能力。四是推動四項改革。包括改革廣東文學院,推進文學創作專業職稱制度改革,推動解決基層文學機構“三無”(無編制、無經費、無辦公場地)、“四不”(重視不夠、體制不順、基礎不牢、能力不強)問題,促進體制機制創新。五是促進全面繁榮。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高位謀劃、頂層設計,堅持“高原”與“高峰”相統籌,堅持建設標志性文化工程與提升文化軟實力相結合,加快推進包括廣東文學館在內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建設和文德路紅樓廣東左聯作家陳列室建設,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學優勢,促進廣東文學事業充滿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從新時期最早恢復作協組織到最早建立文學院,從最早改革文學創作機制到最早成立網絡文學院,在文學體裁、文學流派、文學機制改革上都作出了積極貢獻。廣東文學的繁榮壯大,豐富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皇皇寶庫。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回首崢嶸歲月,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70年取得輝煌成績,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是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10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文藝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文藝到社會主義文藝再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歷史性飛躍。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作協組織要團結引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以理想信念的堅定和忠誠干凈擔當的要求保障方向的正確、措施的得力、事業的進步。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做好作協工作和文學工作的根本立場。必須把“人民”兩個字寫在文學的旗幟上,寫進廣東文學的歷史,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推出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檢驗。三,堅持“做人的工作”,是作協組織的核心任務。必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打破體制壁壘,珍惜人才存量,拓展拔尖人才、領軍人才增量,做到發現人才、重視人才、使用人才、關愛人才。這些經驗彌足珍貴,值得珍惜堅持。四,堅持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是增強文學事業發展活力的重要法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創新精神,把握時代的變化和形勢的發展,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創新文學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推出文學創新成果,提升工作績效。這些經驗彌足珍貴,值得珍惜堅持。
作協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繁榮文學事業、組織文學工作的重要力量。廣東省作家協會成立之初僅有會員34人,在成立70周年之際,文學隊伍成規模、具特色、有影響,全省共有中國作協會員686人,省作協會員4334人,各地級以上市作協、省作協各分會會員11987人,廣東網絡作家協會會員607人,省小作家協會會員4107人。70年來,涌現出歐陽山、秦牧、陳殘云、蕭殷、吳有恒、杜埃、黃秋耘、黃谷柳、陳國凱、劉斯奮、梁信、金敬邁、張永枚、黃慶云、岑桑、章以武、呂雷等文學名家和一大批優秀作家,創作推出了一大批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構筑起南粵大地的精神高地和心靈綠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文學在題材主題的拓展、思想內涵的提升、藝術手段的運用均不斷取得新突破,一大批精品力作成為展現廣東改革開放發展程度的“文化名片”,為形成南粵印象、塑造廣東形象提供了藝術文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文聯、作協系統的組織優勢,創新工作體系,做好對新的文藝組織和新的文藝群體的教育引導工作”“要誠心誠意同文藝工作者交朋友,辦實事、解難事、真辦事,讓他們感受到‘文藝工作者之家’的溫暖”。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廣東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強調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賦予廣東新的使命任務。廣東省作協要立足新時代新起點,把握新使命新任務,團結引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加“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用全球的視野重新認識和深刻把握我們腳下這一片熟悉的熱土,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用文學的方式準確書寫和生動呈現粵港澳大灣區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進一步促進創作、打造精品;要用系統的觀念全面梳理和嶄新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進一步抓好數字賦能文學,提升價值;要用創新的思維繼續拓展和不斷強化作協的組織優勢和工作職能,進一步服務發展、服務作家;以擔當作為的主動精神不斷開拓廣東文學新局面。
“采九州之精華,納四海之新風”。新時代的萬千氣象描摹恢宏畫卷,新征程的非凡實踐譜寫偉大史詩。廣東省文學界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心懷“國之大者”,錨定發展定位,主動認領、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新使命新任務,踔厲奮進、勇毅前行,努力續寫更多“新版《人世間》”,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更多新的貢獻!
(來源:《文藝報》;張培忠,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