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茍文彬 | 盛慧《粵菜記》:嶺南的幸福滋味
更新時間:2023-11-07 作者:茍文彬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作家大多熱愛美食,盛慧也不例外。盛慧創作的《粵菜記》是一部長篇報告文學,既有對嶺南美食與百越民間文化的挖掘,也為家喻戶曉的嶺南味道進行了新的文學敘事表達。在逾300道美食中,既展現粵菜師傅在制作美食過程中的匠心情懷,又將嶺南飲食文化的幸福滋味進行獨到詮釋。
盛慧不僅文學創作經驗豐富,而且吃飯時一雙筷子也使得爐火純青。嶺南百姓用餐前,桌面會擺上一兩碟餐前小吃,比如花生米,大多數人是用筷子一粒一粒地夾了往嘴里送,盛慧則是一筷并排夾三四顆,放進嘴里慢慢嚼。這種夾花生的方式,就跟盛慧寫《粵菜記》一樣,以作者深入各大酒樓食肆農莊后廚實地探訪為基礎,經歷長時間的觀察與品味,再回到書房細嚼慢咽,最終吊起讀者欲大快朵頤的胃,留住讀者跟著作者足跡尋味嶺南的心。
毋庸置疑,盛慧是一個作家,但我覺得他首先是一個精致的生活家。在《粵菜記》中,作者特別留意師傅們制作每一道菜時獨一無二的細節,這樣的細節,不但真實,而且特別有力量。透過《粵菜記》,我們看到師傅要把食材變成美食,都必須從烹飪到調料,從火候到時間,從刀功到擺盤,從色香到味道,認真完成每一個細節,才出品一道精美的菜肴。由此可見,我們每品一道菜,都是由師傅無數的小小細節凝聚而成的,而這些細節,就是《粵菜記》字里行間自由散發的味道,深深刺激著讀者的味蕾。如果說粵菜師傅呈現給我們的是一道道匠心獨具的菜肴,那么作者則是一位魔術師,認真揣摩師傅們從“意思”到“味道”的全過程,用文字演繹師傅們的手藝,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反復地琢磨,反復地推敲,找到最準確、最新穎、最有活力的表達,神奇地將這些菜肴的形神和味道轉化成文學作品的饕餮大餐。
《粵菜記》與其說展現的是師傅們的匠心和經典美食,不如說是在挖掘粵菜流傳至今的靈魂。再精美的粵菜,都有保質期,但靈魂是沒有保質期的。《粵菜記》的靈魂就在于作者提煉的生活素材,真切地表達了師傅們對美食的傳承與創新,以及百姓對美食味蕾的記憶與情懷,這就像血液里存在的基因一樣,有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生命密碼。唯有作者將自己滲透進所描寫的場景里,并將自己的情感貫穿于作品構思孕育的全過程,才能觸及讀者靈魂的顫動,情感的撫慰,進而汲取追求美好生活前行的力量。
《粵菜記》與盛慧的其他作品不一樣,在于作者發自肺腑對粵菜師傅和嶺南味道滿懷敬意的真情回饋,反映了作者對嶺南美食的真摯、強烈的感情,這是《粵菜記》這部文學作品誕生的強大內生動因。盛慧的《粵菜記》跟其他作家與嶺南美食相關的作品不一樣,地域性及粵味是最有生命力的語言感。今天嶺南美食產業的興盛與技工文化,形成粵地盛宴與廚師匠心的命運穿插,既是粵菜師傅個性化標簽與命運之輪的映照,實際上也為獨門絕活傳承的技工敘事和命運書寫探索出一條新路子,這便是穿透廚藝與菜品本身,探索美食文化背后故事的幸福滋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