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舌尖上的歷史
更新時間:2024-01-15 作者:梁寶星來源:廣東文壇
《粵記》:廣東之文始尉佗。
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幾經戰爭,改朝換代,好些城市都曾作為都城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印跡,比如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作為南方城市,廣州給人的印象就是港口城市,面朝大海,包容開放,潮流前線。但廣州也曾作為都城存在,甚至是三朝古都,三個王朝分別是南越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以及南明。南漢存在了55年,而南明只有40天的政權,兩個短暫的政權沒能讓廣州作為政治中心被銘記,但在廣州的歷史中,作為南越國首都的記憶似乎刻在了細胞中,影響了廣州兩千年的歷史發展。
建立南越國的人是趙佗,“廣東之文始蔚佗”意思便是趙佗把文明帶到了嶺南地區。先秦時期,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稱為“越”,有百越、諸越、南越等。越王勾踐讓南方的實力達到空前的強大,可并沒有改變世人對南方野蠻部落的看法。南越多數部落和中原的風俗不同,人們喜歡把頭發剪得很短,喜歡在身上刺上各種顏色和花紋。史籍所記載的“斷發文身”便是對南越人的最初印象,也是對野蠻人的描繪。
公元前219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不到兩年,秦始皇派屠睢率兵南征。嶺南地區常年暖和潮濕的一個原因是南嶺的存在,層巒疊嶂擋住了從北方吹來的寒風,也擋住了夏天往北方去的暖流,南嶺是一堵天然屏障,把嶺南地區圍在其中。充裕的熱量和降水造就了千溝萬壑的地理以及茂密蔥郁的叢林,秦軍在破碎的地表以及讓人窒息的密林中迷失,幾經挫折,屠睢死在軍中。
因此,南嶺不但擋住了南下的冷空氣,還擋住了南下的秦軍。毒蛇猛獸出沒的叢林是尚未開發的荒野,五十萬大軍被困在繁密的叢林中,即便走出密林,他們又不得不去面對縱橫交錯的河流,面對疾病和各個部落的襲擊。
五年后,靈渠修成,秦始皇任命任囂與趙佗繼續進軍南越,終于成功統一嶺南,設置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 只是又一個五年后,秦始皇逝世,秦二世繼位,秦朝爆發大起義,分崩離析。任囂跟趙佗說: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之利建國。任囂病死后,南海郡尉趙佗封關絕道,兼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即如今廣州。
趙佗活到了一百多歲,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葬于番禺。
歷史上,關于趙佗之墓所在地充滿了傳奇性。據說趙佗晚年安排死后之事,為了防止死后墳墓遭到偷盜挖掘,他派重臣在都城外的崇山峻嶺中開鑿疑冢幾十座。趙佗之孫趙眜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為他舉辦一場充滿隱秘而聲勢浩大的國葬,派人駐守四周的山嶺,不給人進山,然后由完全相同的四支送葬隊伍護送著一模一樣的四方靈柩從都城的四個門同時出發,到達不同的安葬地點。
至今沒有人知道趙佗的墳墓到底在何處。1983年,工程施工隊在越秀象山挖掘施工的時候挖出了一個漆黑的洞口,考古專家到場后指導挖掘工作,發現那是一個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墳墓。墓主并非趙佗,而是趙佗之孫,第二代君王趙眜之墓。
南越國90多年的建國歷史中,趙佗是最重要的一位君主,他不但建立了南越國,還統治了60多年。漢武帝劉徹征服南越,嶺南地區從此納入中華的版圖。南越國在嶺南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促進了嶺南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與發展,加速了民族大融合。
1983年發現的震驚世界的南越王墓在一定程度上向世人揭示了兩千多年前南越國的發展狀況。面對那些精致的隨葬物,世人終于可以勾畫兩千年前的廣州城該是如何一番景象,關于南越國的構想不再虛無縹緲,而是變得有據可依。塵封的歷史重新被發現,象山是一座低矮的山丘,跟廣州絕大多數的山丘一樣,第二代南越王趙眜選擇在此建立自己的陵墓。而關于趙佗的墳墓,有人推測在象山趙眜墳墓附近,或在越秀山,或更遠處的白云山。如今的山林被保護起來了,趙佗的墳墓只會更長時間地被埋在地下。趙佗的墳墓想必是宏偉壯觀的,他在自己生前幾十年就開始謀劃墳墓的建設。在位十幾年的趙眜的墳墓被挖掘出來的時候,其規模和隨葬品數量之多、工藝之精美已經讓世人感慨。
趙眜墓是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的漢代彩繪石室墓。在墓中發現了絲縷玉衣、“文帝行璽”金印、錯金錯文銅虎節、螭虎鈕“帝印”、龜鈕“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趙眜”玉印等,這些珍貴的物品都被收藏在南越王博物院內。趙眜的墳墓也得以按最初的模樣被保護起來,成為南越國遺留下來的歷史見證物。
在南越王博物院內,除了絲縷玉衣和各種金印,還發現了許多生活用品,其中就有一個燒烤爐,可想而知,兩千多年前南越國居民對燒烤的喜愛,據說,專家還在墓地里發現了乳豬的骨頭 ,廣府人會立即想到烤乳豬這道廣府名菜,趙眜下葬當天,烤乳豬無疑是一道最主要的祭品陳列其中。趙佗征服嶺南的時候帶來了中原文化食官、伙夫將中原的技藝和炊具帶到南方,與嶺南地區的食材和飲食方式糅合,形成了新的飲食習慣,也是粵菜的最初形態。
在已發現的南越國的墓葬中,還出土了鐘、磬、勾鑃、鐃、銅鼓、琴、瑟、笛等樂器,還有關于南越舞蹈的圖繪。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些舞蹈主要分為越式舞和楚式舞,越式舞種類繁多,有翔鷺舞、羽舞、武舞、蘆竹舞等,楚式舞只有一種,即長袖舞。
佳肴、音樂、舞蹈和美酒,再加上風俗禮儀,南越國的筵宴便誕生了。兩千年前的筵宴,以祭鬼神、慶豐收為主,一方面表現對神靈的敬畏和信仰,一方面表達對豐收的喜悅,另外還有慶祝征戰勝利、家族禮儀的。那個時候已經擺脫了世人對野蠻民族圍繞篝火跳舞的習性,筵宴已經是高堂上的文雅禮儀,有檔次規模,也有繁縟的禮節形式。
后人以南越王菜為基礎,追溯廣州飲食之源,根據考古發現研究出來的筵宴,在禮儀、餐具、服飾、音樂、舞蹈、習俗、故事、菜式上復制南越時期的大戶人家的筵宴場景,創造出了南越王宴。作為廣東十大名宴之一的南越王宴,共有九道菜,引用出自史料記載的九個典故來做菜名,根據史料對南越人習性的記載、考古中發現的烹飪方法制作而成,具有地方歷史文化特色,又講究精致、味美,那便是舌尖上的歷史。
第一道菜:雄關新道——廚丞越法烤小豚,也就是烤乳豬,依據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青銅烤爐復刻而成。青銅烤爐上懸掛著鐵鏈、鐵簽、長鐵叉,那是廚具,而墓中的乳豬骨、雞骨、鳥骨則是埋葬時候的祭品。那時候專事王宮烹飪的官為廚丞,雄關新道則是秦始皇統一嶺南后修筑的通往嶺南的道路。
第二道菜:始皇尋珍——南嶺土風鱘魚膾,也就是魚生,根據秦始皇派人南下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典故復刻而成。據說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一直找到嶺南地區,發現南越人生吃河海鮮而保持旺盛精力以及長壽,便發明了如今的魚生和刺身。
第三道菜:靈渠船曲——靈渠水浸煮河鮮,利用靈渠的典故復刻了這道菜。秦始皇開鑿靈渠原本是為了解決對嶺南作戰時的運輸補給,吸取屠錐死在嶺南的教訓,更快進軍嶺南的中心,避免在南嶺的密林中消耗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靈渠溝通了長江與珠江,靈渠鑿通后,秦始皇很快便統一嶺南。
第四道菜:番都稱王——南海陶甕煮蛇羹,也就是蛇羹煲,以“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這句關于南越人的描寫史料復刻而成。趙佗在嶺南稱王,知道回不去中原故鄉,入鄉隨俗,也跟著南越人的飲食習慣做出改變。隨他南下的軍隊在外出巡邏或者執行任務時也常常把在路上遇見的鳥獸蛇蟲殺了吃。
第五道菜:三郡升平——銅鼎古醬爆八珍,其中的八珍是豆醬、溴帶、冬菇、冬筍、雞亦球、果子貍、黃猄、鱷魚,材料都是南方的特產,中原人用北方的烹飪方式來處理南方的食材,制作了這道菜。三郡升平當然指的是平定嶺南后的象郡、桂林郡、南海郡。
第六道菜:漢使稱奇——桂林碳泥炮鳥雀,用面粉包裹秘制鵪鶉,是通過考古中南越王墓出土的炭烤禾花雀復刻而成。秦滅亡后,趙佗依舊統治著南越,漢高祖劉邦、文帝劉恒對趙陀均采取懷柔政策,先后兩次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勸說趙佗稱臣于漢。趙陀以鳥雀接待陸賈,南越雜食之風令陸賈稱奇,便有了漢使稱奇的典故。
第七道菜:越王思漢——思鄉餃變烙豆釀,這道菜其實是客家菜東江釀豆腐。趙佗是中原人,在南越稱王后未曾返回故里,時常思鄉。趙佗喜歡吃餃子,但那時候南方很少有麥面,于是廚丞便將豆腐釀以肉餡,當作餃子給趙佗緩解思鄉之情。
第八道菜:趙佗百歲——象郡鱉群炙海蠔。秦始皇沒有想到,他追求長壽沒有成功,反而是他曾經的臣下趙陀在南越活了101歲。所以前面提及秦始皇模仿南越人的吃法企圖達到長壽的做法也許可信,南越食品精于飲食養生之道,食與藥是有一定關系的。食物跟身體狀況相貼合,減輕對藥的依賴,通過清食、淡食調理解除病痛。
第九道菜:南北歸一——海陸貢品調御膳,用海參、猴頭菇、栗子、花膠燉湯。漢武帝以平亂之名,派遣10萬大軍進攻南越國,僅一年時間便攻陷了番禺。漢武帝平定南越后,撤關除哨,建立起南北一統的漢皇朝,南越國的歷史也就到此為止。
南越人喜愛吃飛禽走獸,蛇、鳥、海產等原本被視為野蠻人的食物經過精心烹飪成為一道道美味佳肴。根據史料和考古發現,南越時候已經會使用燴、烙、炮、炙等做法。
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在自然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從吃生肉到烹制,就是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