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孫麗生 | 桑浦山下金三角
更新時間:2024-06-20 作者:孫麗生來源:廣東作家網
巍峨壯麗的桑浦山,從揭陽炮臺鎮向東浩浩蕩蕩連綿數十里,駐脈于汕頭鮀浦(今金平區鮀江街道),展現出一方引人入勝的天地。我曾在這里所屬區工作了五個年頭,對這一帶有所了解,知道這方天地蘊含著許多精彩趣事。
桑浦山直抵的村莊叫蓬州,也有人叫所內(曾誤傳為疏內、梭內)。所,過去是海防軍事機構,如饒平縣所城、深圳市大鵬所城。其上有衛,比如陸豐碣石衛、天津衛。再往上有鎮,如南澳鎮。汕頭港口至牛田洋一帶有許多炮臺,都屬于這個所管轄。
所內住的是軍人后裔,軍人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百姓薈萃,因而鮀浦一帶有很多姓。蓬州一村就有50多姓,現有2萬來人,百分之六七十姓翁,也數翁姓最出名,因為明朝出了兵部尚書翁萬達。
翁萬達是響當當的潮汕名賢,從出生到老去都有傳奇故事。據載,翁萬達(1498—1552)明朝潮州府揭陽縣(今汕頭市金平區)人,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進士,此后20多年歷任梧州知府,陜西布政使、巡撫,宣大總督,兵部尚書等職,乃當時潮汕人翹楚。
說到翁萬達必然要引出“孫門三女貴”的出典:蓬州向北今潮安區的西林村,全部姓孫,與揭陽市漁湖京岡孫,同姓同宗,是京岡始祖(榕城創城鼻祖)孫乙和大兒子三兒子到福建漳州定居后其后人回遷來的,輩分排序與京岡一模一樣。明朝村里有一員外孫有典,生了三個女兒,個個嫁得好郎君。長女嫁給陳乙松,歷任同知、工部侍郎等職,次女嫁給翁萬達,三女嫁給狀元林大欽,世稱“孫門三女貴”。雖與民國“宋門三女貴”有些差距,但也名噪一時,傳頌百世。
林大欽(1511—1545,字敬夫,號東莆)家鄉今潮安區金石鎮仙都村,距翁萬達家鄉蓬州村直線距離約六七公里。據說,林大欽與孫家三小姐的婚姻是翁萬達做的媒。一次,翁萬達去給岳父孫員外祝壽,席間見到在岳父家做私塾先生的林大欽,覺得此人才學出眾、相貌堂堂,他日必定出人頭地揚名天下,就勸說岳父將三姨許配給林大欽。林大欽果然不負所望,于明朝嘉靖十一年壬辰科(1532)得中狀元,授翰林院編修。不滿21周歲就登第狀元,少年得志,成為潮汕地區有史以來唯一的文狀元(潮汕地區還出過兩個武狀元,林德庸和黃仁勇,都是揭陽人,揭陽是武術之鄉,歷來興練“南枝拳”),廣東九個狀元之一。廣東另八個狀元一個在封開,一個在吳川,六個在南番順。可惜林大欽34歲就英年早逝,他殿試的《廷試策》存世,還有一些詩對和許多故事為人傳頌。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這副至今仍廣受喜愛的春聯,就出自他的手筆。“眼睛子,鼻孔子,睛子反為孔子上(睛子與曾子諧音);眉先生,須后生,先生不如后生長。”“銀湖院后虎耳草,金石宮前龍眼花。”這類趣對也有不少。
對翁萬達家鄉和林大欽家鄉進一步拓展認識,還是我去了溝南村之后。2014年,我到汕頭市出差,遇到時任金平區委常委黃奕暄,因原來是同事,說話比較隨意,就談及溝南村。我印象中,溝南村在澄海。黃常委告訴我,溝南村原屬澄海沒有錯,但是在汕頭市郊,早就劃入汕頭市區,現屬金平區月浦街道。我跟街道書記鄭江榮(也曾經是同事)通了電話,等下我就陪你去走走。因為溝南村出了許多人物,名聲在外,我對溝南村神往已久,就欣然和他同往。
溝南村在潮汕路之西接近潮安區庵埠鎮,鄭江榮書記和時任溝南居委會主任許映斌接待了我們,陪我們參觀了村里的祠堂等建筑,看了村史陳列室,一邊給我們介紹一些重要人物和故事,還給了一些文字資料。
綜合來說,溝南是宋朝潮州許駙馬(在潮州留有駙馬府)的后人于明朝年間創建的,人才輩出,令人嘖嘆。至今村里只有2000來人,僅明清兩朝就出了20多名進士、舉人,出過巡撫、總督等許多大官。民國軍閥許崇智,曾任廣東省主席、廣東建國軍總司令;許崇年,孫中山的貼身護衛;許崇清,曾任民進中央常委、第二至第六屆民進廣州市委會主委、廣東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中山大學校長,三人是堂兄弟,祖籍在溝南。溝南還出過兩個名人女婿,許廣平嫁給魯迅,村口照壁上大大的“溝南許地”是魯迅書法的集字;許慧君嫁給大學同學朱光亞——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
在溝南時,無意間我猛然發現:溝南到蓬州差不多六七公里,到仙都也差不多六七公里,仙都到蓬州也差不多是六七公里,三個村在桑浦山腳下組成了一個三角形。三個村都是在明朝涌現人才,這是自唐朝韓愈入潮開化民智之后,汾水關至閩浙、中原通道暢通,各種人員及文化源源進入,潮汕文化長足發展,潮汕地區人才猶如桑浦山峰巒競相凸起,達到鼎盛時期,契合了大局的趨勢。除了翁萬達、林大欽之外,當時還有與他倆合稱“潮汕三杰”的陳北科。陳北科原名陳洸(1478—1534),潮陽貴嶼人,明正德六年辛未(1511)進士,初授戶科給事中,后任大理寺少卿、黃門侍郎等職,潮汕世稱陳國舅。其堂兄陳江(也叫陳南科)晚他三年于明正德甲戌(1514)年考中進士,后兄弟同任黃門侍郎,有“一門雙進士,兄弟同黃門”之譽。黃門是皇帝近侍,從二品。另有蕭端蒙、黃奇遇、郭之奇等等,當時曾號稱“御街呾白話”——即說潮汕話,足見潮汕人在京為官確實不少,官職也不小,令潮汕人引以為自豪!
溝南村不愧是名門之后,有皇家血統,出人才的時間更長,一直延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許慧君與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結為秦晉之好。朱光亞曾隨許慧君到溝南省親,村史陳列室留有照片。
明代蓬州村屬揭陽縣,仙都村屬潮安縣,溝南村屬澄海縣,三縣交匯桑浦山腳下,西邊就是榕江、韓江、練江三江匯口牛田洋,山海交相輝映。這樣奇特的風水寶地,堪稱是金三角!有人說,這應與桑浦山在此駐脈、三江在此交匯有關,是地理天成。真的是地靈人杰。
三個村是潮汕古代精英所在,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從所出人才情況來看,刻苦好學,是潮汕人的傳統,這些人才無不凸顯了這一特點。翁萬達、林大欽和溝南許家子弟,他們能外出為官,成就斐然,大多是靠讀書參加科考步入仕途,而且大多是農家子弟。翁萬達和林大欽家庭都比較貧窮。據一位80歲老人說,他家鄉揭陽漁湖相傳,翁萬達家里燒貝灰,15歲那年曾隨父兄用船載貝灰到他們家鄰村白宮賣給陳員外,船到白宮村后翁萬達躺在船板上睡覺,陳員外到船上察看,卻看見是一只吊睛白額老虎睡在那里,嚇了一大跳,后來都傳說翁萬達是吊睛白額老虎轉世的,有“在生鎮三關,死守三河壩”之說。翁萬達葬在大埔縣三河壩(朱德曾率南昌起義撤退的部隊在那里打了著名的三河壩戰役),伸至江邊的墓道上被建了第一座孫中山紀念堂,墓前“公社化”時橫挖了一條大水渠。2006年,我曾到現場看了,甚是唏噓。林大欽小時候則常要下地插秧割稻,挑肥澆田等等,做農人要做的各種活計。翁萬達和林大欽他們卻發奮圖強,讀好書考取了功名,完成了華麗的蝶變。溝南村雖說是宋朝駙馬許玨的后代,但到明清之后才開始相繼出了許多人才,許應驄、許應骙(1832—1903年7月22日,官至禮部尚書、閩浙總督)是其中杰出代表。驚艷一方,欽羨萬眾。
桑浦山下金三角,既是一個地理位置,也是潮汕人才輝煌所在,更是潮汕文化一個縮影,不單值得探索,更值得景仰。面對前賢漸漸隱去,我心潮澎湃,浮想聯翩,由衷祈愿受他們的鞭策,后輩能涌現更多潮汕特色、廣東風采、中國氣派的人才,為這方神奇天地錦上添花,創造潮汕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