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構建新時代中國文學評論的“新高地”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評論篇綜述
更新時間:2024-11-20 來源:廣東作家網
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之際,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引導廣大文學評論家、學者為推動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11月7日下午,由廣東省作家協會與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評論篇”在廣東文學館舉行,本場論壇是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系列活動之一。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羊城晚報社)黨委副書記、副社長、總編輯林海利出席并致辭,省作協主席、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編委會主任蔣述卓出席并作小結。省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陳昆、蘇毅,省作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劉春,暨南大學教授、省作協副主席、《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主編賀仲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建軍,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檸,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方文壇》雜志原主編張燕玲,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倪學禮,中國青年出版社原總編輯李師東,遼寧文學院對外交流部主任、《當代作家評論》副主編李桂玲,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編輯委員會專職委員陳橋生,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文藝理論研究》主編朱國華,《十月》雜志主編陳東捷,湖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羅宗宇,《文學評論》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學院教授劉艷,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申霞艷,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田夢,《文藝研究》副主編李松睿,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凌逾,澳門大學葡語系教授姚風,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文化副刊部主任鄧瓊,以及香港、澳門、新疆、內蒙、西藏作家代表和珠三角九市作協負責人,省作協各部門負責人等50多人出席。會議由中山大學教授林崗主持。
期間,與會者聚焦“文學傳統的當代創新與開拓”主題,圍繞“以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當代文學創新”“中國優秀文學傳統的闡發和研究”“文學傳統與文化哲學思想”“中國文學傳統的現代轉型與應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如何創新”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熱烈的討論。
錨定新定位,推動“粵派批評”向“灣區批評”升級
向欣在致辭中表示,文學評論是文藝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工作的重要一環,是推動文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過去10年里,廣東省作家協會積極投身新時代文學評論實踐,在理論研究、主題評論、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平臺建設等方面持續下功夫。2021年起,省作協聯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以輪值方式每年舉辦廣東文學評論年會,不斷擦亮“粵派批評”品牌。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5年來,省作協加強學術研究和基礎理論建設,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大力推動“粵派批評”向“灣區批評”升級,“灣區批評”在全國的話語權正逐步凸顯。
向欣指出,錨定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粵港澳文學界要心系大局大勢,以文學理論和批評的自我革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高質量發展。一是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把好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的“方向盤”。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發揮好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獨特作用,促進文學“能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增量”,為人文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二是發揮兩翼齊飛效應,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創作的“助推器”。文學評論與文學創作是鳥之雙翼、車之雙輪。要打磨好評論利器,堅持以理立論、以理服人,指引創作導向和欣賞取向,把社會效益、社會價值放在首位,敢于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堅持美德、美學、美文相結合,增強文學評論的朝氣銳氣,推動文學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三是傳承嶺南文化血脈,構建新時代中國文學評論的“新高地”。要在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的基礎上,以大灣區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開放姿態,契合灣區的文學地理特質,重視嶺南文脈傳承,堅持國際眼光和本土意識相融、前瞻視野與務實批評結合,樹立灣區評論立場、評論觀念,積極探索構建“灣區批評”的審美體系和評價標準。希冀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界共同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秉持學術良知,循乎為文正道,以充沛的活力和創造力,共同書寫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林海利致辭指出,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與省作協的合作由來已久、基礎深厚,是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羊城晚報作為深耕嶺南67年的文化大報和“粵派批評”的倡導者、發起者,正在致力將“羊城派”客戶端打造為“嶺南文化第一端”,策劃組織一系列專題報道、文學活動,推動廣東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啟動了“粵派批評提質工程”,聚焦重要事件節點、重點文藝精品、熱點文藝現象,持續推出高質量文藝評論文章,壯大廣東文藝評論的聲勢。今年,又通過開展青年文學創作生態網絡訪談節目“到燈塔去”、青年評論家銳評系列、運營“粵派批評”公眾號等多項重要舉措,挖掘灣區文學青年扎根生活、用心創作的精彩故事,并充分發揮全媒體傳播矩陣優勢向海內外傳播,聚焦熱點文化文學現象發出廣東聲音,引發業界和全網的極大關注。未來,羊城晚報將繼續扛起嶺南文化大報的大旗,充分發揮文學評論陣地的引領和橋梁作用,在媒體融合轉型的大潮中,推動羊城晚報“粵派批評”項目守正創新,探索構建更為廣闊多元的文學評論和創作空間,持續發出灣區文學評論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和省作協攜手共進、合作共贏,為廣東文學評論的進步和繁榮深耕、培土、種花,一起迎接新的春天!
蔣述卓感謝各位名刊專家和學者持續關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他表示,編委會將虛心吸取意見,繼續把好《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的意識形態關,同時在版式和內容方面也要做得更好。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做出了“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性的特點,表現在對前沿問題的把握、對“新南方”的討論、對未來美學的探討,以及對科幻文學、網絡文學、海洋文學的關注,體現出不同于北方的南方特征。建議雜志和“粵派批評·陳橋生工作室”、港澳作家多聯系溝通,梳理“粵派批評”的學術譜系,辦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賀仲明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近期辦刊情況,他指出,上一年度雜志在封面設計、欄目更新做了相應改進,與《當代作家評論》聯動設立“新東北·新南方”欄目,大力扶持推薦青年作家,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可和較好評價:被中國社科院新刊系統列為新刊入庫,2024年度《新華文摘》全文重點轉載了2篇文章,另外還有2篇是論點摘編,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5篇。2025年將繼續秉持辦刊方針,重點關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同時秉持世界性的眼光,加強對中國文學的整體關注,緊跟時代的潮流,努力以文學評論的方式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
聚焦時代性,恢復漢語的詩性
李建軍呼吁一種更開闊的文學視野,他指出,大灣區是一個地理概念,還是一個文化概念、政治概念,也是一個精神概念,甚至是一個生命形態。可以通過組織港澳作家專欄、開展時下熱點話題研討,強化與傳統文學、傳統文化的關系,恢復漢語表現的詩性,展現一種具有典雅性、優美性的敘述風格,發揚大灣區引領風氣之先的優良傳統,催生出真正具有精神性,意義和價值并重的偉大作品。
張檸認為,可以向《上海文化》《南方文壇》等刊物借鑒,打造自己的特色欄目,呼喚活潑的、真實的、直率的批評風格,避免“學院八股”文風,同時面向網絡自媒體時代,探索適合灣區這個中國經濟發展最前沿的文學批評方式。
張燕玲表示,經過四年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已初具文論名刊的樣貌,體現了辦刊人的精品意識,比如“思想圓桌”“創意寫作”等欄目的設置,體現了編輯團隊前沿視野和專業的批評精神,既融合地緣文化和世界視野,又注重突出嶺南文化文脈,實現精品建構,希望堅守“內容為王,品質為上”,在欄目設置、裝幀設計等再進一步優化提升,加強視覺沖擊力,同時增加對港澳名家大家的推介,打通粵港澳文脈。
倪學禮從閱讀納博科夫《文學講稿》的經驗出發,指出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擁抱偉大的細節,具有同情心,擁有個性的結構和風格,生產思想和意義,讓生活的詩意自行呈現。
溯源批評史,賡續嶺南文化血脈
李師東表示,灣區批評要著眼于當代文學批評的建設,還應有對中國古典文論研究和中國詩、文、戲曲鑒賞的灣區學術傳承的回望,要有對灣區文學批評歷史的梳理,這涉及灣區文學批評的根脈源流和承前啟后,從而展示灣區文學批評的歷史風貌和現有實力,與整個大的創作生態、批評生態對接,“彰顯大灣區文學批評本有的深厚底力和宏闊視野”。
李桂玲用三個關鍵詞作發言。一是“必然”。地方性崛起正當時,地方性要通過展示自身的獨特存在爭取關注與話語權,《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的創刊與發展恰逢其時。二是“變通”。文學期刊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要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承擔起凸顯地方個性、體現時代共性的責任。《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在迅猛的時代潮流中,應當承擔起更大的責任。三是“堅守”。堅持辦刊的責任擔當和風格特色,堅守文學的核心價值和理念。地方只有充分展現自己的特色,樹立自己的標簽,有代表作家、實力作品、人才梯隊和期刊等發聲平臺之后,才能凸顯地方力量,進而在文學的整體發展中,貢獻地方力量。
陳橋生以“三力”發表觀點。一是“持續努力”。從創刊至今,《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不管是欄目設置,還是對大灣區的聚焦,都做得很好,需要持續努力。二是“相互借力”。媒體和雜志的屬性不同,你有我無的東西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力,共同前進。三是“共同發力”。對于同一個作家或話題,我們可以共同發聲。《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是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創出來的,因此應該首先聚焦這個地方。要強化雜志的新媒體推介,可以借鑒一些現有的新的傳播方式。“粵港澳文學批評溯源”欄目非常好,溯源非常有意義,也有必要,因為今天的創新就是明天的傳統。我們要繼續加強,共同講好嶺南故事,講好大灣區故事。
基于地域性,追求一種更廣、更深的普遍性
朱國華期待雜志有更為明晰的定位和目標,他指出,我們可以追求某種程度的地域性,但要把地域性當成整個當代文學秩序中的一個“他者”,進而追求一種更廣、更深的普遍性。
陳東捷指出,廣東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其開放性、先鋒性和多元性體現在經濟等各個領域,作為大灣區主辦的雜志,應該秉承這樣的精神氣質,同時彰顯對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關注,在尋求一致性的同時保持一定差異性,體現灣區文學的特質。
羅宗宇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其文學文化建設也相應體現一種戰略眼光,可以通過把港澳作家作為研究對象等方式打通文學研究一體化,同時彰顯批評銳氣,激發活力,通過加強與高校的合作交流,在公眾號運營等新媒體運用方面打造品牌,不斷提升美譽度和影響力。
劉艷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是廣東省作協的一個重要的文學品牌、文化品牌,是反映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和文學活動、文學現象、作品創作、文學批評等的一個文學品牌和重要標識。在近年取得顯著成績與影響力的同時,刊物不能局限于僅反映粵港澳大灣區的創作實際,更應當將關注點輻射至全國的范疇,快速進入核心期刊、C刊的行列。建議加強對名家理論批評、名家長篇近作批評的關注,同時進一步加強以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方法論的作家作品研究和新時代文學研究,不斷提升刊文的轉載率和引用率,進一步加大微信推送和傳播力度,把這個重要品牌做大做強。
申霞艷認為,“要站在全球的高度”,具有國際化的視野。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粵港澳大灣區具有文化上的多元性,應當在處理好區域性與世界性的矛盾基礎上,多進行文化探索,拿出和國際灣區對接的勇氣來辦好《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這是廣東批評家的使命和任務。
田夢表示,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相關期刊從2021年開始轉載《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刊發的文章,至今已全文轉載十余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區別于其他期刊的特色是地域性,創刊時間雖然不長,但刊物質量不斷提高,區域性是這本雜志的特色,而不是限制,在特色的基礎上,更應該有突破和超越。
借力新媒介,打造灣區的文學品牌
李松睿指出,要加強地域文化,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可以通過組織學者對話,產生思想的交鋒碰撞,同時在欄目設置、文章標題選取上進一步優化調整,加強公眾號等新媒體建設,通過刊發跨學科的論文,擴大刊物的影響力和沖擊力。
凌逾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創刊四年多,影響力越來越大,聚集的知名學者越來越多,刊發的文章質量越來越好。在堅持區域性的基礎上,或從大灣區出發,推動全國性學術話題的產生。文學或可加強媒介傳播和國際傳播,進行IP轉化發展,創立灣區的文學品牌、文創品牌,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
姚風結合《中西詩歌》的辦刊經驗提出建議。一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要在封面設計、內文排版、欄目設置等方面優化改進。二是努力成為核心期刊,同時對優質稿件提高稿酬,以吸引更多優秀的作者。三是加強對港澳作家,特別是堅持本土性寫作的作家的關注和推介。
(整理:楊璐臨、王金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