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長篇兒童小說《東江謠》作品研討會暨電影作品論證會在廣州舉行
更新時間:2024-12-25 來源:新世紀圖書(微信公眾號)
12月22日,以東江為敘事背景的長篇兒童小說《東江謠》作品研討會暨本土題材衍生電影作品論證會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嶺南文學空間舉行。李國偉、陳啟文、陳暉、盧忠光、朱定忠、西籬、翁容、曾慶豐、胡磊、田根勝、袁敦衛、柳冬嫵、馬忠、洪艷等3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東江謠》的文學價值與意義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評析。
本次活動由東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新世紀出版社聯合主辦,由東莞文學藝術院、東莞市作家協會承辦,廣東省小作家協會、《少男少女》雜志社協辦。研討會由東莞市文聯副主席、東莞市作家協會主席胡磊主持。
由兒童文學作家謝蓮秀、香杰新創作的長篇小說《東江謠》是新世紀出版社重點出版選題,社內重點項目“粵港澳大灣區原創兒童文學”系列的一部原創兒童文學力作,也是東莞文聯“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創作簽約項目”之一。作品于2020年入選廣東省委宣傳部“粵港澳大灣區原創兒童文學”項目,2022年入選東莞市文化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并于2023年簽約烏爾都語版權輸出,開啟了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主題作品引入巴基斯坦童書市場的先河。同年,作品榮獲第十一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第一屆江西省文藝創作獎文學類作品三等獎。
將文學性、地方性、時代性融為一體
《東江謠》是一部以莞邑大地改革開放為背景,將傳統龍舟文化、嶺南水鄉孩童成長歷程與東莞乃至嶺南人文風物等元素相融合的長篇兒童文學。該作品以東江母親河等為故事背景,以嶺南水鄉世代傳承龍舟技藝的老工匠、本土的小伙伴以及順東江而來的外來小伙伴為原型,敘述了少年黃龍輝、黎梓龍等,與龍舟老匠人潘伯公、祺叔公齊心守護傳統文化根脈的動人故事。
作為一部深度融合東莞人文風情與時代變遷的文學精品,《東江謠》以少年兒童的視角,描繪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城市化進程中的變遷、發展、沖突,以及人與人之間微妙的心理和思想變化,不僅融合了濃郁的嶺南風情、水鄉底蘊、龍舟民俗,還延伸出源頭的生態之美、嶺南水鄉的人文之美,呼喚人們的家園意識、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實現了文化性、文學性、地域性、時代性的高度統一。
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廣東省小作家協會會長李國偉表示,他在《東江謠》中看到了獨特的創新亮點,認為它與大多數以苦難抗爭、自強向上為主線的兒童小說不一樣,并沒有停留在兒童成長這一話題,而是通過對時代變遷、生活細節,以及對人情世態、地域文化特征的捕捉,建構了東江地域的文化形象和人性本質。
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長陳啟文認為兩位作家有著現代知識分子傳統的責任與擔當。他們用腳步丈量東江沿岸,長時間扎實深入地采訪、體驗、發掘、追蹤,用細膩的慧眼捕捉“看得見的鄉愁”,以文學吶喊“守護綠水青山”“鄉村振興”,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和感染力。“這本書真正是純凈式的寫作,文本從頭到尾沒有說是為了寫什么作品而寫,非常純凈,非常自然地化入了東江水當中,包括對東江自然風光的描寫,讀者能夠感受到文字是波光粼粼的,每個文字都是閃光的。”?
“作者游刃有余地將代際交流、文化認同、傳統與現代等宏大命題融入《東江謠》里,展現了兒童成長小說的多種維度和內容張力。”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暉表示,該作品是蘊含時代主題的在地書寫,展現魚米之鄉與時俱進的發展,宣導生態保護理念,內容豐厚,本土文化色彩濃郁。圍繞江村多層面多角度敘事,以老人和孩子朝夕相伴為線索,以制龍船、賽龍舟等活動為中心,將東江地域的歷史與傳統、風俗與民情,季候與物產等包含其中,江畔人家的生活,水鄉少年的別樣成長,淳樸溫潤,意趣天然。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文藝學博士劉瓊以兒童性、地方性和文化性三個關鍵詞作總體評價。認為該作具有少年兒童思維,著重塑造聰慧、勤勞、堅強的嶺南水鄉少年兒童的群體形象,兒童性是這部現實題材長篇兒童小說最為精準的定位。以古老綿延的東江下游以及沿岸的村莊為故事發生背景,地方性書寫細膩飽滿,是對嶺南地方區域人文環境的豐富和補充。文化性則是這部兒童小說鮮明特色。作品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舟興衰傳承發生的一系列動人故事,既古典又現代,充滿嶺南特色,又具有個現代社會發展特質。
廣東小作家協會副會長、《少男少女》雜志社社長曾慶豐認為,《東江謠》是謝蓮秀、香杰新個人創作走向更為開闊、厚重的審美空間的代表性作品,通過當代少年的成長、文化的守正創新的故事,展現出濃厚的地域特點、時代底色和文化特征,表達對生態環境與傳統文化的深情關切,是一部有意境、有童趣、有內涵的用心之作。
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陳詩哥認為,《東江謠》是近年來嶺南兒童文學的一大收獲。《東江謠》以綿延千里的東江下游沿岸村莊為主要背景,以童年的視角,描繪了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城市化進程中的變遷、發展、沖突,以及人與人之間微妙的心理和思想變化,整個作品洋溢著氤氳的東江水鄉的氣息和濃郁的嶺南文化韻味,呈現出童年成長與時代變遷相交織的深刻主題。
“《東江謠》的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這部作品也是莞邑大地乃至嶺南大地寶貴的文學財富。”新世紀出版社總編輯翁容表示,新世紀出版社一直堅持出版關切灣區兒童健康成長需要、推動灣區本土文化傳承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東江謠》就是其中之一。這部作品通過一群活潑聰慧的鄉村孩童的眼睛,發現傳統龍舟文化的興衰,思考傳統龍舟文化弘揚與傳承、東江流域保育與開發等問題,不僅能夠引起兒童的閱讀興趣與深度共鳴,更能使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中華少年。
一部有著時代感和憂患意識的長篇小說
《東江謠》是一部與時代共振,融合社會變遷、文化自信、生態文明等主題的現實主義創作。無論是質樸堅韌的老匠人,還是迸發成長力量的少年派,作品對創新進取的城市精神、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意識表現得非常充分。同時,《東江謠》的語言生動細膩,不僅帶來詩情畫意的閱讀體驗,還引起了對城市化問題的多重思考,為兒童生態文學提供了一個范本。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執行主編崔慶蕾認為,《東江謠》是一部有著鮮明的時代感和深切的憂患意識的長篇小說,作者巧妙地將兒童視角與時代主題進行了深度融合,以少年兒童視角書寫現代性歷程中的時代變遷,聚焦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新時代生態保護等重要時代命題。在舒緩的筆調和生動的故事中,寫出了工業化變革背景下,龍舟技藝和精神的傳承難題以及生態保護的緊迫性等重大問題,體現了作者對于時代變化的敏銳把握以及自覺而深刻的反思意識,是一部以文學方式反映并介入現實的優秀作品。
原廣東省作協創研部主任、作家、評論家西籬認為,作者運用了散文和詩歌的語言,行文晶瑩剔透。這樣的文字,是作家對她所寫的母親河東江的深情致意。小說對東江流域生態環境和大自然的描寫,對地域文化、風俗習慣的呈現,既具備現實主義風格,又富有浪漫色彩。
中山大學博士、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評論家、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李德南從三個維度進行評價,認為《東江謠》這個作品構思非常巧妙,對賽龍舟、制作龍舟和舞獅等傳統文化作了生動展現,主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獨特的思想性,表現出對自然生態受到破壞的關注,提出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有保護自然的意識,讓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作品很注重展現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鮮活書寫了青少年成長的各個方面,構成了整個作品的邏輯內容。
東莞理工學院教授、東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田根勝說,文學作品的生成和展開方式也是通向價值意義的存在。《東江謠》讓其感觸最深的就是東江文化。寫東江文化的文學作品在珠三角不多,我們在解讀這個作品時,實際上對東江文化的建構非常有積極意義。
東莞市委黨校教授、文學博士袁敦衛認為,這部作品是觀察嶺南的特殊視角,要給這個作品一個整體的評價:“這是嶺南地區最具水源意識的兒童小說。”
以青年評論家馬忠的觀察來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對環境和生態造成影響,小說反映關于東江水、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問題,幫助人們真正樹立生態審美觀、倫理觀,達到人與自然“詩意的棲居”的和諧境界,更具深刻的現實意義。
青年評論家洪艷說,《東江謠》以東莞母親河東江上龍舟的歷史變遷為敘事背景,以詩性的語言展現東江的生態之美,以具象的敘事勾畫龍舟的精神之魂,以歷史的回溯再造地域的文化之力。它傳達了一種樸質敦厚的文化精神,將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核寄予在作品的語言、敘事和意蘊上,帶有一種可窺流動的勃勃生機。
香港兒童文學藝術聯會會長、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認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僅能帶給孩子精神的愉悅,更應該是充滿“愛”的文學,是“真”的文學,是“美”的文學。《東江謠》這部長篇兒童小說在古雅又清新的詩意語言中,充滿了對優秀傳統的頌揚和對自然的敬畏,讓傳統的嶺南文化在現代的粵港澳大灣區熠熠生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兒童文學優秀作品。
將地方與世界連接起來,嶺南特色兒童電影的創新突圍
《東江謠》文本扎實、人物形象生動、意義深遠,出版后引起了國內著名導演和編劇的青睞,同名電影《東江謠》正在籌拍當中,由朱定忠、劉永昌等電影人擔任策劃和主創。
“將地方與世界連接起來,讓兒童文學的邊界不斷向外拓展。”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柳冬嫵表示,《東江謠》影視化具有很大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影視展現社會變遷、文化沖突與融合,描摹東莞人文風貌與城市精神,傳播東莞城市形象,這對嶺南本土文學影視化無疑具有開拓性,對于嶺南本土電影的類型拓展也是極有幫助的。
國家一級攝影師,著名導演、《東江謠》電影總導演朱定忠表示,在改編的過程中,會著重從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一是要忠實原著的核心價值;二是敘事結構的調整優化上進行思考;三是視覺風格的構建和創新,怎么和傳統的龍舟文化作融合創新;四是要從文化傳承和創新之間找到平衡。
《東江謠》電影制片人劉永昌表示,這部電影定位為院線類電影,將來在院線上映,包括央視六套。目前已經投入了很多精力和物力。“這件事情不簡單,但我們很有信心把這個項目推進完成,讓作品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作品呈現出對美麗鄉村建設的預見性,以及對傳統民俗、生態環保的憂患意識。這個題材在電影中具有獨特優勢。”東莞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家協會主席胡磊表示,非常期待《東江謠》影視化,這將是東莞第一個文學與影視聯姻的實驗性文本,也將為以后東莞文學與莞產電影共生共榮提供可借鑒經驗。
廣東省委宣傳部電影管理處二級調研員盧忠光認為,《東江謠》這部作品意義深遠,視角新穎,語言靈動,充滿童趣,意境很美,廣味十足,非常期待能夠早日改編成具有嶺南特色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