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周齊林非虛構文學《老漂一族帶娃記》研討會在東莞舉行
更新時間:2025-01-03 來源:東莞文聯
2025年1月1日,《老漂一族帶娃記》研討會在東莞市文聯文藝空間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東莞青年作家周齊林新作《老漂一族帶娃記》中的社會意義、文學價值作深度探討。
“老漂一族”主要指那些到了晚年、離開家鄉來城市幫助子女照看第三代的老人。《老漂一族帶娃記》是國內知名青年散文家周齊林費時一年多寫就的一部長篇散文,也是國內首部聚焦“老漂族”的非虛構文學作品,以文學的方式聚焦社會熱點,書寫千萬老人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帶娃的故事,很具社會現實意義和文學意義。
本次研討會由柳冬嫵名家工作室主辦,廣東省批評家協會副主席、東莞文學藝術院一級作家、知名評論家柳冬嫵主持。
社會意義與文學意義都值得深入探討
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廣東省作協副主席、《作品》雜志社社長、魯迅文學獎得主王十月說道:“《老漂一族帶娃記》是當下城鄉一體化變遷的新呈現,國內首部系統聚焦‘老漂一族’生存境遇的非虛構,里面涉及到生育、養老、育兒等社會熱點問題。作者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命運呈現出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困惑。”
他認為,周齊林是一位天賦型作家,其新作《老漂一族帶娃記》有著更加開闊的視野,已從以往的個人感悟轉身到對群體和時代的觀照,為我們呈現出“老漂一族”的生存圖景,并以此折射出這個時代的鏡像。“從這個意義上,該作品的社會意義和文學意義都值得深入探討。”
東莞市評論家協會主席許燕轉認為,“老漂族”的困境是這個時代必然而隱秘的困境,周齊林通過他的親身經歷、采訪和觀察,以文學的方式關注到這些“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支撐、卻被視而不見被消解的附屬物”,探求這種困境突圍的可能性,為讀者提供了這個時代的另一種精神文本。
十多年來一直研究中國文學的“老人敘事”的東莞理工學院文傳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葉永勝也表示,周齊林這個反映“老漂一族”現象的寫作,在新世紀暮境敘事、老人敘事中很有新意。他避開了一般老年敘事表現衰老、空巢孤獨、養老等問題,把眼光聚焦于進城為子女帶娃的老漂,揭示他們的生存境遇,從文學創作和文學史層面來講,是一個“發現”。“這種由個人生活遭際而開始關注一類人的境遇,表明了作家的敏感性,對現實的關注。”
“作品讀起來很真實親切,寫的是平凡人生的瑣碎,但它是時代中的日常,是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的標本,能夠反映這個時代一個群體的‘共同經驗’,呈現的是這個歷史時期的結構。”葉永勝認為,該作品不僅通過形象的描述,樹立了中國文學繼農民工、留守空巢老人等之后的新形象,并以文學性的語言和溫情式敘述開拓了“老人敘事”的題材表現寬度。
當下“新大眾文藝”的最新呈現
近年來,“新大眾文藝”備受文壇關注。中國作協副主席、知名評論家李敬澤曾表示,“新大眾文藝”的概念從當下人民大眾文藝生活的巨大新變中來,鮮明特點是具有交互性,文藝的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正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生融合。
作為廣東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精彩而生動的縮影”,東莞便是“新大眾文藝”的繁榮之地。改革開放以來,有超過2億人在東莞工作過、建設過、奮斗過、圓夢過,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者聚集東莞,工作、生活、創業,形成了特有的打工文學現象。
“打工文學”就是典型的“新大眾文藝”,其本質是“兩億分之一”的文學,成為推動東莞文化強市建設的重要力量。周齊林就是非常典型的“兩億分之一”,他在東莞圓了自己的“作家夢”。其新作《老漂一族帶娃記》緊緊圍繞“老漂”這個群體延伸開來,映射出時代的鏡像,是當下“新大眾文藝”的最新呈現。廣東省作協散文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東莞市作協原主席詹谷豐認為,將周齊林的非虛構長篇散文《老漂一族帶娃記》置入“新大眾文藝”的理論框架下,是本次研討會主辦方的策略,也符合當下的創作實踐。
他引用李敬澤的話說,“我們需要一種歷史眼光,現在的人和十年、二十年前的人相比,他的文藝生活已經發生了滄海桑田式的變化了”,認為周齊林的作品關注到了這一變化,不僅有個人生活經驗,也有采訪到的素材,同時自覺將散文的創作拓寬到了社會層面,深入到千家萬戶。“舊的生活已經過去了,新的生活方式已經來臨,如何面對社會變革,不僅僅是生存的問題,也是文學面臨的問題。周齊林用他的散文不僅揭示了時代的變化,也參與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
對東莞文學創作具有的啟發意義
“在某種意義上,東莞文學是當代中國文學創作生態的鮮活標本,具有某種代表性的意義。”東莞市作協主席、知名評論家胡磊表示,東莞文學作為一種動態性和開放性的文學現象,持續刺激和活躍了當下的中國文壇,并隨著許多文化現象的出現而呈現出許多富有價值的新質。其中,“老漂一族”的出現和“老漂文化”的萌生,從不同角度為當代城市文學提供了新鮮、有益、獨到、有效的時代生活、城市經驗與美學建構。特別是“老漂文化”更是帶來新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與新的城市精神。
胡磊表示,文學保存并拯救了人們對城市的復雜體驗,像周齊林這樣的東莞作家,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品質,他們堅持底層現實主義的書寫,并在主題和意境上不斷拓展和深化,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從而讓“打工文學”一直是東莞文學的突出亮點,為東莞文學添加了頗為絢麗奪目的藝術光芒,也構建了東莞文學自身的影響和聲譽。《老漂一族帶娃記》的出現,將“老漂”這個一直處于被遮蔽的存在進行書寫,對他們的生存空間和人文環境,表達出隱隱的悲憫、同情和尊重,在為底層經驗平添新的敘事向度的同時,也豐富和發展著底層寫作在對現實的想象性建構和文學訴求下的社會性對話。
胡磊還強調道,作為“農二代”等底層“代言人”,東莞作家的相關文本已為東莞這座城市作出了時代語境下新的命名,作品的鋒芒直指現實生活的更深處而不再是投向小情感的私密和泄憤。這一發展態勢是“打工文學”走向成熟的理性征兆。“從這一意義上講,《老漂一族帶娃記》既是對傳統打工文學新的拓展,也是對新城市文學的創新加盟。它所帶來的這種差異性導向,對東莞文學創作具有啟蒙意義。”
研討會上,東莞理工學院圖書館館長田根勝,東莞理工學院文傳學院院長鄭堅,東莞城市學院語言文化學院名譽院長宋秋敏,東莞城市學院副教授張蘊華,東莞城市學院講師李洋洋,以及東莞作家陳苑輝、張亮平、段三仕、陳圣、李麗娟、周志文、沈漢炎等也參與了研討。田根勝認為該作品題材有深廣的內涵值得進一步挖掘;鄭堅則指出了該作品有東莞文學的底色,也有悲憫和溫情,文本很打動人;宋秋敏認為該作品既有厚度,也有廣度,更有溫度,可讀性非常強;張蘊華、李洋洋、陳苑輝等也表示,閱讀過程中被作品中的底層敘事和細膩的文學語言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