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傾力續寫新時代新征程廣東文學答卷
更新時間:2025-02-24 作者:吳波來源:廣州日報新花城
2月20日至22日,廣東省作家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省作協在團結奮進新征程中凝聚磅礴力量,在打造精品力作中努力出新出彩,推動全省文學事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強有力的“文學粵軍”越來越壯大。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中國作協會員839人,省作協會員4685人,各地級以上市作協、省作協各分會會員12832人,省網絡作協會員558人,省小作家協會會員4826人。
記者了解到,自2019年8月召開廣東省作家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以來,省作協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傳部的領導下,在中國作協的指導下,省作協團結帶領全省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肩負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團結奮進新征程中凝聚磅礴力量,在打造精品力作中努力出新出彩,在改革機制優化環境中不懈追尋探索,推動全省文學事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濃墨重彩書寫廣東故事的“新篇章”
省作協抓好文學創作這一主責主業,積極引導作家胸懷“國之大者”,講好中國故事、時代故事、廣東故事,用跟得上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反映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發揮文學引領風尚、催人奮進的獨特作用。
一是全面布局精品創作。過去的5年,先后召開全省長篇小說創作推進會、全省長篇報告文學創作推進會、全省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全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等,研究、部署全省重點題材文學創作,形成“策劃一批、創作一批、儲備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確定2019年度廣東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2020年廣東重大現實題材和紅色題材、2021年度重點作品創作扶持選題、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資金扶持選題、廣東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精品、廣東“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點風物”主題文學創作項目、廣東“新時代山鄉巨變”題材作品等120多個,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
二是組織重大主題創作。開展“改革開放再出發”作家深扎創作活動,作家深扎創作周期為3年。陳繼明長篇小說《平安批》、熊育群長篇小說《金墟》、吳君長篇小說《同樂街》、楊黎光長篇小說《尋》、王哲珠長篇小說《玉色》相繼出版。深扎相關作品獲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分別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第二批項目、中宣部2021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取得顯著成效。組織建黨百年主題創作,推出大型報告文學《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四卷,100萬字),組織全省創作黨史題材作品155部。組織“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民生工程文學創作,完成94部(篇)作品,創作成果結集為《幸福滋味——廣東“三項民生工程”文學作品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大美南粵,文明廣東”主題創作,有關文學作品結集為《時代的追光者——大美南粵人物志》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配合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集中優勢資源,全過程扶持優秀文學作品,為精品力作出爐加壓賦能。積極推動文學“走出去”,分別由日本、英國、意大利出版社出版廣東文學精選集。
三是加強創作激勵引導。先后組織第三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第四屆廣東省德藝雙馨中青年作家文藝家、第十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等評選活動。廣東作家積極參加全國各類文學評獎活動,贏得系列榮譽。主要包括:曾平標報告文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獲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陳繼明長篇小說《平安批》獲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蔡東短篇小說《月光下》、葛亮中篇小說《飛發》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馮娜詩集《無數燈火選中的夜》獲第十二屆(2016—2019)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胡永紅小說《上學謠》、吳巖科幻文學《中國軌道號》獲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海漄中篇小說《時空畫師》獲2023雨果獎等。葛亮長篇小說《燕食記》、魏微長篇小說《煙霞里》入選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10部提名作品。
用心用情搭建文學惠民的“大舞臺”
省作協緊扣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原則,把創作采風、錘煉品格與服務基層群眾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學惠民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受到廣泛好評。
一是建設廣東文學館。省作協積極配合省代建局、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建三局華南公司等單位,高水平建設省級重大標志性文化工程“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廣東文學館,認真抓好各階段建設任務和展陳大綱、展陳設計方案編纂工作。共征集到包括魯迅、歐陽山、黃谷柳、蒲風、于逢等174位作家或其家屬捐贈或提供的藏品59961件,包括蒲風日記、歐陽山、秦牧手稿及巴金、路遙信函等珍貴文獻。2024年4月28日,廣東文學館正式啟用運營,迄今接待參觀近60萬人次。廣東文學館當選全國文學館聯盟理事會理事長單位。
二是“深入生活”形成機制。為作家深入生活提供組織便利,分別開展“文學進校園”活動、“紅色文學輕騎兵”文學惠民活動、廣東“新時代山鄉巨變”暨文學賦能鄉村振興“十百千萬”工程主題采風活動、“新時代的春天故事”“新時代山鄉巨變”主題采風活動等。為作家深入生活搭建優質載體,在深圳前海設立中國作家和廣東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
三是加強文學培訓和文學惠民工作。組織魯迅文學院廣東作家研修班、加強新文學組織和新文學群體職業道德建設培訓班、全省自由職業人員理論研討班等。聯合省文明辦等舉辦嶺南童謠征集傳唱活動,聯合省關工委等舉辦廣東省少年兒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征文活動,成為校園德育活動品牌。舉辦“潮起珠江 風華文章——廣東文學七十年”經典作品賞析會。組織“送文學精品到基層”文化惠民活動,向全省各地市作協、大中小學、農家書屋、山區、工廠等贈送4萬余冊文學圖書。承辦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作家館”廣東主賓省活動,展出廣東作家創作的精品圖書123部。在全省建立16支文學志愿服務隊伍、扶持25個基層志愿服務項目,組織“文學服務群眾”進公園、進學校、進警營、進企業、進鄉村主題志愿活動等40多場,指導全省開展文學志愿活動超過400場,通過線上線下參加志愿活動達到200多萬人次。
攜手并進打造灣區文學的“新高地”
省作協認真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圍繞“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扭住關鍵環節、突出重點領域、狠抓貫徹落實,探索構建大灣區文學機制創新,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新高地。2019年,由省作協發起,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浉郯拇鬄硡^文學聯盟常務委員會由省作協、香港作家聯會、澳門筆會組成,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聯席會議由省作協、香港作家聯會、澳門筆會、澳門二龍喉詩友會、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市作家協會組成,澳門基金會為聯盟支持單位。
2020年,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志,致力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高地,加強文學理論研究,推薦優秀作家作品,入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2022年)”新刊類入庫期刊。連續主辦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活動,形成品牌效應,其中第四屆活動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高質量發展論壇”及論壇評論篇、影視融合篇等,廣受好評。
還先后組織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創作座談會、粵港澳大灣區兒童文學高峰論壇、“國際化視野下粵港澳大灣區網絡文學發展”對話、“粵港澳大灣區批評新力量”對話、粵港澳大灣區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長三角·大灣區文學周”等活動,加強文學交流互鑒。近年來,大力扶持新時代灣區文學代表作,先后確定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精品創作選題扶持17個。舉辦“大灣區文學新浪潮”廣東青年作家作品研討會、粵港澳大灣區作家作品系列研討會、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創作座談會等,推介了20名大灣區作家作品。
守正創新建設和諧溫馨的“作家之家”
省作協大力落實深化改革方案,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加快推進組織體制、運行機制、服務方式改革,切實轉變職能、增強組織活力,不斷加強作協自身建設。
一是優化作協組織建設。調整優化機關黨委(人事部)、辦公室職能,設立社會聯絡部,統籌設立廣東文學館(廣東文學院、《作品》雜志社)。深化文學創作職稱改革,修訂出臺《廣東省藝術專業人員文學創作類別職稱評價標準條件》。組織“廣東文學名家影像拍攝”工作,定期舉辦省作協新會員培訓班、“作家活動周”活動。
二是大力打造“文學粵軍”。緊扣“做人的工作”,建設文學創作、文學研究、文學服務三支隊伍,打造堪當重任的“文學粵軍”。抓好國家文化英才、“廣東特支計劃”等重大工程文學人才遴選培養工作。實施兩批“廣東青年文學粵軍創作扶持計劃”,在全省遴選新銳作家,打造青年作家百人方陣,并實行“名家導師制”,邀請全國著名作家、評論家或名刊名編作為導師,對青年作家進行結對指導。
積極組織文學評論家跟蹤研究評析當代作家作品,組織包括廣東重點作家作品系列研討會等在內的100多名作家作品研討會,積極推介優秀作家作品。高度重視老一輩作家文學創作回顧研究與宣傳,組織“蕭殷文藝思想和中國文學話語與敘事體系構建”蕭殷學術研討會暨《蕭殷全集》新書發布會、秦牧先生誕辰104周年紀念活動“回望、繼承與超越——秦牧文學成就研討會”、陳殘云學術研討會等。聘定全省12位著名文學評論家為省作協第二屆簽約文學評論家。精心做好會員發展工作,迄今全省共有中國作協會員839人,省作協會員4685人,各地級以上市作協、省作協各分會會員12832人,省網絡作協會員558人,省小作家協會會員4826人。
三是構建協同工作格局。在鞏固與內蒙古作協“結對子”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分別與四川省作協簽訂關于傳承書寫東坡文化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新疆文聯(作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聯(作協)簽訂文化潤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多家單位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