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我的余生》深圳首發,名家助力這群“特殊詩人”圓夢
更新時間:2025-03-17 作者:劉越亞來源:南方+
3月14日下午,《我的余生》深圳首發暨鑒賞會在深圳圖書館北館學人書房舉行,這部關于生命之書的出版,是新大眾文藝在橫崗乃至深圳的生動樣本。
這部詩集的主要作者是一群透析患者,他們沒有放棄生命的堅持和對生活的熱愛,從零起步學習詩歌創作,用審美語言向世界表達個人的看法,將作品集結成《我的余生》,在花城出版社和橫崗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正式出版,與讀者見面。
這部具有特殊意義的詩集展現了在困境中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文學的執著追求,這些素人寫作者以真實的情感和質樸的文字,記錄了對生命的感悟和對未來的希望。
詩集的出版得到了多方支持,包括著名設計師韓湛寧的封面設計,著名攝影家吳忠平的攝影,著名詩人、翻譯家姚風作序等,一經面世,就引起廣泛關注,花城出版社作重點推介,而紅棉文學獎的鼓勵則為這部作品的誕生提供了契機,成為推動新大眾文藝發展的生動案例。
緣起紅棉文學
集結名家之力助力圓夢
2023年,橫崗街道將第六屆紅棉文學獎“優秀詩歌獎”頒給了一群熱愛詩歌的創作者,以期鼓勵患病仍熱愛生命、堅強不屈的文學愛好者。
該項獎項花落由龍崗區寶興腎友互助關愛中心胡楊林藝術團創作的詩集《我們》。
在龍崗區寶興醫院,有這么一群透析病人。他們因在醫院參與胡楊林藝術團相識相知、相互鼓勵、共同成長。八年來,他們利用周末時間,參與體育運動興趣班、藝術表演班和文學創作班等活動,累計時間達1200小時。他們在一次次活動中重拾信心,積極面對生活,并以自身經歷和感受為基礎,寫下了40余首詩歌組成的詩集《我們》。
“最初聽到胡楊林藝術團的成員朗誦《相信未來》,我就萌生了一個想法,與其讀別人的《相信未來》,不如讓他們書寫自己相信未來的故事。在詩歌教學中,我看到他們寫出了文學里的‘真善美’。讀他們的詩歌,會感受生命力和對生活的熱愛。”詩集創作指導老師馬睿詩介紹。
在紅棉文學獎頒獎現場,胡楊林藝術團病友對文學的熱愛與追求引起現場名家的關注。
來自文學界的專家學者們與胡楊林藝術團成員交流,并積極提供幫助。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詩人、翻譯家姚風表示將為藝術團提供所需幫助;深圳《特區文學》總編輯、作家朱鐵軍先生表示將幫助該藝術團開展文學創作活動。
由此,以文學為線,一次圓夢之旅在文學名家的助力和接力下開啟了。
詩作集結成冊
“文明+公益”引領新風尚
一年多以來,多個名家團隊走進橫崗街道開展公益之行,集名家智慧及影響力為胡楊林藝術團里這群特殊的文學愛好者圓夢。
韓湛寧設計團隊、李亞威導演團隊、吳忠平攝影工作室、 澳門大學姚風教授,以及花城出版社、深圳市政協文史委、深圳圖書館、深圳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廣州文藝》報刊社、《特區文學》雜志社、《書都》編輯團隊、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等名家團體,深入實地了解胡楊林藝術團透析病友的創作情況,并從紀錄片、攝影、詩集創作、團歌、logo設計等方面提出專業建議,還引進深圳市圖書流動站和公益書屋等資源,全力將“陽光、快樂、尊嚴”的正能量社會團體故事從橫崗街道這個特色文明實踐點傳播開來。
一次次的互動和鼓勵,越來越多的胡楊林藝術團成員,在與名家老師的交流中,燃起了生活的信念和希望,從零起步學習詩歌創作,將對生命的堅持和對生活的熱愛融入了文學創作。如今,胡楊林藝術團活動點也已成為橫崗街道的新晉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在花城出版社和橫崗街道的支持下,由胡楊林藝術團透友們所創作的詩作結集成《我的余生》,今年正式出版,與廣大讀者見面。
新大眾文藝倡導文藝回歸大眾、服務大眾,讓每一個平凡個體都能成為文藝的創作者與傳播者 ,而這部詩集正是這一理念的鮮活例證。它證明了無論處于何種境遇,大眾都能借文藝表達自我、傳遞情感,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在新大眾文藝理念的映照下,《我的余生》的出版與鑒賞意義非凡。它以這一特殊群體的文學創作為切入點,打破了傳統文藝創作的壁壘,充分展現出大眾在文藝領域的主體地位與無限潛力。
《我的余生》的出版和鑒賞,不僅是對創作者的肯定,更是對新大眾文藝價值的深刻詮釋。它證明了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性文化實踐,能夠跨越身份和背景的限制,成為人們表達自我、傳遞情感、凝聚力量的重要方式。
此次首發儀式不僅是文學活動,更是“文明+公益”理念的體現,也是新大眾文藝發展的生動縮影。通過文學與公益的結合,橫崗街道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新路徑,讓文學成為滋養心靈、凝聚力量的文化力量,把文明城市建設與文學升華通過互融互促方式呈現。這種模式不僅豐富了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現了新大眾文藝在基層的蓬勃生機和廣泛影響力。
本次活動由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學院,深圳圖書館,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聯合主辦;由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黨政和人大辦公室承辦,由深圳胡楊林藝術團、《特區文學》雜志社、《書都》雜志社、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文明促進會、亞洲銅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聯合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