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專訪詩人陳計會:用詩歌書寫古城陽江精神內核
更新時間:2025-04-01 作者:陳步上 李柳枝來源:南方+
陽江素有“詩詞之市”之美譽。古有徐渭、湯顯祖等名人宦游陽江,留下許多動人詩篇。21世紀以來,陽江新詩崛起,“藍鯊詩群”小有名氣。
去年底,匯集了35位陽江詩人優秀詩作的詩集《陽江詩志》,由著名詩人、學者林賢治作序,一經出版,在中國詩歌界引起了較大關注。
陳計會是該書主編之一,也是“藍鯊詩群”的重要詩人。在近期世界詩歌日期間,南方+專訪陳計會,聽他暢談陽江現代新詩創作及傳承等話題。
詩人檔案
陳計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陽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散見《人民文學》《詩刊》《十月》等逾百種報刊,入選《新中國60年文學大系》《中國散文詩一百年》,出版有《陳計會詩選》《叩問遠方》《巖層燈盞》《虛妄的證詞》《此時此地》等6本詩集,曾獲全國散文詩金獎、全國魯藜詩歌獎一等獎、第15屆廣東省新人新作獎等。
詩歌創作之余,多年來潛心地方文史研究,發表40余篇有關陽江文史研究文章,并出版有《漠陽訪古》一書。其對陽江或有關陽江的許多歷史人物、古跡等進行了考證,對一些以訛傳訛的錯誤進行了糾正,還有了更多新的發現。
談個人創作
減少誘惑,在時代變遷中保持創作熱情
南方+:我們發現,白話詩誕生,一些詩人經歷短暫的創作高峰期后,不再寫詩或難有好作品問世,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詩歌創作,至今筆耕不輟,談談如何延長詩歌創作的生命周期。
陳計會:自白話詩誕生以來,中國社會經歷持續巨大變遷,詩歌經歷了多次創作高峰和低谷,不同時代,詩歌題材、主題以及所反映的時代精神都有很大不同。在大時代面前,詩人也可能無法超越歷史的局限性。
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社會受到市場化浪潮沖擊,人們生活也更加豐富,各種欲望有更多形式能得到滿足。寫詩本身就是對內心情感的一種抒發,面對諸多誘惑,或有其他事物不斷分散創作者注意力時,一些詩人可能停止創作,轉做其他事。這很正常,況且,大部分情況下寫詩并不能作為謀生手段。
我的興趣愛好不多,工作之余就是看書、廣泛閱讀、寫作,在時代的變遷中觀察、學習、思考,讓自己長期保持飽滿的創作熱情。
南方+:您的作品,早期更關注個體,后來關注現實,再后來創作了許多有關陽江歷史、人文、地理的詩歌,甚至“史詩”如《南鵬島:抵達或無法抵達》《銅鼓 銅鼓》《漠陽江傳》等,北津、海陵島、大澳漁村、高流墟等陽江歷史地名在詩歌中呈現,為何有這些變化?
陳計會:這跟年齡和閱歷有關。年輕時,對新思想的感受會多一些。讀初高中時,正值上世紀八十年代,思想迎來大解放,西方各種思潮傳播進來,尼采、叔本華、弗洛伊德、薩特等西方哲學家思想影響了很多人,我也是其中一員。我母校漠南中學圖書館有他們的書籍,常借閱。在潛移默化中,將一些思考,融到詩歌創作中。因此,我早期詩集《叩問遠方》反映了年輕時創作的精神狀態。
工作后,經過長時間的磨煉,更加腳踏實地,就從遠方回歸現實,詩歌創作更實在,開始寫身邊的一些人與事。
我有意識聚焦創作歷史、人文、地理有關題材的詩歌,受到陽江發現的“漢朝銅鼓”的啟發。十多年前,陽江發現全省體積最大、鼓身全國最高的漢朝銅鼓,參觀后給我很大的震撼。當時還被認為是煙瘴蠻荒之地的嶺南和陽江,但能發現如此大型銅鼓,說明文明發展程度不低,我也收集相關資料,在一個下雨的周六,正看相關書籍時靈感突然迸發出來,一氣呵成,一組26節長詩《銅鼓 銅鼓》因此誕生。
當然,這類題材詩歌,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將歷史、現實、個人想象或思想有機融合,賦予新的精神內核。
意大利歷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是對歷史的思考,也是對現實生活的思考。我的《巖層燈盞》就是一本書寫歷史人物的專題性散文詩集,希望打通歷史與現實的通道,借歷史的光輝,照耀現實生存的路徑。
談“藍鯊詩群”的傳承
創平臺聚人才,營造好氛圍反哺創作
南方+: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詩歌創作的一個黃金年代,“藍鯊詩群”和這個時代是否有淵源?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詩歌創作逐步走向低谷,陽江詩歌創作卻能“逆市”再進一步,談談背后的邏輯。
陳計會:“藍鯊詩群”的創作主體主要是“70后”“80后”,尤其是“70后”,與上世紀八十年代詩歌創作黃金年代有很大淵源。
陽江地方偏遠,交通不發達,新思潮、新文學觀念傳播進來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這得益于一批老師——剛從外地高校畢業后回到陽江的年輕人。那時,我們“70后”正讀初、高中,正是思想活躍的年紀,很容易接受他們帶回來的新思想、新的文學觀念。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到一本在湖南創刊的知名散文詩雜志,初讀時,便有一種觸電的感覺,也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更寬廣的世界。
那時,校園文學氛圍濃郁,我母校漠南中學創辦了文學社,社刊叫《日出》,后改名為《云帆》,我是第二任社長。當時很多初高中都創辦有純文學報刊,我們還以多種形式相互交流。
這批“70后”創作群體也基本受過高等教育,大部分都到外求學過,進一步受到一些現代詩歌理論思潮的影響。
另外,有別于珠三角地區很多詩人都是外來的,“藍鯊詩群”詩人幾乎都是本地的,大部分都有穩定的工作、生活,寫作不會受到漂泊因素的干擾。
2006年我們創辦了《藍鯊》,至今每年出刊多期,陽江詩歌學會每年舉辦兩次詩會,也會舉辦一些詩歌沙龍。有了陣地,就有了平臺,聚攏一批創作者和愛好者,大家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自然而然形成了比較好的詩歌創作氛圍,而好的氛圍又會反哺于詩歌創作,可以說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南方+:您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過,當前陽江詩歌人才乏力,年青一代未能成長起來,分析下背后的原因?學生是詩歌的重要愛好者,陽江市詩歌學會、《藍鯊》詩刊是否有相應的一些培育動作和計劃?
陳計會:校園文學氛圍非常重要。相比現在,不僅初、高中,那時的各類大學校園包括我讀警校都有各類形式文學社,還常組織各類詩歌比賽及其相關的活動,大家相互交流、切磋,不斷激發創作熱情。我讀中學和警校時的一批詩歌愛好者,至今還有一批活躍在詩壇。
后來可能受升學的壓力等因素影響,初高中甚至大學校園文學活動相對少了。早些年,我每年都會到陽江大學校園舉辦詩歌講座,現在也少了。
不過,我們詩歌學會仍然盡一些力量,鼓勵詩歌創作,發掘一些苗子。我們聯合市圖書館、市文化館等,面向社會連續舉辦過多屆詩歌比賽,其中就有學生組。詩歌學會里一些成員是學校老師,通過他們的力量不斷在學校撒下詩歌的種子。《藍鯊》也會擇優刊登學生的作品,鼓勵年青一代詩歌創作。
談地方史研究
以詩證史,讓陽江歷史更生動
南方+:相對詩歌創作,您以詩跨入陽江地方文史研究比較晚,但至今也有近15年,是什么讓您有這樣的轉變,并堅持下來?
陳計會:關于地方文史研究的寫作,早期斷斷續續,近兩三年才寫得多一些。文史研究我并不專業,一方面是興趣使然,另一方面是責任。
關于陽江歷史,僅縣志記載的有限。我早期開始研究時發現史料有限,于是就想,若能多做些整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我總認為,作為一名創作者,應該為家鄉做點什么事情。
做文史研究,跟寫詩不一樣,不能靠想象,更不能有一點假,要有出處,經得住推敲。更要耐得住寂寞,為一個細節追根溯源,花很長時間。因此,需要廣泛閱讀各類歷史文獻,圖書館、文獻室沒有的,就去買,買不到的就到其他城市或通過各種關系,去掃描。
日常閱讀時,涉及陽江的,我有記錄保存的習慣,日積月累下有了一定的材料基礎,當想寫什么內容時,就會知道材料在哪里,也就更得心應手。
南方+:您的文史研究尤其涉及歷史古跡、古代人物時往往在詩歌上著墨的篇幅不小,談談您將詩歌應用在地方文史研究的心得,同時,是否有計劃對陽江詩歌發展史進行研究?
陳計會:以詩證史,是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比如清代詩人鄭梁任高州知府時路過陽江,從電白進入陽江,通過驛道抵達陽春,再經黃泥灣(今陽春春灣鎮)到今云浮河頭,歷經六天,每到一地留有詩作,真實記錄了驛道狀況、沿途風物,以及詩人的心路歷程,這樣的細節、故事,讓歷史變得更生動也更易打動人。
像鄭梁這類宦游來陽江或路過陽江的歷史人物、文學家、詩人很多,比如湯顯祖、徐渭等名人,他們留下許多有關陽江的優秀詩作。這些人、事、詩,往往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態、經濟文化和地方的風土人情。如果能把這些梳理清楚,做較為系統地研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作為“詩詞之市”,除了古詩詞、現代詩,陽江還有豐富的楹聯文化,從某種角度說,詩歌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書寫著千年古城陽江精神內核。
談文化整理
高涼文化源遠流長,應加強古城考古
南方+:近年來,陽江加強了漠陽文化整理工作,推動擦亮特色文化名片,作為一名詩人、陽江文史研究者,您有何建議?
陳計會:了解歷史,才可能更精準把握文化強市的建設方向。不過,文化整理工作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要有一定的經費、人才支撐,有相關機構持續地實施和調度。
古籍整理仍有必要持續,此前陽江已整理一批如《陽江縣志》等古籍,還應對一批古籍按經、史、子、集分門別類進行影印出版,更便于保存、研究。
也應加大力度收集和規整涉及陽江的古籍,并發動全社會參與其中。一些古籍屬民間私藏,也有一些有價值的手抄本、稿本甚至是孤本,一旦遺失或損毀就再也找不到。
語言是一個民族、一個族群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一種鄉愁。陽江話是粵方言中保留古漢語較為完整的一個分支。隨著融合度越來越高,現在有些年輕人不會講純正的陽江話,而是糅合了普通話和白話詞匯,我覺得可以找一些陽江話講得標準的人,把聲音錄下來,以語音的形式保存下來。
陽江是詩詞之市,有豐富的楹聯、碑刻等文化資源,以前有做過一些整理,但應更系統地整理,還應包括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的口頭文學。
我們常說陽江文化底蘊深厚,高涼文化源遠流長。事實上,陽江歷史上曾是高涼政治軍事中心,長達數百年。因此,建議持續加強陽江古城遺址的考古挖掘,比如陽東區大八鎮的古城就有深入考古的價值,以期拿出除文字記載外的更多實證,也有利于進一步的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