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人人都是評論家”已成為一種新常態
更新時間:2025-04-23 作者:周思明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新技術不僅改變了文藝創作的方式,也對文藝評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背景下,文藝評論呈現出了大眾化、分眾化、互動性、自由性等諸多特點,可謂眾聲喧嘩、爭奇斗妍。伴隨大數據、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的發展,文藝評論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演變。
不少文藝作品融合了多種藝術元素和技術創新,對文藝評論也提出了更新文藝理論和審美策略的要求;文藝評論主體變得更加多元化,包括職業和專業評論家、自媒體人、用戶觀眾等。
同時,文藝評論的載體和傳播形式也變得豐富立體,社交媒體、組織傳播、社群傳播等多種方式并存,使得文藝評論能夠更廣泛地覆蓋不同的受眾群體。這打破了文藝評論僵滯格局,給文藝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網絡文藝評論的特征是即時傳輸,幾乎達到了同步品鑒與同步反饋的程度,而且具有強互動性和可參與性,形成了一種黏合性非常強的粉絲圈。其評論主體是匿名的普通網友,形成了未加約束的大眾文藝評論,形成了“人人都是評論家”的新常態。
網絡文藝評論充分借助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協作,“閱讀”更大規模數量的文藝作品,并在此基礎上尋找評論對象。在此過程中,網絡文藝評論對于引導網絡文藝創作者的寫作方向和社會大眾的網絡審美情趣發揮著自由、直接的引導作用,是對傳統文藝評論的有益補充,有助于構建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體系,從而在重塑中國文化形象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
網絡文藝評論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其不足也在所難免,比如缺乏文體自覺,即興發表意見,甚至變成個人情緒發泄,未經嚴格專業訓練的網絡文藝評論寫作的文體分析與概括往往不夠準確,缺乏應有的理論力度和批評識見。
因此,部分評論文字的觀點不夠公允,深度不足,缺乏見地,影響了網絡評論的說服力和公信力,甚至偏離了文藝評論的本質。
無論是傳統文藝評論或網絡文藝評論,都要守住“底線”,架設“高線”,提升“上線”。不僅要堅守良知立場,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鞭撻假、惡、丑作品和現象,做好“剜爛蘋果”的工作,還應該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文藝創作弘揚真善美,為新時代文藝發展勘誤引航。
兩者結合,相得益彰,可使文藝評論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際批評效果,通過相互學習和彼此賦能,共同推動文藝評論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