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共話文學里的中國圖景!文學大咖齊聚灣區文學下午茶
更新時間:2025-04-28 作者:戴雪晴來源:南方+
4月25日,以“從文學中讀懂中國”為主題的“讀懂中國”學術沙龍系列活動——灣區文學下午茶活動在廣州珠江公園灣區書屋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下稱“國創會”)、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國創會粵港澳大灣區辦、廣州市大灣區文化交流促進中心、廣州珠江公園承辦。
國創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博永,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等出席并講話。文學評論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協主席謝有順,作家、福建省作協副主席、“讀懂中國”文學院執行院長蔡崇達,小說家、魯迅文學獎得主王十月,作家、詩人、廣州市作協副主席蒲荔子,詩人、廣東文學館副館長鄭小瓊,作家、中山大學中文系創意寫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等多位作家齊聚一堂,圍繞“從文學中讀懂中國”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文學是通達人心之橋
“文化是溝通世界的通用語言,文學藝術是通達人心之橋。”國創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博永介紹,國創會圍繞“讀懂中國”這一主題,創辦“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品牌,其中,“讀懂中國”系列叢書也出版了41種。“在這個AI可以生成百萬字小說的時代,我們依然堅信,唯有浸透著生命體驗的文學,才能讓世界讀懂中國何以成為今天的中國。”王博永表示,目前國創會正在會同各方積極籌備成立“讀懂中國”文學院,并將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發展為己任。
“縱觀古今中外,經典文學著作往往蘊藏著心靈密碼,能讓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們足不出戶,便在某種程度上讀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表示,廣東文學歷來是中國故事的精彩縮影,是嶺南文化的形象使者。“廣東文學在文學題材、體裁、流派上不懈探索,一大批優秀作品在海內外廣泛傳頌與傳播,成為展現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文化名片,為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廣東形象發揮了獨特作用。”
向欣介紹,她也代表廣東省作協真誠地期待與歡迎海內外作家朋友們多到廣東采風探訪,與廣東作家一道,書寫文學與世界共生、共存、共榮的時代傳奇。
“文學能揭示中國不同側面的豐富經驗。”廣東省作協主席謝有順表示,人們都只了解一個側面的中國,即便是寫作者,所洞察的、所書寫的也是中國一個很小的方面。所以要有足夠多的文學作品,足夠多的寫作者,才能拼接出一個立體的、完整的、豐富的中國。
他提到,當下中國的文學創作群體正在發生變化,不僅僅是專業作家在寫作,許多普通人如快遞員、保潔阿姨、貨車司機等也通過新媒體平臺分享自己的故事,這些素人寫作,為人們貢獻了活生生、毛茸茸、有煙火氣的生活經驗,能夠為中外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發和滋養。“如果有更多像這樣的新大眾文藝寫作者,我們作為讀者就更容易跨越自己經驗的邊界,去了解更多他者的故事,去了解更遠方的中國,由此我們從文學所讀懂的中國可能也會更加的全面、豐滿一點。”他說。
福建省作協副主席蔡崇達表示,“讀”意味著一個起點,“懂”意味著某種終點,說明讀者已經了解、抵達。文學某種意義上就是試圖去讀懂人心。文學創作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作家需要深入自我內心,從而幫助讀者理解更廣泛的人性和社會。
蔡崇達認為,作家就像工程師、科學家一樣,是人類面對自我內心世界的高精尖人才,去探索和開掘內心晦暗不明的部分,去表達尚未被表達過的情感。“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文學,就是我們心海里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路它沒有海關、沒有關稅,它是一條暢通無阻的,但實際上是非常難抵達的路徑。但是當你抵達了,誰也攔不住。”
文學能夠讓人認識更加真實的中國
活動現場,各位嘉賓還圍繞“從文學中讀懂中國”主題展開了圓桌對話,分享對這個命題的思考與見解。
魯迅文學獎得主王十月和詩人鄭小瓊曾經都是“素人寫作”的早期實踐者,在南下廣東打工謀生的間隙進行文學創作。王十月認為,文學能夠讓人們通過閱讀作品,讀到另外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從而盡可能地去讀懂另外一個人的人生。而真實和直接的表達,往往是作者最有效的武器。“寫作者能否真誠地呈現自己,然后在真誠地呈現自己之外,能否對世界提供一種獨特的看法,能不能呈現一個更復雜的現實,是考驗寫作者的試金石。”
鄭小瓊談到最近為《人民日報》和《文藝報》分別寫了一篇文章,其中一篇叫《從新質生產力到新大眾文藝》,講述了鄭小瓊創作《工業時代》背后的故事。鄭小瓊朗誦了詩的片段:“我的四川方言有些守舊,湘西話/更難聽懂,福建的閩南話跟臺灣人交談/粵語的香港只是停靠站……在這個工業時代,我每天忙碌不停/為了在一個工廠里和平地安排好整個世界。”
王威廉表示,在鄭小瓊的詩歌里,他第一次讀到了中國工業文明的意象,也意識到工業對中國現實和文學審美意向的巨大改變。“鄭小瓊筆下最基層但又變遷最深刻的工廠,其實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一個縮影和切片,也是文學和詩歌為我們所呈現和點亮的重要經驗。”他說。
蒲荔子引用了巴爾扎克的一句名言:“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他表示,也許僅僅通過文學,很難完整地讀懂一個人、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但是一部好的作品,會吸引著人們去讀更多的書,看新聞,讀歷史,去現場。文學是人們讀懂他者的媒介、鑰匙和切入點。“作為寫作者,也許我們無法寫出全面的真實,但可以做到忠實呈現出自己所觀察到的世界,真誠展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讓讀者對背后更大的真實產生好奇。”
蔡崇達分享了當特稿記者和媒體主編的經歷,在一系列深度報道中,寫出一個完整而真實的故事是非常困難的。恰恰是面對如此多的困難,還努力寫出抵達人心的文字的一個個作家,才會被人們所銘記。“在當下國際社會和人心都在劇烈震蕩的時代,作為作者,需要去努力創作、去努力抵達我們共通的人心。”
王威廉認為,當下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各種觀點和表達往往追求極端與刺激,強調對立與撕裂,以吸引注意力和點擊率,許多內容缺乏深度。而文學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它不急于下判斷,而是引導我們走進人的內心,去體察情感、掙扎與復雜,回應我們內在真實的經驗和情緒。文學讓我們暫時脫離日常的道德評判與社會標簽的裹挾,以一種更溫柔、更寬容的方式看待世界,也看待自己。
謝有順總結道:今日為什么需要文學?為什么需要有作家?因為文學能夠讓我們認識一個更加復雜的、豐富的、更加難以描述的中國。這才是真實的中國,這也才是我們真實的生活。而通過作家們的書寫,那些經常被忽視的小人物和小故事得以被看見和聽見。“在閱讀了偉大的作品后,人會變得寬廣、仁慈,對他者和世界有了更多的共情,這就是文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