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馮美香 | 木棉籽一樣的童年——《巷子里的木棉樹》書評
更新時間:2025-07-04 作者:馮美香來源: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
洪永爭的新作《巷子里的木棉樹》出版不久便入選2023年廣東省中小學生“暑假一本好書”推薦書目,這恐怕與他這部小說獨特的題材和鮮活的嶺南氣息有很大的關系。
這部以外來務工者生活的珠三角城中村(小巷)為背景,通過本地包租公兒子的視覺,展示了外來務工者子女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心理的長篇小說。這種題材,在中國兒童文學史上,恐怕是不多見的。
小說通過精準的語言,把騎樓、鑊耳屋等嶺南特色建筑,以及廣東特有的老火靚湯等嶺南元素巧妙地鑲嵌在小說情節(jié)里,使得小說粵味濃郁飄香。小說語言清新自然,采用白描手法,加入少許粵語做佐料,便愈發(fā)的趣味盎然。書中有不少諸如家嫂、頂嘴、人唔笑狗都吠等原汁原味的粵語,讀之,既新奇又好玩,字里行間,平添了幾分親切感。
小說以木棉樹為意象,有著不一般的意蘊。木棉樹被稱為英雄樹,南方的大街小巷幾乎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春天一到,花如烈焰,高高地開在枝頭,完全不用綠葉的映襯,直脫脫地張揚了自己的個性。花開過后,便結籽,籽由棉絮包裹著,隨風飄揚。正因為如此,作者木棉樹多重的意象勾勒出來:它既交織著勇敢、追光、奮發(fā)和向上的精神,又象征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漂泊艱苦的生存狀態(tài)。比如,“少爺仔”黃曉佳原來的家也在巷子里,后來搬到新家,也漸漸遠離巷子。一次他不見了考了91分的試卷,他走進巷子去向懷疑的對象楊柏生索要。當他走到巷子時,已是晚上,巷子幽深黑暗,讓他感到害怕。但他想到楊柏生等幾個像木棉籽一樣漂泊的同學每天都在這樣的小巷子里出入,便找到了為自己打氣的源泉:他們敢走,為何我卻不敢?這么一走,就跟那個原本膽小怕事的“少爺仔”揮手告別了。
在這部小說里,木棉樹除了象征勇敢、追光、奮發(fā)向上,還象征親情、友情、鄰里情,也可以是責任、善良與正直的象征。作者在小說幾次關鍵時刻,都巧妙地插入對木棉樹描繪,有意無意地讓它的精神跟上小說的敘述的節(jié)拍,為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設下埋伏。比如,黃曉佳的好幾位同學都租住在小巷里。在這些同學面前,黃曉佳有很強的優(yōu)越感。什么事都要管,令散漫的他多次出丑的班長吳懿;給他起外號的楊柏生;處處針對他的簡漢吉和說話尖酸刻薄的陳小易等同學,都令黃曉佳敬而遠之。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住的地方逼仄老舊,生活處于底層,但他們從來不怨天,不尤人。相反,他們保持著孩子的純真本色,在自己該有的位置努力地活著:楊柏生家窮,卻從來不貪小便宜;簡漢吉在大雨中為母親送飯,自己摔在大雨中,還護著母親的飯;陳小易偷了黃曉佳的試卷,是為了讓相依為命的奶奶高興……當黃曉佳走近他們,看到的是與平時不一樣的同學,每一個同學的行為,都直抵他的心底,讓他不斷地自我反省,最終達到自我成長。他們都是一棵小小的木棉樹,遲早會長成參天大樹,開出火焰一般的花朵。很顯然,這些描繪無疑是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把作者要表達的平等相處的思想展現得恰到好處。
巷子雖然狹窄幽暗,但人性的光芒在這里閃現。陳小易父母失聯了幾個月,他與奶奶被迫搬到更偏更便宜的出租屋。奶奶年邁,生活無以為繼。一個好心的鄰居每天幫奶奶從工廠里拿些料子回來給奶奶加工。黃曉佳父母是包租公包租婆,但他們心里裝著這些外來工。“如果沒有他們,小江村就不會有今天的繁榮”。黃曉佳的父母清醒地看清生活的本質——生活中,每個人并不是孤立的,看似沒有關系的人和事,其實都是緊密相關、相互成全的。只有和諧共處,才會達到共贏。
讓人感到遺憾,但又給人希冀。這也是小說結尾的一大特色。人生漫漫,不管你怎樣強大,在長長的旅途中都是大海里的一葉扁舟,誰都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小說的最后,當黃曉佳和小巷子里的同學互相了解,成為朋友,想共同進步時,班長吳懿卻因為父母工作的工廠倒閉,被迫要返回老家讀書。由于吳懿自小就在小江村長大,心里已經默認小江村為第二故鄉(xiāng),現在突然要她回老家,她有不甘,有不舍,有無奈,有抗掙。但最后,她只能與生活握手。這對于一個四年級的孩子,是多么不易!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吳懿的爸爸與其他外來工一樣,白天在城市為生活拼盡全力,晚上回到租住的小房子。他們的房子,會隨著自己工作的地方不停地變換,今年在東,明年在西,就像木棉樹結的籽,隨風漂泊,落在哪,就停在哪。但,這恰恰就是生活。
(作者系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陽江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兒童詩集(彩繪)《風中的秋千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