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專題 > “十百千萬”掛鎮聯村作家作品 > 散文
林迎 | 山月精神耀漠陽——那蓬村在鄉村振興中奮進前行
更新時間:2025-07-07 作者:林迎來源:廣東作家網
關山月先生是嶺南畫派的杰出代表,“是繼黃賓虹、齊白石、高劍父、徐悲鴻、張大千等大家之后,巍然崛起的當代若干位出類拔萃的國畫家當中的一位”。每每讀到秦牧對關老的這段評價(在關振東著《情滿關山》中的序言),作為陽江人,內心便洋溢著無比的激動和自豪。今年是關山月先生誕辰113周年,我想起5年前跟關老女兒關怡大姐的一段緣,并由此表達對關老這位漠陽驕子的無比緬懷之情!
庚子年10月20日,瓜甜果熟,丹桂飄香。在埠場鎮那蓬村委會果園自然村,前來關山月故居參觀的人流絡繹不絕,讓這個雅致恬靜的小村平添了幾分熱鬧。因為“陽江市紀念關山月誕辰108周年暨關山月文化現象研討會”的召開,關老的女兒關怡踏上了“省親”之路,自然而然,她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走進雅潔而清新的果園村,關怡像往日回鄉一樣,倍感親切溫馨。她在父親經典作品的畫幅下駐足沉思,跟村里的老姐妹坐在老榕樹下談笑敘舊,沿著父親幼時玩耍的池塘邊漫步遐思……逮住一個機會,我請關怡大姐談談家鄉人無比崇敬的關山月老先生。
“我父親1912年出生在這座祖屋,當時的果園村很小,只有18戶,但是風景優美,綠樹繚繞,流水潺潺,這是父親童年的樂園。盡管家里很窮,但從小愛畫畫的父親從這片豐韻靈秀的土地里,獲得了無比的滋潤和熏陶。”隨著關怡大姐的回憶,我追尋閃爍著璀璨藝術光輝的關老足跡……
“筆墨當隨時代”,是關山月藝術思想中最顯著的特質。關山月先生是在中華民族這片沃土里,由一個普通的農村孩子逐步成長為一位杰出的國畫大師的。多年來,無論創作還是教學,“筆墨當隨時代”都是關先生著力踐行的藝術追求。美術界普遍認為,山水畫是關山月最杰出的成就。20世紀30年代,關山月跟隨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學畫,從而開始實現他“行萬里路”的遠大抱負。事實上,無論是早期(20世紀40年代)他接連在祖國西南城市舉辦的“抗戰畫展”,如展出杰作《漓江百里圖》,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創作出一系列作品,如《新開發的公路》(1954)《山村躍進圖》(1957)等,都是作者描畫時代風云的力作。
藝術要源于生活,扎根人民。這是關山月先生長期堅持并付諸實踐的藝術理念。關怡談及,父親關山月十分重視“為什么繪畫,繪畫是為了什么”這些藝術理念,并把這作為繪畫的前提。在自述之作《我走過的藝術道路》一文中,關山月說:“開始是為興趣的好玩繪畫,在童年是這樣,長大后就有明確目標了。”
在抗戰時期,關山月追隨高劍父到澳門學畫,高劍父提倡的“新中國畫”運動和“藝術救國”理念,深深影響了關山月。那時候,處處硝煙彌漫,戰火紛飛,關山月親睹中華兒女被日寇殘暴欺凌,深有所感:“畫北方逃難不是更能揭露日寇的侵略暴行嗎?”于是他從依興趣而繪畫,升華到帶著愛國憂民的情懷作畫。
解放后,在漫長的美術創作過程中,關山月為了提高畫技,行萬里路、深入群眾、感受時代脈搏……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因為繪畫要“為人民服務”。關山月先生的這些理論與實踐,深刻啟迪著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反映出人民的心聲,這是一脈相承的。
濃濃的家國情懷,也是關山月先生一以貫之的藝術追求。前年秋,為采寫《漠陽驕子關山月的家國情懷》和《翩翩少年從這里出發》等文而采訪關老的家人,我深切地體會到,關山月從少年開始到晚年,他對家與國的深情,始終沒有改變。即使再過若干年,人們仍將記住關山月先生;他最閃亮的藝術名片,就是為偉大的祖國而繪的《江山如此多嬌》;而在他自己題款的藝術作品中,讓陽江人感受親切的是這個符號:“漠陽關山月”。
關山月先生重視生態美,致力師法自然的藝術觀,也是我們應該汲取的精神營養。關山月從童年就喜歡畫畫,雖然生長在窮鄉僻壤的農村,但他不以為苦,始終堅持向大自然學習,反映生態美和自然美,最終把美還給人民,帶給社會。而這種思想來源于他數十年不變的“生態觀”。1974年在創作出時代畫卷《綠色長城》后,他曾這樣表述,從畫面的取景與構思上,不少素材來自電白博賀海灘的防護林,若論創作動機,則應該是來源于童年的生活體驗。那是夏日里隨父親去溪頭小學讀書,途中跋涉過燙腳的海灘的記憶,那種感受燃起了他對海邊栽種防護綠樹的渴望,以及對家山培植綠色生態的向往。
在逐步理解關山月精神內核的同時,我更關注關山月精神在那蓬村如何實踐并取得成果。作為文學賦能鄉村振興“十百千萬”工程埠場那蓬村掛點作家,從2020年以來,我將近十次深入那蓬村調研采訪,無論是與關老的后人及鄉鄰交流,還是跟村黨支部書記關象飛座談,無論是向鎮掛點那蓬村的宣傳委員呂美娟了解鄉村創文規劃,還是與鎮委書記劉曉探討如何利用關山月大師品牌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我都從交流中感受到他們對關老的無比崇敬。在他們熱忱地為我提供“養料”的過程中,我分明看到,在關山月精神的照耀下,那蓬村正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向前邁進……
弘揚時代精神,建設富美家鄉。作為關山月故里,那蓬村位于江城區埠場鎮東北面,有耕地4400畝,下轄15條自然村,共1322戶5228人。近年來,那蓬村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通過上級支持、鄉賢捐款、群眾自籌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1565.9萬元,利用關山月故居文化資源,積極探索“文化+”發展模式,并取得明顯成效。使這個在2016年被省里確定的“貧困村”,經過幾年奮力追趕,如今已成為令人羨慕的新時代富美鄉村。
2020年,那蓬村代表陽江市參加廣東省鄉村振興擂臺賽和美麗鄉村評選,獲得“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省文化旅游名村”以及“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省級獎項,還先后獲得“廣東省衛生村”“2018—2020年度廣東省文明村”等榮譽稱號。現在,該村已經毫無愧色地進入陽江市乃至全省先進村行列。
踐行關山月藝術理論,展示濃厚文化氛圍。那蓬村不僅是國畫大師關山月故鄉,也是著名作家、書法家關振東的故鄉,文化名人輩出,文化資源突出。近年來,埠場鎮以關山月故居為核心,將瀨黃村、蓬山村、那梨村、果園村4個自然村的20個景點串聯成珠,打造了那蓬村書畫文化休閑旅游片區,建成4.9公里長的旅游精品路線。
為進一步拓展關山月國畫藝術研究領域,2022年6月,陽江市政府與廣州美術學院、廣州大學地校合作共建的“關山月藝術教育基地”,在那蓬村關村小學正式掛牌成立。該藝術教育基地的成立,為兩校師生開展校外實踐提供了平臺,對進一步踐行關山月藝術創作理論,增強文化對鄉村振興的助推力,有著重要意義。基地成立以來,已接待進駐學生390多人次,開展研學、三下鄉等活動15場次。今年以來,埠場鎮著力推進申報關山月研學基地,是弘揚關山月藝術精神的又一項舉措。我們欣喜地看到,關老的藝術精神得到弘揚和傳播,關老的藝術事業后繼有人。
延續“筆墨當隨時代”創作導向,促進文旅融合發展。近年來,埠場鎮依托關山月故居文化資源,以“明月照關山,田園思故鄉”為主題,積極探索推進“文化+旅游”發展模式。目前,埠場鎮以“關山月國畫村”建設為主抓手,依托關山月藝術實踐基地,積極傳承以關山月先生為代表的嶺南畫派藝術精神。在陽江市和江城區的支持下,將以“水墨鄉村”為主題,規劃建設關山月展館、關山月藝術培訓中心、關山月紀念公園等,使關山月精神通過多種載體,得到更為廣泛和深遠的傳播。
拓寬文化視野,建設生態文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文化景觀是現代城市居民閑暇生活的向往和旅游文化需求。那蓬村把切實抓好生態文明作為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環,致力于把家鄉的田園風光和藝術風景融合一體發展。如利用廣州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拓展省內大學資源,通過與海陵島等寫生資源串聯起來,打造一條“海邊風光+田園風光”風格多元化的一鏈式寫生線路。
在村里,則進一步規范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建設,拆除危舊農房并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實現鄉村旅游發展的“含綠量”與“含金量”同步提升。“小橋流水亦憑欄,富美芳華展笑顏。再綴池邊楊柳色,長留畫夢在人間。”詩人對拓展建設的畫家風景村,進行了生動描述。這是果園村喜人“蝶變”的真實寫照。
用心感受關山月先生濃厚的家國情懷,體悟他對家鄉對祖國深沉的愛,我們應當自覺肩負使命,將關老的精神發揚光大,不斷播撒甘霖,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一定能譜寫出最新最美的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