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開創新大眾文藝的“繁花時代”
更新時間:2025-07-15 作者:戴雪晴來源:南方+
“現在大家工作都很忙,好像很難抽出時間讀書。但人是有一定主動性的,真想讀的話,總能抽出時間……”7月10日,一位58歲的河南籍建筑工人劉詩利在《人民日報》刊登文章《讀書,把自己弄得好一點》,重申閱讀的意義,引來無數網友點贊。
不久前,衣著樸素、面龐黝黑的劉詩利,無意中“闖入”了作家陳行甲在北京圖書大廈舉行的新書簽售會。陳行甲得知后立刻贈書給他,在扉頁鄭重地寫上“我們一起過熱愛的一生”。作家與讀者之間的溫馨一幕被旁人的鏡頭拍下,相關短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
劉詩利的故事在全網爆火的同時,越來越多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讀書人、寫書人正在被看見。從幾乎不識字,卻通過手機上的語音轉文字功能完成寫作的苗族女性阿包,到將田間勞作的感悟娓娓道來的“沂蒙二姐”呂玉霞,從“奶奶作家”楊本芬到東莞新大眾文藝作品集體出版……這些作家及其作品,如同大地深處涌現的潛流,匯聚成奔騰江河,為當代文學提供了新的經驗與可能,更預示著一個新大眾文藝“繁花時代”的加速到來。
“猛將發于卒伍,作家藏于民間”
“讀書是鹽罐子腌月亮,咸的眼角掛霜花;讀書是未發芽的麥種,在腦瓜子里一點一點拱綠芽……你問我為什么要讀書,因為人生要擁有一次次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即便是面朝黃土的生活,也能長出觸摸世界的枝丫,追尋到自己生命里的光。”
在與《人民日報》共創的短視頻里,扎著馬尾辮的“沂蒙二姐”呂玉霞一面把顆粒飽滿的花生撒向田野,一面微笑著朗誦新寫的詩。這條視頻獲得了110.7萬次點贊,有網友留言評論:“一句不言生活,句句不離生活;一句不言希望,句句充滿希望。”
今年的“世界讀書日”,《人民日報》刊發了呂玉霞的文章《我讀的第一本詩集》。她在文中寫道:“屬于我的個人時光,大多只有晚上,生命的亮光就在那些書中和詩行里。”
這位被譽為“田埂詩人”的呂玉霞,因在短視頻平臺發布詩歌朗誦視頻而走紅。帶著泥土味兒、沾著露水的詩行,疊加四時不同的田間風光,讓許多網友耳目一新。“自媒體時代給了大家機會和舞臺,接下來就看你有沒有勇氣,我就是大膽了一回。”呂玉霞說。
通過主持人張越的采訪視頻,一位名叫“阿包”的作家也進入了公眾視野,相關視頻點贊量達6.8萬。這位幾乎不識字的苗族女性,在手機語音轉文字功能的輔助下,用一年時間完成了處女作《阿包》。該書日前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回顧了阿包幾十年來從農村進入城市后的打拼和掙扎的經歷,她想用這種方式告訴后人,“自己沉甸甸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么”。有網友表示,這本書的價值并不亞于一部嚴肅的人類學田野志。
《阿包》短短數月便售出兩萬冊,對于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作家實屬難得。張越在視頻中總結道:“阿包像一個特別大的容器,命運給她什么,都可以裝得進去。這一切都不影響她好好生活,以及隨時放聲歌唱。”
劉詩利、呂玉霞、阿包等人的迅速走紅,與他們身上“熱氣騰騰”的生命力與讀者的口味轉變息息相關。他們用閱讀和寫作,為平凡大眾留下了“來過”的痕跡,讓人們看到了小人物對于生活的努力與堅持,激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而他們及其作品之所以被大眾所看見,離不開數字媒介的技術賦能和文藝生態重構。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羅麗發現,短視頻平臺、網絡文學網站、直播平臺等正在成為新大眾文藝的主要孕育地。“技術門檻的降低,讓普通人從文藝活動的旁觀者變成創作者,實現了文藝創作的‘全民參與’。”羅麗表示。
在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順看來,“猛將發于卒伍,作家藏于民間”。在新傳媒時代,作家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職業,而更像是對寫作者的統稱。“新大眾文藝的出現,可以解讀為是一種由經驗出發的、自下而上的寫作變革,是一次從怎么寫到寫什么,以及誰在寫的變革。”
從“現象級熱潮”升級為“可持續生態”
今年6月,東莞“新大眾文藝叢書”簽約儀式暨新大眾寫作沙龍在廣州舉行。作為東莞市文聯與花城出版社推動“全鏈條”培育項目的第一期成果,“燒烤詩人”溫雄珍的詩集《東江水暖》、“清潔女工作家”王瑛的散文集《擦亮高樓》、“石頭詩人”曾為民的詩集《追石頭的人》、“運動員作家”章新宏的散文集《從江右到嶺南》、“漁村詩人”沈漢炎的詩集《有些光不會消失》與“基層教師詩人”易翔的詩集《東莞辭》等,都將在今年內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發行。
7月,東莞市文聯又舉行了2025年系列文藝項目簽約發布會。新簽約的四個文藝項目中,既有深耕傳統文化的“名家工作室”,也有聚焦青年力量的“文藝新實力”,還有“簽約作家藝術家”和服務新文藝群體的“文藝兩新”民間文藝人才駐創室。7月13日,為期兩周的魯迅文學院東莞作家研修班在北京開課。有評論認為,這些舉措意味著東莞新大眾文藝正從“現象級熱潮”升級為“可持續生態”。
接連不斷的好消息,讓東莞新大眾文藝群體備感振奮。前不久,王瑛剛剛在《花城》上發表了《翻轉的村莊》,與《擦亮高樓》不同,新作用溫柔的筆觸,重現逝去的記憶和遠去的家鄉。雖然出書的愿望即將實現,但在王瑛看來,自己距離心目中真正的“作家”還有一定距離,不能停留在過去,要尋求突破,走進真正的文學殿堂。
“以前沒有想象過,會有這么多讀者來關注我們的作品和我們這個寫作群體。我一個六十歲的人,能到魯迅文學院東莞作家研修班繼續學習,我非常期待。希望能學到更多的寫作方法,寫出更滿意的作品。”王瑛說。
“新大眾文藝的蓬勃發展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現象。當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寫出佳作。”溫雄珍介紹說,過去從未奢望能成為一名詩人,自己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寫詩,原本只想給自己的內心找到“一個呼吸的地方”。而東莞集一城之力,把新大眾文藝作家群推到世人面前,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軌跡。她興奮地告訴南方+記者,除了即將出版的《東江水暖》詩集,她的《炭火上安居》也入選了中國作家協會“深入定點生活”項目。
“創作是一種修行,詩歌或許不能直接改善人們的生活,但的確能夠讓你覺得生活不是那么糟糕。”寫了多年詩歌的曾為民,如今正計劃寫一部長篇小說《色差》,將自己對石材的理解都融進去。
他以前總是認為,寫作是孤獨的,但新大眾文藝的興起,讓他投入到更多的研討活動與學習中。“如果寫好這部小說,我也算越過了山丘;如果沒能寫出來,我還會繼續寫詩,讓我的一生都在春風里。”曾為民說。
東莞市文聯新簽約的100名作者以新大眾文藝創作者為主體,除文學外還涉及文物修復、剪紙等多個非遺門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石灣陶塑藝術家黃志偉就是其中一員。黃志偉是東莞石龍鎮人,能在家鄉設立“東莞市文藝名家工作室”,這讓他相當振奮。他告訴記者:“新大眾文藝,講究個‘大’字,這代表了一種藝術的胸懷與格局。我們要從不同維度,幫助更多市民去提升生活的審美情趣。同時,我也希望結合東莞當地文化,讓陶瓷雕塑這項非遺技藝持續出圈、出海。”
羅麗稱,東莞經驗為新大眾文藝的壯大提供了可貴的“廣東樣本”。她建議繼續完善扶持機制,如創新實施藝術專業職稱評審等,為文藝人才的培育、創作、展示搭建廣闊平臺。同時,要發揮“文藝名家工作室”的傳幫帶作用,讓名家與青年創作者結對子,鼓勵和推動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跨界交流。“我們還要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加大對創作者及其作品的宣傳力度,為創作現象的持續出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這些舉措的最終目的,正如東莞市文聯主席張彤飚期望的那樣:“我們要廣泛發掘培育基層寫作者,推動新大眾文藝的‘東莞樣本’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