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浩:《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傳奇》:勘探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更新時間:2025-07-15 作者:李浩來源:南方+
王威廉此前的科幻創(chuàng)作集中于對近未來的技術想象,關注技術的進化對人的自由意志和主體性帶來的挑戰(zhàn),如《一個寫作表演者的最后愛情》《最后的作家》中討論超級人工智能對人的消解,《不見你目光》《山頂有塊石頭》中的虛擬現實/影像等技術引發(fā)的情感困境和人性異化。王威廉將這一類科幻小說稱之為“純文學科幻”,旨在“以未來為經驗”反觀當下,將科幻元素視為思想實驗的裝置,實現“深度現實主義”的穿透力,在科技神話中重新錨定人的價值。
在《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傳奇》中,王威廉將目光從近未來的高科技轉向宏偉神秘的宇宙,從個體內心世界轉向人類的整體命運,在已有的宇宙理論基礎上展開進一步的科學想象,以一種更為“硬核”的方式追問宇宙和生命的終極秘密。小說以未來月球基地“廣寒宮”為背景,講述了三位少年喬宇、李維和孫怡的成長與探索故事。他們身處缺乏自然生態(tài)的月球,通過自學和人工智能“極睿”的幫助,各自鉆研宇宙學、生命起源與人類文明等課題。與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中“黑石碑”相似的實體意外出現,讓他們接收到來自黑洞附近高等文明“暗生命”的信息。這些暗生命以黑洞力量為生存依托,試圖突破物理規(guī)律束縛,和宇宙徹底融合,卻在獲得近乎神性的能力后再度被冷酷堅硬的宇宙規(guī)律所限制。
暗生命的生命形態(tài)以碳基為起點,逐步演化為硅基,最終徹底擺脫了物質形式的束縛,成為了一種能夠完全吸收能量和輻射的“暗生命”形態(tài)。暗生命不再受到身體的限制,擁有了無限的自由,卻“失去了生命的純粹快樂”,那些最基礎、最原始的情感的喪失給他們帶來了“無法挽回的失落感”。“暗生命”這一設定呼應了當代科學對暗物質、量子生命等假說的探討,同時引發(fā)了對“生命”的哲學反思:生命擺脫物質束縛后,情感、記憶等人性核心要素是否仍然具有意義?這種思考延續(xù)了王威廉前期作品中對主體/生命的本質追問,但將問題提升到了宇宙/文明尺度,更加引人深思。
在與暗生命交流中,宇宙的秘密也被一步步揭示出來。暗生命從母星系穿越來到地球所在的宇宙,發(fā)現再也無法回去,由此得知宇宙具有多重結構,每個單一宇宙的周圍還遍布著孿生的宇宙。宇宙是一個被精心設計的生命觀察場所,宇宙的本質是一種觀測狀態(tài)。只有當存在觀測者時,宇宙才會賦予其確定形態(tài)。“在宇宙層面,生命跟觀測者是一個意思。”由于和人類進行了交流,暗生命違背了宇宙的規(guī)則,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人類觀測者前往暗生命所在的世界進行觀測,由此才能讓宇宙恢復平衡狀態(tài)。小說所給出的這種宇宙圖景,可以看成是在已有的平行宇宙、量子力學等理論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宇宙學說。作者在小說中大膽地展開“科學猜想”“科學革命”,通過想象一種新的世界可能,來挑戰(zhàn)已有的世界觀,給讀者帶來了認知革命式的美學體驗,而這正是傳統(tǒng)科幻文學的魅力所在。
對科幻小說而言,科學想象是不是嚴謹可靠,是不是經得起實驗和數據的檢驗,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能否給讀者帶來審美上的震撼體驗,引發(fā)對世界終極性、本源性問題的追問。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目光常常局限在現實社會的狹小盒子中,不容易對宏闊的宇宙產生實感。如劉慈欣所言,科幻小說最大的優(yōu)勢和魅力是描寫人和宇宙的關系,將我們的目光從忙碌的塵世生活引向深邃無垠的宇宙。《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傳奇》很好地呈現了科幻小說的這種優(yōu)勢,它展示了宇宙無數可能性中的其中一種,重新喚醒我們對宏偉神秘的宇宙的好奇心。
近年來,隨著技術進化的加速和科技現實對日常生活的大規(guī)模融入,技術焦慮折射在當下的科幻創(chuàng)作中,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題材成為科幻創(chuàng)作的主流選擇,傳統(tǒng)的宇宙想象越來越少見。從這個意義上說,將目光重新投向遙遠宇宙的《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傳奇》既是王威廉個人創(chuàng)作的突破,也為當下的科幻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的空氣。
(作者為中山大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