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新書《神電衛小城》舉行首發式
更新時間:2025-07-16 作者:鄧建青來源:南方日報
7月12日,一場與神電衛古城的文化對話在茂名濱海新區冼夫人故里景區展開。當天上午,由茂名濱海新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神電衛小城》新書首發式在此舉行,近百名嘉賓與讀者共同見證了這部承載著電城歷史記憶和人文風情的文學作品發布。
《神電衛小城》由吳兆奇、張慧謀兩位本土作家合著,由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隸屬嶺南新語書系。吳兆奇曾任茂名市政協主席、茂名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茂名市冼夫人研究會創會會長,各類著作逾一百萬字。張慧謀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茂名市作家協會主席,曾獲廣東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作品被收入多部詩選和散文集,并出版詩集三部、人物傳記兩部。
神電衛,是明代廣東防御海盜、倭寇侵擾的24個海防要塞之一,其遺址位于今電城鎮內。走過六百多年歷史滄桑,這座小城成為當地一直未曾中斷的歷史文脈。《神電衛小城》分《小城舊事》和《城里城外》兩輯。吳兆奇、張慧謀以各自的視角,寫出了小城的舊聞、舊事、舊景、舊人、舊物,也寫出各自的人生往事以及鄉愁情感。兩人數十年來扎根家鄉土地,對小城大街小巷、各個角落進行了無數次探訪和感悟,讓他們筆下的電城既見莊山嶺的寂寥蒼翠,又聞十字街的煙火人聲。
“為什么要寫這本書?因為我是一個電城人,我要用我的筆、我的腳步、我的經歷來陳述這座小城的故事、歷史和靈魂。”張慧謀在介紹創作歷程時動情地說,不管走多遠,自己的心永遠在回家的路上。600多歲的小城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如果沒有把當下的記憶和體驗記錄下來,可能小城的故事就會慢慢消失,找不回來了。所以這些年他一直在記錄家鄉的風貌和歷史,希望借此將一些快要忘記的記憶找回來,把小城的故事傳下去。
吳兆奇先生年逾九十,此次未到現場。“這些舊事,吳老裝在心里幾十年了,這些年他像掏陳年老谷似的,寫史、寫事、寫人,寫他的個人經歷,讀來真實、親切、栩栩如生。”張慧謀說,吳老著作等身,數十年來見證、記錄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小城歷史和發展,這些很多都是他無法體驗到的。此次有幸與吳老合著,讓整本書更加豐滿、完整。
有意思的是,《小城舊事》輯錄的篇末,吳兆奇借《后記》一文,寫出了自己與張慧謀的“文思相投”,張慧謀也以一篇《吳老與他的“小城舊事”》,細細鋪陳了兩人的相識、相知以及自己對吳老的敬慕。這般互為呼應的筆墨,倒像是古琴臺上伯牙子期相遇的現代注腳——你奏一曲文思,我應一段情長,恰是知音難覓的文學佳話。
“吳兆奇先生的筆觸趨于古典文風,張慧謀先生的風格則更加現代。”南方日報出版社社長周山丹從出版人的視角解讀,這兩種看似迥異的創作路徑在書中形成奇妙對話,既讓小城敘事綻放多元色彩,更為整部作品增添了層次分明的閱讀韻味。
《神電衛小城》一面世,就受到當地許多文學愛好者的好評。“兩代人歷經近百年的經歷,書里的所感所見所聞,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場景,還有很多用海話方言寫的場景,電城人讀來特別感同身受。”兩位年輕讀者在新書首發式上參加了訪談對話。他們說,書一在網絡平臺上線自己就下單購買了,讀完這本書,在里面找到了濃濃的鄉愁,引發自己對鄉愁的共鳴。
對話
南方日報:從現實生活和文學創作兩個角度,電城對于你來說分別意味著什么?
張慧謀:電城是我的出生地,血脈相連的地方,她不僅僅是故鄉,用故鄉的概念很難準確地表達我對她的理解和愛。這片土地的每一樣東西,仿佛都融入我的血液里,成為無可割舍的基因。從文學創作角度講,她是我的原鄉,無論身居何處,心都在向著她,她是我創作的源泉和土壤,寫不盡的鄉愁。
南方日報:文學創作難免進行藝術加工,對于這本主要書寫小城歷史的書來說,過程中如何平衡個人記憶與歷史真實?
張慧謀:這是必須處理好的一個問題,過于寫實,失去文學性,過于抒情,遠離真實,這兩者必須互相融合、互相浸透、互相碰撞,最終達到和諧統一。但是我創作的《神電衛小城》里面的百之九十以上的篇章,都是寫實的,虛構的主體幾乎不存在,每一篇都有出處、有史可查。當然,在文字表達上,要注入文學性語言,讓它更加生動和松弛。用南方日報出版社周山丹社長的話說,我的文風是現代的,流暢的,抒情的。我認同這個觀點。
南方日報:未來,關于文學創作或者本土文化傳承方面,您有什么計劃?
張慧謀:一個作家不關注自己的故鄉,未必是個聰明的作家,如魯迅、沈從文、汪曾祺等大家,他們筆下的故鄉成為永恒的文學坐標和經典。我一直都是以他們為心中的一座座文學高峰仰慕和學習,寫本土題材。在我的詩文里,寫故里的分量相當大。在未來的創作計劃里,我仍然是寫故鄉。下一部書,我一直在醞釀,寫故鄉的海鹽和海的題材。因為,這是我老家所擁有的優勢和創作元素。